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俊慶
(甘肅省甘南州教師培訓學校 甘肅甘南 747000)
中小學教師既扮演著“知識的傳播者”角色,又扮演著“學生學習行為引導者”的角色,他們的個人素質在極大程度上影響著學生學習傳統文化的行為和收獲。因此想要更好地引導學生學習中華民族優秀的傳統文化、在新青年們心中根植學習和熱愛傳統文化的種子,中小學教師必須主動從自身出發,積極學習與傳統文化相關的知識,提升自身文化素養和指導學生學習文化的能力。在這一過程中,源自學校的高質量培訓有著不可小覷的積極作用,不僅能夠幫助教師學會正視傳統文化學習與教育價值,還能促進他們傳播文化的能力提高。這也就意味著,學校在新的教育時期,應積極面向中小學教師開展傳統文化教育培訓工作。
對教師進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培訓工作,本質上就是帶領教師們探究傳統文化并學習,進而增強他們的相關素質素養與教育能力。在該狀態下,教師的知識體系更加豐富、完善,他們自然能夠不斷提高自身相關專業能力。如此一來,中小學師資隊伍中的教師們文化素質越來越高、專業教學能力越來越強,他們自然能夠在共同努力下不斷尋找出更多高效率、高質量的文化傳播辦法和教育路徑,并充分調動自身素質素養參與到相關教育活動當中,最終在參與中獲得新的收獲、積累新的經驗,將自身專業能力提升到新的高度之上。進而以自身良好的專業素養為支持,向學生和其他新教師傳授更多有價值的文化知識。
我們在前一部分提及——當教師在教育培訓中對傳統文化形成了正確認識并獲得了良好的專業教學能力之后,他們就能夠充分發揮自身“為師者”的作用向學生傳授相關知識。這樣一來,學生們在中小學時期學習的內容就不僅僅是簡單的教材理論知識了,而是增加了傳統文化內容。久而久之,在不斷的傳統精神滲透和情感熏陶下,他們的知識體系也會越來越豐富,進而形成更良好的文學綜合素養。毫無疑問,這對他們的全面成長、均衡發展是大有裨益的,可以使他們在潛移默化中成為具有更高民族認同感和自豪感的高素質人才。
最后,就是在文學傳承方面的益處。無論是教師對該部分知識的系統化學習和研讀,還是他們在自身成長后為學生提供的新的學習和成長指導,均能讓傳統文化的種子在教育的土地上傳播并茁壯成長。如此,以“教育”和“學習”為支持,文學不斷流通在中小學乃至社會生活之中,其傳承與弘揚在無形中實現,民族的發展自然會更加生生不息[1]。
所謂“書中自有黃金屋”,讀書不僅能夠陶冶人的情操,更是能豐富人的知識體系,因此,面向中小學教師開展傳統文化教育培訓工作,將“讀書”提上日程是必不可少的。從老師們的角度來說,他們已經具備了良好的讀書能力、能夠獨立地從書中提煉出民族精神與文學內涵,并在“有所收獲”的狀態支持下進而到更深入的文學探索活動當中。因此,中小學學校可以不斷充實自己的圖書館,將有代表性的傳統文學書籍整合到自身的圖書館當中,為教師們提供隨時閱讀和多元閱讀的機會。除此之外,學校還可以舉辦讀書會,邀請教師自愿參與[2]。這樣一來,教師參與學習和培訓的主體性得到學校的尊重,他們不僅可以積極到圖書館中對自己感興趣的傳統文學書籍展開閱讀,更是能夠主動在讀書會中與其他人分享讀的收獲。久而久之,在少數人的帶動和影響下,整個學校都會形成一種積極的讀書氛圍,教育培訓目標自然能夠輕松實現。值得一提的是,當前社會的經濟和科學技術在不斷發展,各類型電子書籍應運而生,學校還可以為教師提供電子書籍,以供其多元閱讀之用,并邀請他們書寫、分享讀后感。如此,書寫和分享讀后感的過程就是深入學習和再思考的過程,他們的文化認知和文學素養自然會得到進一步的強化,進而將自身對傳統文化形成的獨特認識傳遞給學生們,以自己的言傳身教影響他們成為會讀書、會感受文學、會傳遞文化的人。
再者,搭建網絡化學習空間和教育培訓體系也是十分可行的。中小學教師的教育任務是繁瑣的,他們不僅需要在日常工作中向學生傳授知識,還需要參與到班級和學生的管理工作中來,同時應對各種教學考核任務。這也就意味著,在學校中,他們往往會出現“沒有充足的時間和精力參與到傳統文化教育培訓活動中來”等“心有余而力不足”的表現,因被基礎教育工作消耗了太多時間和精力而無法在培訓活動中獲得更高質量的文學素養。因此,拓展第二培訓空間,讓他們在線上參與培訓和學習是值得探究的。學校可以搭建獨立的開放性互聯網學習平臺,在網絡中搜集與“傳統文學教育培訓”有關的視頻課程,并將其上傳到自身的教育資源庫中,要求教師在回家后找時間觀看并學習,并將相關學習活動設計為“打卡簽到”的形式[3]。這樣一來,教師既可以隨時隨地、選擇適合自己的時間參與學習和培訓,學校也可以對“教師是否參與了活動”進行監督,整體培訓更加和諧,效果自然也會更加理想。尤其是在這一開放性互聯網學習平臺的支持下,其他學習的教師也可以進入學習,并與本校教師對學習內容展開交流,這能夠讓本校教師們對相關內容展開新的思考、獲得更多收獲。
