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斐斐
(山東外事職業大學 山東威海 264504)
本文界定的文化力,是體現人對外界優美事物的接受、適應和改造應用的一種心理反應、氣質外化和情感表達的內在支撐力,包括技能文化力、行為文化力、心態文化力以及傳統文化力、職業文化力、文化適應力五部分,專指人的“文而化之”能量,也就是通常所說的“文以載道”的表現力。就本文而言,是指職業院校學生通過接受語言、文字、圖畫、民俗等文化教育,有意識地參與或自覺形成相關的思想或認識、理智或意志、心智或情感,并且在社會活動中展現出來的心理和行為上的習慣性和自持力。
文化力指的是文化的力量,作為軟實力的核心代表,在大學生的成長成才中具有極其重要的作用。前文中提到多種文化力,應用在大學生個人的發展之中,能夠對他們的思想認知等方面帶來有利的影響。在當前的大學學習中,主要是以專業技術的培養為主,學生除了日常的學習之外,還要在校園中開展日常活動。這些因素的存在對大學生的技能、行為、心態等方面都有所影響,最終推進大學生職業素養的提升,幫助學生形成良好的心態,以更加自信的態度昂首闊步走入職場,能夠盡快適應職場生活,并在日常工作中發揮自己的專業素養和聰明才智,為所服務的行業創造更大的價值,實現個人的專業化、職業化發展,推動個人的更好發展。大學生文化力的培養,共同構成大學生的學習、生活,也為大學生走出大學院校的發展提供良好動力[1]。
1.服務膠東經濟圈
隨著我國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人才的培養不斷被提及,尤其是高級技能人才更是推進我國產業發展的重要動力。當前膠東經濟圈在面向韓日不斷加快開放步伐的同時,也在積極融入“一帶一路”,各個產業在迅猛發展,職業院校人才的輸入成為推動膠東經濟圈發展的內生動力,文化力建設就顯得至關重要。職業院校主要是以培養專業技能人才為主,也就是向社會輸送生產、建設、管理、服務等行業發展所需要的一線技能人才。職業院校文化力的建設,對大學生技能素養、文化自信等都有著積極的影響,為其健康成長成才發揮重要作用。
2.新型職業大學再定位
我國社會經濟現在已經進入關鍵轉型期,產業發展也有密集型向高精尖方向發展,高端技術人才成為推動產業發展的關鍵,職業院校在傳統人才培養模式下開展教育,很顯然并不適應當前發展的迫切,需要從多個角度進行定位。
3.社會經濟發展角度
文化是推動民族、社會發展的精神內核,在文化的不斷融合發展中能夠富裕職業院校新的思想內核,成為院校發展的新的動力。傳統職業院校在教育中,過于注重對學生職業技術技能方面的教育教學,校園文化力方面的教育教學卻處于被忽略的地位。改革開放后,我國的經濟文化等方面的政策在不斷變革,社會經濟生活飛速發展和變化,職業院校作為培養高端技術人才的基地,在教育教學上需要根據當前社會經濟發展需要對自身的教學理念和模式等進行相應變革。
4.職業教育發展角度
職業教育的出現和發展,是為了幫助更多的學生成功就業,也是為了我國產業的發展培養更多的高端技術人才,傳統教育理念影響下,職業教育更傾向于技能的教學,讓學生通過技能的學習掌握自己就業所需要的能力,過分注重技能的教育讓文化力的培養成為缺陷[2]。經濟社會的發展,為職業教育的發展提出了新的發展機遇和挑戰,一方面,為其發展提供了更多的關注和資金;另一方面,也提出要注重高端技術人才的素養及工匠精神的培養。職業教育的重要性在被社會關注且認可的同時,也使得職業教育的競爭日趨激烈,同質化的過程中,文化力的重要性就不斷凸顯出來,不同職業學校的文化力鐫刻在學生的一言一行之中,成為職業教育競爭中脫穎而出的關鍵力量。
