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曉文
(新疆大學外國語學院 新疆烏魯木齊 830046)
我國深入推進教學改革,大學英語教學改革也在不斷革新。一直以來我國的大學英語課程都存在著重知識輕交際的現實問題,很多學生能在考試中取得不錯的成績,但卻無法正常用英語交流,面對這種問題,只有探索新的教學模式才是出路。產出導向法是一種全新的教學方法,是針對英語教學而誕生的,對比傳統教學方法有著明顯的優勢,更加科學、更加先進,更重要的是它符合現代教學“課程思政”的理念,真正實現了將課程和思想政治理論課聯系在一起,為我國高等教育開創了新的局面。
產出導向法是我國文秋芳教授及其團隊經過多年實踐研究開創的一種外語教學理論,它是以我國本土外語教學為背景,其研究過程可分為三個階段:輸入驅動假設、輸出驅動、輸出促成假設,最后形成產出導向體系。目前產出導向法經過多年的實驗發展,理論體系不斷你完善,最終形成了適合我國外語教學的成熟理論。通過實踐表明,外語教學采取了產出導向法對教學質量的提升顯著,實現了英語教育的創新,對培養學生素養,激發學生興趣都有著顯著的作用。
產出導向法的教學理念包括了學習中心說、學用一體說和全人教育說。學習中心說:在學習中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題,杜絕了過去以學生和教師為中心的二元對立狀態;學用一體說:主張學習和使用一體,緊密結合,避免學用分離。全人教育說尊重學生的個體情感和思想,要求教師精選教材和設計教學活動,培養學生綜合思維能力,將外語教學和教育融合在一起。
黨的十九大指出:“要用好課堂教學的渠道,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親和力和針對性,滿足學生成長發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門課程要守好一段渠、種好責任田,使各類課程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形成協同效應”。
上述講話指出了,課程思政要在英語課程中增強政治意識,注重思想價值的引領,這勢必要求教師在傳授知識的同時還要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而產出導向法的出現吻合了課程思政的教育理念,擺脫過去的單一教育,建立正確、全面的綜合教育理念。
外語作為必修課,也是當前課程普和覆蓋最廣的課程之一,其思政的職責較大。外語課堂語言文化是培養思政素養的最好介入點,外語課堂教學不僅要注重學生外語能力的培養,更應做好對學生思想的引領,是課堂成為知識和交際交融的媒介,幫助學生在語言文化學習中建立正確的價值觀,擁有科學、正確的國際視野,為中國文化傳播奠定基礎,也為對外擴大外文交流展現良好的人文素養。
2017年,教育部出臺的關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質量提升工程實施綱要》,探討了關于課堂教學改革,提出了“大力推動以課程思政”為目標,促進大學英語課程的優化,包括對各種教材的完善優化,對教學設計的科學性優化,對教學管理活動的全方面優化,將英語課程和思想政治元素進行融合,從而達到教書育人的目的,實現思想政治教育。因此,這就要求教師將語言知識、語言技能和思想政治教育三者有效結合進行傳授,最大程度上達到育人的目的,達到“課程思政”的目標。大學英語作為最為普及的一門課程,涉及到對外交流,傳播中國文化的重任,因此在英語教學中的思想政治培養更不可或缺,思政改革勢在必行。
各個高校也出臺了關于課堂思政教學改革的工作方案,進一步落實了教育部的實施綱要,基本上方案的重點放在課程育人,強調加強思想政治建設。目前大學英語課程在本科總學分中占據十分之一的分量,課時較多,學習時間較長,大學英語在作為認為社會科學課程中體現出較強的價值屬性,對大學生對社會的認知和理解起到關鍵作用,因此挖掘大學映月這門課程的思政教育功能非常有必要,對學生將會產生深遠影響。教師應把握好這門學科的時空優勢,既要保證學生了解和學習英語語言文化的同時,又能加以批判地來繼承和弘揚我國傳統文化,培養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
本案例中以第三單元的A college life in the Internet age和Heroes among us等課文來進行詳細的闡述如何基于產出導向法來設計課程,如何正確融入思政教學理念。這其中還補充包含了中外主流英文媒體針對性的新聞報道來作為一種拓展和延伸的學習素材。案例設計方案:
Background information:英雄,是指對國家或社會有巨大貢獻的個人,中國幾千以來誕生了無數的英雄人物。本文授課范文列出的主要是平民英雄人物,對于學生深入認識英雄的行為有著深刻的意義,當然本文列出的主要是國外的英雄人物,教師應拓展課外材料來展現屬于中國自己的英雄,包括歷史英雄以及現代平民英雄人物,這對加深學生對中國式英雄行為的認知。
Lead-in:大學英語學習的思政教育應該以提出問題來引導學生思考,可借助多媒體手段,精選圖片或資料,運用啟發、形象感知等手段來幫助學生學習本屆知識——“英雄”。例如通過提出以下問題:
1.從課文中的平民英雄中,你發現自己身邊有哪些英雄?
2.你能說出哪些較為有名氣的歷史英雄人物?
3.從文化角度看,英雄的行為到底有什么影響?
學生根據問題,從英語課文出發,進行分組、自由討論,將中國和外國英雄人物的對比結果反饋給全班同學,其他學生科補充完善。
Critical thinking:在這個環節教師可通過問題融入思政的元素。
1.通過中外英雄的對比,你比較贊同哪些中國式的英雄?
2.你認為哪些英雄人物的行為值得提倡?
