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廣輝 畢韜韜
(茅臺學院 貴州遵義 564500)
關于校本教材研究,有很多專家學者認為關于專業課程建設的過程中需要建設適合本校教學的校本教材,楊新秀[1]研究中提出了“校本教材的使用可以促進學生的個性發展和全面發展,提升教師的綜合素養和專業水平,增強應用型大學實現特色發展”;李冬娜[2]研究中提到了“應用型大學校本教材建設所需要遵循的基本原則,提出了提高校本教材建設水平的方式”;夏[3]關于《元上都歷史文化》校本教材開發與運用探研中提到“校本教材有助于激發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有助于教師專業能力的提升”。本研究以茅臺學院食品類專業課程校本教材進行理論和實踐研究,可以為茅臺學院專業課程校本教材建設研究提供新的思路;對茅臺學院專業課程校本教材建設、教育教學質量的提高有一定的實踐意義。
茅臺學院是由中國貴州茅臺酒廠(集團)有限責任公司舉辦,2017年5月23日經教育部批準設置的非營利性全日制應用型普通本科高校,開設有食品質量與安全、食品科學與工程等食品類專業。
目前茅臺學院開設的食品類專業課程使用的統編教材占有很大的比例,尤其是幾家知名出版社的教材一直受到大家的信任和青睞,主要集中在科學出版社、中國輕工業出版社、化學工業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等幾家大型出版社。教材編寫人員主要是各食品類高校工作人員,編寫的教材主要考慮本校的實際應用需求情況,沒有全面考慮到教材的通用性或者不能滿足部分學校的區域性要求;另外部分編寫的教材內容過于陳舊,跟不上社會發展的步伐,跟不上茅臺學院培養應用型食品類人才的需求;再者部分教材只注重理論研究不注重實踐,缺乏理論與實踐的有效統一。
貴州省及遵義市出臺了關于綠色食品產業發展的指導意見,為遵義市未來建設成全國優秀食品工業基地指明了方向。近年來遵義市以醬香酒、辣椒制品、茶葉、食用菌、刺梨、獼猴桃、生態畜禽肉及肉制品等為主導的食品產業發展較快,為全市社會經、濟發展起到了積極作用,計劃到2025年,建成產值達到2 000億元的“世界醬香白酒核心產區”、產值達到400億元的“中國茶業第一市”、產值達到200億元的“世界辣椒加工貿易基地”;同時也需要大量從事食品產業相關工作的人才,這為食品類專業人才的培養提出了明確要求。作為生存于貴州省遵義市的茅臺學院,在人才培養方向上應該緊密圍繞地方產業發展的需求,依托遵義市綠色食品資源優勢開展教學科研與人才培養,開發系列地方課程和校本教材,為當地的綠色食品產業發展培養區域性應用型人才。
食品類專業應該圍繞學生和企業的需求積極開展教育教學改革,圍繞當地特色資源開展教科研和社會服務活動,積極將教學與實踐相融合,拉近人才培養與社會的距離,縮小教學與現實的差距,在實踐中加快專業發展的速度。其中開發食品類專業課程校本教材給教師提供了一個良好的機會,將自己優秀的教科研成果、企事業單位的實踐經驗納入教材中,開發出學生滿意、企業好用、同行好評的校本教材,同時也可以提升應用型人才培養的質量。
每門教材成立一個開發小組,由2名主編(其中必須有1名校外兼職教師)、2~3名副主編組成(其中必須至少1名校外兼職教師)。在學校的統籌安排下,食品類專業根據自身特點和發展需求提出了校本教材《食品分析檢測》編寫項目申請,《食品分析檢測》是和地方釀酒和特色食品產業結合非常緊密的校本教材。
1.社會需求和學生需求相結合
食品類專業課程校本教材在的過程中,選擇了特色食品作為教材開發的載體,為貴州的特色食品產業發展培養應用型人才,可以滿足社會的需求。同時將特色食品融入學生的課堂與生活,讓學生在掌握專業知識和技能,同時開闊視野、陶冶情操,增進對家鄉的感情,為積極投身于貴州特色食品產業發展做好提前準備,體現了社會需求與學生需求相結合的原則。
2.方主體參與原則
為滿足學生更好的個性化發展,體現應用型本科教育教材多樣化特點,教材開發主體體現多元化,遵循學校、政府、企業、學生等多方主體參與原則[4,5]。例如,在成立《食品分析檢測》校本教材開發小組時,選定課程負責人、貴州省產品質量監督檢驗院食品檢測相關負責人、茅臺集團相關部分負責人擔任主編。
3.本土化與通用性相結合原則
《食品分析檢測》是以貴州豐富的特色食品為依托,具有很強的地方特色。然而作為教材有別于其他的學習資料,應該具有它自身的知識體系,這不僅包括以理論為主的學科體系,還包括以現代的經驗知識為主的行動體系。
1.以專業教師為主體制定開發方案
在《食品分析檢測》課程建設方案和課程大綱的指導下,以校內專業課教師為主體,企事業兼職教師參與共同制定教材開發方案,本課程邀請了貴州省產品質量監督檢驗院3位高級職稱專業技術人員兼職任教。
