張莉莉 鈕 鵬 何麗霞
(沈陽大學 遼寧沈陽 110044)
BIM是英文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ing的縮寫,是將建筑工程項目相關的大量信息數據作為建模基礎,構筑建筑信息模型,并通過仿真技術模擬建筑信息的一種新型建筑信息模型技術[1]。近年來,這一技術在建筑項目策劃、工程設計以及后續管理等領域中,發揮了重要的信息通路作用,在實踐中提升了建筑工程的效率,并進一步在控制金錢成本和時間成本上發揮了積極作用。
BIM技術在我國建筑業的廣泛應用,也推動了高校教學方法的改革,我國高校近年來逐步將BIM技術引入到高校教學中,主要體現在BIM技術教材的編寫和BIM課程的建立兩方面。然而當前對于BIM這種新型應用技術,只有切實將其與高校實踐教學體系相結合,才能夠真正培養學生自主動手能力,讓學生的能力素質與社會發展的需求相匹配,培養出專業素質過硬的應用型技術人才。
BIM技術的應用有助于高校培養出更加專業的建筑行業人才,當前的建筑行業從業者對于BIM的學習多為進入工作崗位后接受的培訓,或者是在工作崗位工作過程中依據經驗學習到的知識,并沒有在校園通過課本以及專家講授系統性地學習到BIM技術。因此,BIM在高校實踐教學中的應用有助于形成完善的知識體系,確保施工企業和項目承建方獲得更為可觀的經濟利益,以及為社會效益維護提供保障,為建筑行業的發展提供更多實用型的人才。與此同時,當前建筑專業教學中經常遇到理論知識掌握完善,但是畢業后加入建筑設計實際場景中卻出現經驗不足、無從下手的問題,而BIM技術重視理論與實操的結合,讓學生在高校學習過程中就參與到BIM的模擬訓練中,讓高校學生更好地融入到實際工作環境中。除此以外,通過高校學生調查發現,學生對于BIM的學習興趣十分濃厚,作為專業課程BIM的創新性和探索性較強,有助于激發起高校學生對于學習的興趣與熱情,高校教師在教學中應當以此為契機開展專業課程興趣教學,提升高校實踐教學的有效性,保障專業課程的教學質量。
當前,BIM技術在高校的實踐教學中仍處于起步階段。BIM教學中出現的問題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方面,高校BIM課程的教學方式側重實踐性的較少,BIM作為一種應用技術,其實踐性強于理論性,但是高校教學多采取理論教學的方式,導致學生的理論基礎較好但是實際操作水平不佳[2]。理論與實踐對接不完善問題背后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從教師的角度來講由于高校BIM教師多主要從事教育教學工作,對于實踐工程參與較少,因此更強調理論教學,從設施設備的角度而言,高校BIM相關的硬件設備水平參差不齊,部分院校沒有更新硬件設備導致學生的實踐教學質量受到客觀限制;另一方面,BIM軟件在高校教學實踐中引入版本較低,學校的軟件設備也難以跟上BIM軟件技術的飛速發展,這就導致學生學習到的是相對陳舊的技術和知識,與技術前沿存在一部分脫軌的問題[3],難以實現學生能力水平與社會需求的無縫對接。不僅如此,當前高校對于BIM教學方法和教學內容設置也相對古板,建筑行業近些年來標準不斷更新升級,傳統的教學內容如果沒有每個學期都進行更新,就會導致教學內容與行業標準之間出現不匹配的問題,導致高校專業知識與建筑行業工作實踐出現信息不對稱問題[4]。針對以上這些問題,BIM技術在高校實踐教學中的應用仍有很大的研究空間。
通常,高校課程的學時安排多采取專業課程理論教學為主的方式。近年來逐步開始在每個學期引入1-2個學時的實踐課程,但這些實踐課程學時數量對于掌握BIM技術而言是遠遠不夠的。同時,在高校實踐教學中也存在BIM課程與設置的其他專業課程之間關聯度不足的問題。因此,在開展實踐教學設計時,首先在分配學時課時環節,應當注重加大BIM實踐課程所占的課時比例;同時,應建立專業綜合實踐的模式,將BIM技術引入到其他具體專業課程的實踐教學中,在各個專業課中也滲透BIM知識,為學生提供練習BIM技能的多種課程,這樣才能夠真正提升學生的實際應用能力。
