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博涵
(東北林業大學外國語學院 黑龍江哈爾濱 150040)
批判性思維(critical thinking)是指“對于某種事物、現象和主張發現問題所在,同時根據自身的思考,邏輯地作出主張的思考”。[1]在當今這樣一個信息爆炸的時代,形形色色的信息魚龍混雜,如何對這些信息進行甄別,做到大膽地懷疑,合理地推斷,不懈地求證,謹慎地斷言顯得尤為重要。對于大學生而言,具備一定的批判性思維能力對于他們的身心成長與學業發展也是大有裨益的。然而,傳統的教學方法不能從根本上培養甚至在某種程度上阻礙了這種能力的發展。隨著“成都宣言”的發布、“金課”概念的提出以及新冠疫情的暴發所帶來的線上教學的蓬勃發展,教學改革已經是大勢所趨。因此高校教師應該抓住這一契機,從教學內容、教學方法、評價機制等方面做出根本性的改變才能適應時代發展的需要。筆者以翻譯課程為例,探討一下如何在該門課程上切實做到提高學生們的批判性思維能力,讓這門課程成為他們邁向創新型人才的一股助推之力。
如上文所言,目前很多高校的英語專業都加大了對學生翻譯能力的培養以適應我國對于翻譯人才日益迫切的需要,開設了種類繁多的翻譯課程,以筆者任教的學校為例,除開設翻譯理論與實踐與筆譯工作坊這兩門必修課以外,還開設了英漢筆譯、漢英筆譯、林業英語翻譯、應用翻譯等相關選修課。筆者通過與周邊院校同行的交流了解到在其他學校翻譯課程的開設現狀也大致如此,從畢業論文選題上看,在筆者工作的高校,連續幾年選擇翻譯方向的學生數量遠遠大于文學、語言學以及文化方向的學生數量。在研究生報考方面,報考翻譯方向的學生數量也遠遠大于其他方向的學生數量,甚至出現了指導教師供不應求的情況。這充分表明,學生充分認識到了翻譯技能的實用價值,同時對相關課程有著較高的期待。
從教學方法來看,大多數翻譯教師依舊遵循以教師為中心的課堂教學模式,其主要表現為先介紹一定的翻譯策略和技巧,舉出實例進行說明,設置相關的練習、讓學生進行翻譯,教師做出點評,最后提供“標準譯文”;從考核方式上看,很多教師依舊采用傳統標準化測試,按照“參考譯文”評閱試卷。筆者認為,傳統的教學方法自有其可取之處,但不足之處在于它限制了學生創造力的發揮,不利于對學生批判性思維能力的培養,讓學生們認為只有老師提供的譯文才是最好的,殊不知“沒有最好,只有更好”才是翻譯的規律。因此,如果能夠在汲取傳統教學方法優點的基礎上進行一些調整與改進,相信能夠更好地培養學生們的批判性思維。
“一個理想的批判性思維者應該通常具有以下特征:慣于提問,知識全面,信賴理智,心胸開闊,思想靈活,公正評價,不帶偏見,慎做結論,樂于斟酌,善于應對復雜問題,勤于搜集資料和信息,專注于探究,不懈尋求問題答案”[2],筆者將結合自己的教學實際提出一些切實可行的方法。
在傳統的翻譯教學中,教師針對所講授的翻譯方法和技巧所提供的譯例往往都是比較理想的,譯文的質量也比較高,通常都來自權威的教材。但這卻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學生對事物進行質疑的意識。因此,教師應該在課堂上多使用一些“有瑕疵”的譯文,鼓勵學生們發現這些譯文中的不足,并對其進行修改。在實施這一步驟的時候,譯文的瑕疵可以由“顯性錯誤”逐步過渡到“隱性錯誤”,難度逐步提升。在為學生講授公示語翻譯專題的時候,筆者鼓勵學生們在校園內外找出有錯誤的公示語翻譯,并進行拍照,拿到課堂上與大家共同進行分享。學生們對此熱情很高,班里32名學生,提供了近70張公示語翻譯錯誤的照片,事實證明,很多公示語的翻譯存在明顯的語法與拼寫以及中式英語的錯誤,學生們能夠立刻識別出來,這不但讓學生們有了一種成就感,也讓他們意識到圍繞在周圍的很多信息都是值得懷疑的,要擁有“發現問題”的眼光。再如,英語中的一些單詞在漢語中很難找得到完全對應的譯文,因此很多譯文差強人意。如“individualism”一詞被譯為“個人主義”;“cynic”被譯為“憤世嫉俗者”;“teenager”被譯為“青少年”,如果鼓勵學生們多查一查詞典,他們就會發現很多所謂約定俗成的譯文都存在不盡如人意的地方.以上幾個例子中存在的問題較明顯的語法和拼寫錯誤要難一些,但只要教師有意識地去引導學生去發現這些錯誤,對學生的批判性思維的培養也是大有裨益的。再如:筆者發現,絕大多數以翻譯為主題的本科畢業論文都運用功能對等理論或目的論,但問題是學生對于這兩個經典理論的運用是不加以區分的,錯誤地認為任何文本的翻譯都可以運用這兩種理論。因此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不但應該向學生介紹這兩種理論的優點,更應該把重點放在鼓勵學生們發現這兩種理論的不足之處在哪里,因為任何一個理論都有其短板,都不是萬能的。只有教師有意識地引導學生去發現問題,才能讓他們養成一種“大膽懷疑”的意識與習慣,才能更好地鍛煉學生們的批判性思維能力。