在中小學教師體系中開展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培訓工作,組建研修班也是個不錯的選擇。通過組建研修班,秉承“請進來”的原則,邀請更多具有優秀傳統文學學習和教育工作經驗的教師參與到研修活動當中,尤其是邀請校外知名傳統文化教育專家參與到研修班中來,可以發揮名師、專家的輻射作用,讓本校教師更積極、深入地鉆研中華優秀傳統文學,并在名師、專家的指導和幫助下獲得更多提高[4]。例如,將書法名師、詩詞研究大家邀請到本校書法研修班、詩詞研修班當中,讓他們向教師們以更專業的角度講授相關課程。這樣一來,教師接受的教育是更加專業的,他們的相關文學素養和能力自然能夠實現質的飛躍。除此之外,名師進入校園,還能促進中小學學校的文化品位提高。通過名師指導,學校管理者可以發現自身在組建研修班、營造校園文學氛圍的不足之處并積極調整。如此,學校整體的傳統文化教育培訓環境和品位提升,教師所處學習環境越來越好,他們的專業成長、文學素質必然會不斷提高。
現如今,伴隨著新課改的提出和不斷深入,基礎教育越來越關注對學生的興趣培養和愛好發展,各種社團不斷出現,社團化學習成為了新的學習模式,對學生學習自己感興趣的傳統文學知識起到了一定幫助。同樣的,對于教師,也可以采用該辦法。通過在研修班的系統學習,教師能夠對中華民族博大精深的優秀傳統文化形成更多新的認識,并尋找到自己喜歡、感興趣的內容。這樣一來,由學校牽頭組建傳統文學自主學習社團,可以為老師們提供根據自己的喜好和興趣選擇學習內容的機會。換言之,以興趣為導向,教師可以根據自己的喜好自主參與到團體學習活動當中,進而在團體學習落實對自身的文學素質培訓,增強人文底蘊[5]。而隨著老師們的個人能力不斷提高,社團實力增強,就會不斷吸引更多教師參與。如此,良性循環形成,更深層次的合作學習形成,他們的相關能力、素養自會有更多提高機會。值得一提的是,在這一過程中,學校應適當介入管理,加強對社團規模和學習內容的把控,避免因人數過多或管理松散造成社團培訓效能低下的情況出現。
其次,就是從組建教師隊伍本質出發的人才選拔工作。要求中小學教師參與傳統文化教育培訓活動,目的在于壯大教師隊伍,讓每一名老師都獲得良好的文學素養,最終借助教師文化品質的提高促進學生們對于中華傳統優秀民族精神與情感的學習。因此,學校不妨從核心目標和人才培養本質出發,適當提高人才選拔標準,多吸納本就具有良好傳統文學素養的老師。如此,教師隊伍本就實現了發展壯大,學校里有了越來越多的高素質教師,他們自然能對其他老師們帶來一定積極影響,使其更積極主動地參與教育培訓、學習優秀的傳統文化。
此外,建設教育基地也是個不錯的選擇。教育本身就是一個成體系的活動,需要多個學校、多人參與。而在當前基礎教育越來越強調文學傳承的今天,越來越多的學校開始組織傳統文化培訓工作,并積累了一定經驗,形成了一定獨有的特色培訓活動和意識。若學校和學校之間能夠將自身積累的經驗和設計的效果較佳的特色培訓活動進行分享,各個學校的教師自然能夠在交流和溝通中學習到更多的傳統文化知識,提升自身文學品質。因此,各個中小學還可以在校外建設教育培訓基地,將校內培訓空間進行拓展,派遣校內傳統文學品質較為突出的老師們到基地參與日常教育培訓工作、與其他學校的骨干教師交流經驗[6]。如此一來,將自身在校外基地中的培訓收獲帶回校內,其他本校老師們均能吸收到更多有價值的自我提升經驗,教育效果的提升自然是指日可待的。
最后,需要強調的是,引導老師們自主挖掘文化信息并設計獨具特色的校本教材也是個不錯的方法。雖然教育部門修訂的基礎教學教材融合了一定傳統文化,但其融合目的并不是促進老師們的成長,而更多的是站在學生角度上出發的。同時,市面上存在的一些傳統文學書籍,其內容通常都過于復雜,很難使老師們形成系統的文化知識體系,對他們的素養提高形成了一定限制。因此,學校可以嘗試讓教師們自主挖掘文化并合理設計教材[7]。先帶領他們對市面上存在的諸多對提升自身文學素養的書籍進行篩選,再鼓勵他們在閱讀中整理文化知識細節,最后將整理出來的知識設計成校本教材。如此,學校的教育培訓工作有了自己的教材,教育更加有的放矢,教師成長必然會更加輕松、高效。
總而言之,只有對中小學教師的傳統文化素養展開培訓、讓老師們形成良好的文化學習和傳播能力,才能為學生帶來更多在中小學時期學習傳統文化的機會,進而促進學生們的相關素養提升,為民族文化與精神的傳承注入源源不斷的人才動力。中小學學校和教師應對此形成正確認識,積極設計相關活動并參與。尤其是老師們,不僅應主動進入到“被培訓”的狀態當中,還應積極參與到對教育培訓活動的設計工作當中,以便更迅速、穩定地提高個人能力素養,并為學生的相關學習與成長提供恰到好處的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