BIM課程設置中,應注重明確課程培養目標,應當明確當前在建筑業實踐中要培養擁有BIM技術的應用型人才。培養目標一旦明確,高校在實踐環節的設置上,除了課程設計、上機實驗以外,在學生的實習實訓中也應加入BIM技術。比如學生在企業和施工項目的實習實訓中,學校可以和企業溝通,安排施工現場的BIM技術實習,對于基礎較為薄弱的學生以助理角色為主,采取現場工程師傳幫帶形式學習,對于學習基礎較好,BIM技術應用較為熟練的學生,可以嘗試讓學生自主主導BIM設計,并且由現場的工程師開展審核修正工作,實現學生實踐經驗的豐富以及個人能力的提升;也可以將真實工程項目作為學生的模擬練習作業。通過這種教學方式提升學生應用BIM技術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BIM課程與其他專業課程一樣,對于剛接觸的高校學生而言,都是新的、陌生的概念,尤其是BIM還涉及到軟件的實際操作,如果學生沒有一定的計算機操作能力很難入門,教學門檻較高,容易使學生失去學習興趣。因此,應著力豐富BIM課程的教學形式,例如將學生感興趣并熟悉的著名建筑進行BIM模擬,讓學生直觀感受到BIM技術的魅力,提高學習興趣;通過建筑施工現場考察的方式,讓學生了解BIM技術在整個建筑行業的應用現狀和廣闊的發展前景,加深學生對BIM技術學習的重視程度;通過網絡上優秀的BIM技術應用視頻播放,讓學生們看到BIM技術應用的更多可能,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通過學術沙龍、技術競賽等方式交流最新的技術經驗,便于學生接觸到最新的理論與實踐知識,同時也能夠讓高校更好地發掘學生群體中BIM技術人才。
高校教師作為BIM技術課程的主要實踐者,教師的專業素質直接決定了學生的學習質量,教師應積極更新自身知識體系,熟悉BIM技術的最新發展趨勢。一方面,在內部交流上,應當積極組織高校教師開展內部交流,包括小型研討會、專題討論會、每周例行學術會議等等形式,溝通最新的研究成果并探討其在實踐轉化中的可能性;另一方面,積極與外部先進單位和個人進行溝通,爭取機會到其他優秀院校開展學習交流。除此以外,從資金管理角度,高校應為教師培訓工作提供資金支持,根據每個學年不同的資金情況,將資金向專業教師培訓方面傾斜,同時也增加教學設施設備維護資金。同時,高校也可以考慮聘請校外的應用型專家進行BIM實踐課程的授課,壯大高校教師隊伍,讓校外專家從實踐的角度出發開展教學,讓學生認識到BIM技術的實用性。
在高校“產學研一體化”的大背景下,針對BIM技術實踐教學,可以積極探索校企合作的新模式。高校可以作為平臺聯合當前國內BIM軟件擁有量較大的公司,構建BIM項目孵化基地,由企業提供最新的市場需求和專業的實踐人才,學校為企業搭建良好的人才培養平臺,這種校企合作的模式,有助于實現學校平臺化、企業學術化、學生專業化的多贏局面,有助于促進高校管理發展的轉型升級。不僅如此,產學研一體化的背景下,在當地政府的支持與協調下,高校可以與當地的軟件集群溝通,高校為軟件集群內部的公司輸送人才,軟件集群為高校提供最新的技術實踐動態,打造成為高新技術產業區域,形成集群效應,為當地吸引更多人才的同時,提升高校的教學質量。
綜上所述,BIM技術作為當前建筑設計最先進的技術之一,將其很好地應用到高校的實踐教學中,是高校實現培養高素質應用型人才的必然需求。針對目前BIM技術在高校實踐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可以采取增加學時比例、豐富課程形式、更新教師知識體系以及校企合作等方式,讓BIM課程更好地應用到高校教學實踐中,進而培養出適應社會需求和時代發展的應用型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