職業院校教育體系和課程設置均是重技能輕素質,重專業輕文化。其直接的體現是職業院校課程體系中文化和思想類課程所占比重較少。以山東外事職業大學為例,專科教學中必修課程為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雖然學校單設人文素質課程如交流與應用文寫作以及禮儀等課程,但從思想制度到培育機制,涉及涵養學生文化素質的文化課程幾乎沒有。二是校園文化建設中欠缺優秀文化的滲透[3]。良好的校園文化應是時代主流文化和優秀傳統文化有效結合,但從實際來看,職業院校的校園文化建設卻偏向于主流文化、安全文化以及流行文化,缺乏優秀文化尤其是優秀傳統文化的滲透,其后果就是校園沒有文化底蘊,學生日常行為得不到有效的文化涵養。
有別于以往粗放式經濟發展模式,新常態下經濟發展力求高效、集約、質量,這些發展模式的轉變對職業院校培養的高素質人才進行重新定義。高效率的集約社會首先就是人力資源的整合,如人口城鎮化,這就對社會交互活動的能力提出更高要求,如更好的品行、人格。質量型發展方式必然要求產業轉型,企業和社會的職業需求不再是墨守陳規的技能人,而是在工作過程中能夠不斷創新的高端技能人才。“互聯網+”下社會信息化的高速發展要求學生用更高的職業精神和更穩健的職業心態來應對職場生活。國際化產業鏈和“一帶一路”下的經濟全球化則要求更多走出去的高素質技能人才具有更夯實的文化自信和跨文化的適應力來應對國際經濟交流和挑戰[4]。
職業教育的初衷是培養技能型人才以快速投入職業崗位,但隨著企業和社會反饋來看,單純具有職業技能,無品行、品格和健全人格的技能人才在工作中暴露出種種問題,如職業精神缺乏、職場跨文化適應力差等。職業院校培養的應是高素質+高技能的工匠,高技能就是扎實的專業和精湛的技能,高素質是指與高技能相匹配的品行、人格、職業精神、文化自信和跨文化適應力的綜合能力。這就要求職業院校轉變純技能型的培養機制,在職業教育中進行文化力建設。具體而言,一是厘清學生文化力建設的內容,也就是說構成學生文化力的主要因素;二是厘清文化力培育機制,也就是說在如何將文化建設融入其中。
職業教育是致力于培養高素質高技能人才的重要陣地,在學校教育中強調要將學生的“教、學、做、練”相結合,日常教學中,以最貼合當前社會發展及行業形勢等需要的內容進行教學,強調學生的技能學習能夠和企業的發展相融合。因此,在職業院校學生文化力養成中,技能文化力的存在,是幫助學生實現學校教育與企業工作之間的無縫銜接。技能指的是技術和能力,在職業院校進行技能文化力培養時,需要將該項技能的基礎知識和操作技術向學生進行詳細地教學,讓學生在專業的學習中熟練掌握操作技術,并將這些技能不斷內化于心、外化于行,最終能夠在這樣的基礎之上對原有的技術進行改造和創新,實現技術的創新。職業院校在進行技能文化力培養的時候,需要有濃厚的氛圍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讓學生愛上技能學習和操作,比如舉辦校園技能節、技能大賽等,讓學生形成比學趕超思維,在技能節和技能大賽中不斷提升自我,為技能文化力的培養奠定良好基礎。
行為文化主要是指個人受到周邊風俗、禮儀等影響,在自己所參與的活動中的種種表現,職業院校的日常教學中,強化文化力方面的教學,比如傳統文化的教學,學生受到優秀傳統文化的影響,在濃厚的校園文化力影響下,形成尊師重道的思想意識,表現在行動文化力上,能夠尊重自己的專業、自己老師、自己的同學,在進入企業工作之后,也會尊重自己的領導和同事。人是群居性動物,一言一行都是在和別人的相處與交流中表現出來的,學生在學校所受到的教育在走向工作崗位中都會有所體現,除了將所學的技術能力應用在具體業務工作外,還有他們的日常行為也會在職場中有所展現,給所服務的企業領導及同事留下深刻的印象。職業院校學生行為文化力的培養,以多種優秀文化對學生的思想意識進行培養,使學生形成良好的品德,在日常行為中表現出來,尊重領導、團結同事、積極奉獻、共同合作,各種品行的表現贏得更多的贊譽。在職業院校學生行為文化力培養中,需要營造良好的文化氛圍,教師要率先垂范從我做起,以自己的表現影響學生的行為,做到言行一致,形成良好行為文化力。