After-class:課后可以用英文來描述自己身邊平民英雄,表達中國式英雄的內涵。
通過上述實踐教學,學生學習了平民英雄具備的個人屬性,對各國的英雄文化有了深入地了解,尤其是對中國社會主義英雄的核心價值有了清晰的認識,也達到了思政的目的。
教學目標分為兩個部分:一個是課程專業目標;一個是思政育人的目標。專業目標則是基于產出導向法:通過培養學生的英語讀寫和聽說能力為課程核心,輸出練習將表達能力和認知思維能力融合,通過“驅動、促成和評價”產出導向設計教學流程,進行詳細的有針對性地講解和練習。具體從認識、操作和能力等三個方面推動學生的核心讀寫能力。
思政目標四個方面:思想道德、人文素養、協作溝通、身心健康。思想道德建設的實現通過課文和拓展材料的學習,讓學生認識到中國文化中的英雄理念,團結友愛,犧牲奮斗,誠實愛國的精神內涵,從而使學生認識和理解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身心健康目標則在平時生活中增強民族自信心,合理利用互聯網信息,對各種互聯網信息加強自身批判思維;人文素養目標是課堂教學中將中國文化精神傳到個人的生活學習過程中,通過對英雄的個人崇拜來展現個人和團體、國家的責任以及擔當,培養學生的愛國情懷;協作溝通則是為了培養學生協同工作的能力,通過閱讀各種英雄的資料來了解中國在協作能力上是如何幫助世界各國[1]。
而產出導向法的具體應用主要是包括兩個環節:線上自主學習和課堂授課。驅動環節為學生課前自主學習,預習完成各種詞匯和語法的學習,閱讀課外拓展的材料,針對性地觀看多媒體視頻,進行讀寫技能的比較和對比;促成環節為課堂教學,檢驗學生課前預習和自學情況,進一步加深學生對課文的認識,重點要結合當代中國的思想政治文化來進行對比,分析課文的內涵,利用語言講解和多媒體來展現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核心價值觀。評價環節則是通過小組互評、師生互評等方式,提高學生對課文的認識深度。同時要求學生能夠根據拓展材料和課文內容來對比完成1篇400字的作文,不僅要體現所學的知識,還要體現一定的思想政治內涵。
通過本節課程的實施效果,充分挖掘了課堂教學的潛力,學生語言和技能層面的掌握得到了升華,基于產出導向法的強調學用中心和學用一體的內涵得到保障。多數學生能通過對比的方法來學習英語,閱讀資料和書寫短文。
思政層面上學生的價值觀、世界觀都得到了正確的樹立,通過英語學習加強了對國家和社會的認識理解,尤其是對歷史和我們身邊的人文文化有了更深層次的了解,對heroes更有親和力,也啟發了學生的生命意識和國家情懷。學生能從根本上認識到我們的黨和政府在日常生活所做出的貢獻[2]。
當然不足之處也是存在的,相比于傳統的課堂教學,線上授課還是存在一定的弊端,其教學效果有待提高。線上教學需要保障教學效果,就必須要教師精心準備教育內容,還要受到平臺穩定性,教師信息化素質的影響。因此,在今后的課堂教育教師應加強個人信息化技能培養,多參與相關的培訓,來適應現代化的教學需要。
1.教師的作用
大學英語的思政教學設計在基于產出導向法的實踐過程中,教師是起到關鍵作用,是整個教學生態圈的核心要素,也是決定了教學質量的首要因素。這就要求教師首先應具備扎實的英語功底,其次是掌握靈活多變,適應時代需要的教學方法和手段,特別是線上開展英語教學,應改變傳統的觀念和方式,注重混合式教學,重視以產出為導向,才能真正做到思政和課堂融合的目的,才能提升教學質量。另外,教師要具備高度的思政意識,自身要樹立正確的價值觀、世界觀和科學觀,正所謂“育人先育己”,老師要在英語中融入思政觀念,就要加強自身思想道德家建設,主動積極踐行國家教育方針,熱愛中國文化,堅定文化信心。
2.教育部門的作用
教育部門包括教育局和高校,在教學生態圈中也應發揮引領的作用。例如課堂教學時間的限制,高校可鼓勵教師發揮第二課堂的作用,實現課內和課外的結合,開展一些豐富的教學實踐活動,比如以A college life in the internet age課程為例,可以多組織網絡主題活動,以論文或短文閱讀的方式來鞏固學生英語技能,同時提高對互聯網的認識;亦可以多組織本國學生和留學生之間的聯誼,增進國家之間學生的交流,培養本土學生的英語交流能力,并且在交流中來傳播國家文化,傳到中國聲音[3]。
3.學生的作用
學生作為英語教學的核心對象,自身也應努力學習,要掌握扎實的英語知識和技能,實現語言交流,就必須要參與到課程建設中去,除了課堂上的教學,還要參與到課外的各種校內外活動,提高自身對中國和外國文化的理解和認識,拓展自己的國際視野,用健康、正確的眼光去審視中外文化,對日后跨國文化交流中外語的運用將起到重要的作用,也為想世界傳播中國文化奠定基礎。
基于產出導向法下的大學英語教學設計對當前學生的英語綜合素養,技能培養發揮著重要作用,學生不僅掌握了扎實的英語基本功,還能通過各種訓練就能實現學以致用的目的,教師在教學中融入的思政元素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世界觀,拓展了學生的國際視野,也促進了學生對中國傳統文化的認識和理解,實現了教書育人的目的。在今后的大學英語課堂教學中,教師應不斷加深自身職業素養和思政素養,才能更好地服務于教學和育人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