2.《食品分析檢測》教學大綱制定
根據實際課程要求與貴州省產品質量監督檢驗院及茅臺集團幾位專家共同制定了《食品分析檢測》教學大綱,通過本課程的學習使學生理解食品分析檢測的基本知識、方法和基本技能,并通過嚴格的實驗要求和管理,掌握食品中各類成分的定性與定量分析檢測原理,通過課程實驗,掌握典型食品成分的檢測方法與步驟。
3.以項目任務組織校本教材《食品分析檢測》內容
本院與貴州省產品質量監督檢驗院及茅臺集團幾位專家共同制定校本教材具體項目任務包括食品中水分的測定、食品中灰分的測定、食品中脂肪的測定、食品中蛋白質的測定、食品中抗壞血酸的測定、食品中酸度的測定、食品中還原糖的測定、白酒的酒精度測定[6]。側重白酒、高粱、小麥、刺梨、食用菌、辣椒、獼猴桃等貴州特色食品的成分分析檢測。
4.使用評價與修訂完善
經過使用,分別從學生、教師和企業的角度進行了調查,并得到了相應的評價。
(1)學生評價:對于《食品分析檢測》這本教材,學生給予很好的評價,并表現出濃厚的學習興趣,與傳統教材相比這本教材結構新穎,內容更貼近現實與生活,能幫助學生解決實際的問題,具有很高的實用性。
(2)教師評價:這本教材具有很強的地方特色,為培養特色食品分析檢測應用型人才做了很好的表率,教材層次清晰、重點突出,打破學科邏輯知識,具體的項目任務引導學生學習。
(3)企業評價:這本教材能讓學生更好地了解特色食品的基本檢測項目,為貴州特色食品產業的發展培養應用型人才,很好地體現了社會需求與人才培養相結合的理念。
茅臺學院每年組織食品類專業教師外出學習、掛職鍛煉、進修培訓等,可以拓寬教師的視野、提升教師的專業實踐能力,提升教師的理論水平和教師的教材開發能力。
茅臺學院食品科學與工程系在食品類專業課程校本教材開發過程中有一些值得借鑒的經驗做法:首先從專業層面組建專家庫,為校本教材的開發提供一定的專業人才和技術支持;第二將校本教材開發工作納入個人績效目標考核,要求年輕教師必須參與一門校本教材的建設工作,并采取老帶新的方式培養教師教材開發能力;第三帶領教師深入企業開展校企合作,收集資料、掛職鍛煉,提升教師的實踐能力和專業水平,這也是校本教材建設工作順利進行的重要保證;第四根據專業需要邀請行業專家來校任教,共同提高教育教學質量。
在校本教材的開發過程中,首先明確教材開發目標,應用型本科教育校本教材開發的目標就是為地方經濟發展培養應用型人才,因此開發什么樣的教材不是自己說了算,而是應該結合地方經濟發展需求開發教材[7]。釀酒產業和特色食品產業是貴州的支柱產業,在貴州釀酒產業和特色食品產業大環境下,食品類專業緊密圍繞釀酒及特色食品的開發與應用進行教學科研工作,將釀酒和特色食品知識帶入課堂、帶入學生生活。開發出釀酒和特色食品特色的系列校本教材,在同類院校食品類專業的教學改革中起到了引領帶頭作用。釀酒和特色食品產業涉及方方面面,本專業從貯藏、保鮮、加工、包裝、檢測等多角度與教材開發進行融合,結合學生的實際需求,拉近了教學與生活的距離,為地方產業發展培養大量的應用型人才。教材開發也是一個資源積累的過程,通過深入挖掘釀酒和特色食品資源,整理收集相關資料,豐富了校本教材的內涵,同時也促進了釀酒和特色食品產業的發展。
挖掘貴州省本土資源是茅臺學院食品類專業課程校本教材開發的過程中的重要任務,需要教師深入基層企業及事業單位,使得得到可靠的一手資料。茅臺學院食品類專業課程校本教材在挖掘地方特色資源的過程中,缺乏對新資源的開發和創新,資料的收集停留于表面,更缺乏一支有研究熱情的團隊,從而影響了整個教材的編寫質量。
校本教材的開發光靠學校的力量是不夠的,需要社會多方面的參與,但在實際的開發過程中,卻變成了學校“一頭熱”的現象,導致一部分教師只能閉門造車開發教材。政府和行業企業相關人員普遍不愿意參與校本教材建設,因為這無法給他們帶來直接的效益。
在食品類專業課程校本教材的開發過程中,教材整體開發水平不高,教師在教材開發的過程中隨意性較大。很多時候學校和教師只關注校本教材開發的數量,對教材開發質量尤其是開發之后的質量跟蹤保障工作欠缺,對教材是否適合學生使用,使用效果如何等問題關注更少。
由于本校校本教材開發起步較晚,很多老師教材開發理論欠缺、能力有限,很難將一些新的教育教學理念貫徹到教材開發過程中。同時企業聘請的兼職教師雖然有豐富的實踐經驗,但對如何編寫高質量的教材更是能力欠缺。
茅臺學院食品類專業課程校本教材開發使用時間不長,所以對于其中存在的問題和對策研究也是不夠深入,在以后的使用完善過程中還會有更多的問題需要解決。如何依托貴州特色食品資源開發茅臺學院食品類專業課程校本教材,使茅臺學院食品類專業課程校本教材走上一個健康、穩定、可持續發展的道路,是今后將繼續研究和關注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