心態指的是心理狀態,學生在學習生活乃至未來的職業生涯中,會因為所處的環境不同而產生不同的心理,心理狀態對個人的行為會造成不同的影響,現代社會的快速發展給個人的生活帶來了突飛猛進的變化,也增大了個人的心理壓力。良好的心理狀態對個人的工作狀態也有直接的影響,也為職業院校心態文化力的養成提出了新的要求。職業院校的教育是學生走入社會的最后階段,心態文化力的教學,也是職業院校教育教學中必須要注意的一環,幫助學生在學校學習中形成良好心態文化力,能夠幫助學生形成良好心態,提高抗壓能力,在面對職業壓力時,可以迅速找到分解方法,以樂觀心態面對壓力,不斷提升自己。在職業院校的心態文化各影響因素中,學校精神文化是最核心的要素,學校精神文化建設是學校發展的長期動力。高職院校在發展過程中積淀了豐富的資源和文化底蘊。學校心態文化力建設,應該從研究校史文化入手,提煉出學校精神,明確辦學理念,確定教育目標,突出辦學特色,在此基礎上提煉出校訓、校風、教風、學風等要素,為高職院校內涵發展明確方向,并從思想觀念、價值取向等方面對學生進行潛移默化的熏陶,最終將有效地推動職業教育的內涵發展。
職業院校的教學是根據學生的需要設立不同的學科,而學生在不同學科的學習在社會上都會對應有不同的職業,學生在職業發展的過程中,需要在職業院校中所形成的職業文化力作用其中,最終以有品位的職業精神贏得職場的勝利。職業是由于社會分工以及生產內部的勞動分工所產生的,個人在所從業的職業活動中表現自己,最終形成職業精神。職業的分工使得從事不同職業的人們有不同的責任,也對其職業文化力產生著不同的影響。在職業精神中,包含著責任、擔當、技能、紀律、良心等多種因素,職業院校在進行文化力培養的同時,需考慮的是學生未來所進入職場中必要的特質,比如職業文化力,學生在進行技能學習的時候,已經對他們未來所要從事的職業進行了選擇,不同的職業對職業文化力有不同的要求,教師在日常教學中,可以適當關注到這點,但對于普遍適用于職業文化力的特點可以進行集中培養,比如紀律、擔當等,在校企聯合基地進行實踐操作的時候,教師就可以用企業中所適用的職業紀律對學生進行要求,讓他們提前了解自己所要從事職業所必需的文化力,并同時以此來嚴格要求自己。
中華文明源遠流長,漫長的歷史長河中,諸子百家學說各有所長,歷代思想家也不斷提出新的學說,歷經時間的考驗,共同構成優秀傳統文化。隨著時代的發展,新的文化也在不斷地出現,對于傳統文化的認知也不斷有新的論斷,但優秀傳統文化依然歷久彌新,習近平總書記提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有很多思想觀念和道德規范,不論過去還是現在,都有其永不褪色的價值。”在職業院校教育教學中,傳統文化力的融入也是非常必要的,讓學生在濃厚的傳統文化氛圍中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以期在未來的職業生涯中走得更高更遠。企業在發展的過程中,也在不斷形成企業的文化力,這個過程中,也是在不斷融合傳統文化力的過程,職業院校教學過程中對學生傳統文化力的培養,也是在不斷適應企業發展的需求。在進行傳統文化力培養中,務必要將傳統文化教育與學生所要學習的專業技術課程和公共課程相融合,在日常的學習過程中幫助學生把傳統文化所傳遞出來的價值觀念和自己的現代思想、學科思想等方面找到契合點,融入自己的觀念之中,體現在自己的行動之中,真正發揮優秀傳統文化理念在職業院校學生的人生發展之中,以更為優質的文化底蘊打造自己的完美人生。