如何實現向以學生為中心的課堂模式轉變是近幾年來教改領域的一個熱點話題,那么如何在翻譯課堂上實現這種轉變呢?對此,廈門大學的魏志成教授曾提出了翻譯教學的五個步驟,即現場翻譯、小組討論、演示報告、譯文修改和教師點評。[3]在實行這五個步驟的過程中,教師對于翻譯材料的選擇很重要。首先,所選取的材料不宜過長、過難,根據筆者的經驗,應該讓學生在25分鐘內完成,所選取的材料最好是非文學文本;小組內部進行討論的時候,應該做到分工明確,如有專人負責術語的一致性,有專人負責把握整篇譯文的語言風格等;在演示報告的環節,可以讓其他小組的學生們對呈現的譯文進行點評,找出其中的優點與缺點,并提出修改的建議,這樣做可以保證盡可能多的學生參與到課堂活動中來;教師的點評不必面面俱到,應針對典型的問題進行講解,總而言之,所有的環節要在一次翻譯課中全部完成。這樣的翻譯教學模式最大化地實現了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理念,學生們通過小組討論,其他組的點評對于自己的譯文有客觀的認識,能夠做到公正的評價并對更好的譯文進行不斷地探求。
“翻譯技術泛指譯者、審校、審核人員等在翻譯過程中使用的一系列工具。廣義的翻譯技術泛指服務對象不限于譯者、能夠提高翻譯質量和效率的所有工具和技術;狹義的翻譯技術指主要服務譯者的專門用途工具和技術[4]”。批判性思維不僅僅包括對于問題的大膽質疑,更包括在發現問題后如何對于真相進行探求的能力。以翻譯課堂為例,如何準確地翻譯原文中的術語?如何判斷譯文是否地道?如何能夠快速了解原文中涉及的相關背景知識?這些都是譯者要面臨的主要問題。現代翻譯技術的出現為解決這些問題提供了便利的支持。但在傳統的翻譯課堂上,受到各種原因的限制,教師很少向學生們講授如何利用工具解決翻譯問題的一些實用性技巧。“高校英語翻譯教學在內容和模式上多年不變,并沒有體現出時代進步性,和現實翻譯需求不相匹配。”[5]因此,今天的翻譯教師應將如何利用翻譯工具來解決翻譯問題的技能傳授給學生。如,如何利用網上的專業術語庫來判斷術語是否準確,如何利用互聯網搜索技術找到最地道的譯文,如何利用計算機輔助翻譯軟件等等。相信學生們擁有了這些技能后,能夠更好地對譯文進行判斷和求證。筆者還是以所講授的公示語翻譯為例,在遇到“芳草萋萋,踏之何忍”“來也匆匆,去也沖沖”這種具有典型中國特色的公示語時,對于這兩個公示語的翻譯學生們提出了很多個譯文,但如何翻譯才能最自然地讓外國游客接受呢?如果能夠找到原汁原味的英語表達是最為理想的,在教師的啟發下,學生運用圖片搜索發現“please keep off the grass”與“flush after use”是國外最為常用的表達,其他的表達雖然能夠為外國人所理解,但讀起來總會感覺到一絲“異域的風情”。再如,筆者在講授商務合同的翻譯時,鼓勵學生們積極利用網絡搜索平行文本,弄清譯語中合同語言的表達風格以及一些約定俗成的對譯,正確恰當地運用這些翻譯技術能夠極大地提高學生們解決翻譯中出現的問題的能力。
目前,絕大多數翻譯教學的考核還是以終結性評估為主,學生的期末考試成績占據最終成績的很大一部分,而且在試題的命制上題型較為單一,答案相對固定化,這樣的考核方式不利于學生創造性思維的培養。“非標準化考核方式是相對于標準化考試而言的,是指不同于標準化考試的考核方式,注重平時過程性考查結果,在非標準化考核方式中試題種類多樣,試題沒有標準答案為開放性回答方式,教師在評價時只考慮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方法是否正確。非標準化考核方式突出學生平時的過程性考核,在檢驗學生某一階段學習掌握情況的同時,又評價了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6]從以上對于非標準化的測試的定義可以看出,非標準化測試注重形成性評估,拒絕答案的單一性,這對學生批判性思維的培養是大有裨益的。筆者認為,教師可以將學生的翻譯能力分成若干個“子能力”,如詞匯能力、語法能力、百科知識能力、翻譯知識能力、運用翻譯工具的能力、雙語表達能力等,在平時的學習中,在不同的階段側重對不同能力的訓練與考察,甚至可以在翻譯課上考查學生的寫作能力。期末考試成績不應占據過高的比例,而且形式不應受到空間與時間的限制,可以采用更加靈活多樣的方式,例如,可以讓學生們撰寫翻譯反思報告,記錄自己在完成翻譯任務的過程中,遇到了哪些問題,是如何解決這些問題的。此外,教師也可以給出原文及其譯文,讓學生對譯文進行有理有據地點評等,這樣的考核方式可以鍛煉學生們的獨立思考能力與創新能力,讓他們擺脫程式化思維的禁錮。
培養學生的批判性思維是培養創新型人才的關鍵,在本文中,筆者結合自己的翻譯教學經驗從教學模式,教學方法,教學內容以及考核方式四個方面探討了如何在英語專業翻譯課堂上最大限度地培養學生們的批判性思維能力。廣而言之,如果英語專業的所有其他課程也能注重對于批判性思維的培養的話,筆者相信,畢業生一定會成為新時代創新型英語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