對于職業院校的學生來說,適應力就是他們在進入企業工作時,能夠快速適應企業的工作氛圍、工作要求等。企業的向前發展是為了獲得利益最大化,學生在進入職場之中,需要不斷適應學習,快速上手,盡快創造屬于自己的價值。有些職業院校的培養和企業、社會的需求所脫鉤,致使學生進入職場之中,無法適應職場環境,導致學習進度緩慢,給自己的發展帶來了系列問題,也因此,文化適應力的培養被提上日程。當前競爭日趨激烈,企業與企業之間、區域與區域之間、國家與國家之間的交流與合作成為世界發展的主要趨勢,職業院校對學生進行培養的同時,文化適應力的培養在交流合作中顯得非常必要。在職業院校學生文化適應力培養中,需要對企業文化、區域文化及國家文化等進行詳細了解,職業院校發展中,會和企業進行校企合作,將企業作為校方的培訓基地,讓學生在專業知識學習的同時能夠到企業進行實操聯系,學生在進行理論聯系實踐的同時對企業文化也有詳細的認知。同時,職業院校的發展也和區域緊密聯系在一起,為區域的發展不斷輸送專業人才貢獻力量,比如前文中所提到的膠東文化圈。當前國際交流越來越充分,職業院校學生適應文化力培養的時候,國際化眼光也是必不可缺的,培養學生長遠目光,強化國際交流,適應多元文化對高端技能人才的需求。
文化是立德樹人的關鍵,對職業院校來說,推進校園文化建設,培養學生文化力及文化底蘊是當前社會發展的需求,也是教育的使命擔當。想要強化學生文化力培育機制建設,文化底蘊的培養是必不可少的,在現實調研中發現,有些進入職業院校的學生,文化素養相對較為薄弱,學校在課程設置方面,也存在著過于重視專業技能教學而忽視了文化課程方面的教學,這顯然對文化力的培養造成一定的負面影響。因此,職業院校要注意厚植文化底蘊,挖掘校園文化,推進地方優秀文化、外來文化、傳統文化、企業文化等進校園,營造濃厚氛圍,培育職業精神、工匠精神、人文精神,助力學生堅定文化自信。
體制機制建設,往往是思想先行,文化力的培育,更多地體現在思想方面。我國傳統教育上,更傾向于本科教育教學,職業教育反而處于被忽視的地位,這也給職業院校的發展帶來一些影響。有些職業院校校園環境差、缺乏文化底蘊,更不用提文化力的培育,更多的教育者是把目光放在學生的就業率上,幾年課程很快就結束,思想上也并未重視文化方面的建設。面對這種情況,必須要首先推進思想制度方面的建設,從思想上重視文化力培育,不斷關注學生的全面發展,將文化力建設融入學習、生活及校園建設上,讓學生不再僅僅作為生產線上的“機器人”,讓其成為具有廣闊發展前景的充滿核心競爭力的大國工匠方向發展。
校園文化是學校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需要師生的共同繼承和創造,是對學校成立以來精神的發揚和創新,也是文化力培育的主要陣地。在對文化力培育過程中,校園文化至關重要,當前流行文化、快餐文化等在校園中大行其道,給學生的成長成才造成一定的影響,因此,必須要堅持正確思想導向,強化育人準則,以全方位、多樣化的方式豐富校園文化,推進校園文化節建設,發揮教師在校園文化建設中的重要作用,豐富師生互動方式,共同做好校園文化建設,使校園文化建設在文化力培養中發揮應有之力,真正讓職業院校的學生學有所獲、學有所成。
文化力作為一種看不見、摸不著的東西,深植于心中,外顯于行中。職業院校的發展,正在從技術理性向人文價值理性方向發展,學生的成長也在由技術人才向大國工匠方向發展,文化力是這個轉變的關鍵。職業院校基于這一點,可以適時將文化力的培育融入在校園的各個方面,比如在教學、科研、管理、服務、建設等等方面。課程設置、教師教學、學校管理、校園活動中都能夠見到文化力的作用,讓文化力和職業院校全方位結合,真正推進文化進校園,讓文化力培育在職業院校發展中大放異彩,讓學生在校園學習中獲得自己的文化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