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倩琳 許金森
(1.福建中醫(yī)藥大學 福建福州 350003;2.福建中醫(yī)藥大學附屬第二人民醫(yī)院 福建福州 350003;3.福建省中醫(yī)藥科學院 福建福州 350003)
產后尿潴留是產婦分娩過程中因膀胱及盆腔神經叢受壓導致的以膀胱神經叢功能障礙、膀胱肌麻痹為基礎病理,以全部或部分尿液不能順利排出為主要表現(xiàn)的產后并發(fā)癥。該病可影響產婦子宮收縮,也可誘發(fā)泌尿系統(tǒng)上行感染,亦不利于產后乳汁分泌,嚴重影響產婦生活質量[1]。筆者在臨床上運用針刺聯(lián)合雷火灸治療產后尿潴留驗案一則介紹如下,以供臨床參考。
患者葉某,女,32歲,以“產后排尿困難3天”為主訴于2021年1月22日就診我科門診。患者3天前于我院足月順娩一男嬰,產后當日即出現(xiàn)排尿不暢,伴下腹脹痛,且小便困難進行性加重,無發(fā)熱、畏冷,無尿頻、尿急、尿痛等不適,未予重視及診治?;颊咴V因哺乳期,拒絕服用藥物治療,遂就診我科診治。辰下見:小便閉塞不通,伴小腹脹痛,無發(fā)熱、惡寒,納可,寐安,大便尚調。月經史:15歲,5天/28-30天,LMP:2020-04-17。平素月經量中,色暗紅,無痛經。婚育史:已婚,育:1-0-0-1。足月順娩1子,配偶體健,1子健在。查體:神清,舌質淡,苔薄白,脈緩。宮底恥骨聯(lián)合上5橫指可觸及。膀胱充盈,輪清晰,上界達恥骨聯(lián)合上2橫指,膀胱局部叩診呈濁音。雙下肢無浮腫。婦檢:外陰:已婚已產式,陰毛分布正常。陰道:暢,粘膜正常,內壁見少許暗紅色血液;宮頸:光滑,宮頸舉痛(一),常大;宮體:前位,如孕4月余,活動度可,無壓痛;雙附件區(qū):未扣及異常,無壓痛。輔助檢查:(2021年1月22日我院)殘余尿測定示膀胱內殘余尿量約700ml。血常規(guī)+C反應蛋白:WBC:9.81*109/L↑,LY%:15.2%↓、GR#:7.29*109/L↑,MO#:0.89*109/L↑,RBC:3.64*1012/L↓,MCV:102.9fL↑,CRP:43.57mg/L↑,余正常。全自動液沉渣:潛血:2+*,白細胞:3+*,白細胞計數(shù):707.52個/u1↑,白細胞團:6↑,細菌:186↑,余正常。診斷:“產后尿潴留”“尿路感染?”。中醫(yī)診斷:產后小便不通(氣虛證);西醫(yī)診斷:產后尿潴留。中醫(yī)治則:益氣升提,升清降濁,化氣利尿。
取穴:A.氣海,關元,中極,水道(雙側),歸來(雙側),足三里(雙側),下三皇穴(雙側)。
B.腎俞(雙側),次髎(雙側),秩邊(雙側),氣海俞(雙側),膀胱俞(雙側),太溪(雙側)。
操作:針刺A組時取仰臥位,針刺B組時取俯臥位,針刺前排空膀胱,穴位常規(guī)消毒后,取1.5寸毫針(針具選擇:以上諸穴均采用0.30mm×40mm毫針),用無菌棉球夾持針身,采用彈指進針法,針刺中極穴時針尖垂直向下,使之針感傳至會陰并引起小腹緊縮、抽動為佳,忌針刺過深,以免傷及膀胱;諸穴直刺1-1.5寸,針刺得氣后行提插捻轉補法,留針30分鐘。
在針刺A組穴位時同時灸氣海、關元;針刺B組時同時灸腎俞、膀胱俞,予趙氏雷火灸每穴各灸5min,與皮膚的距離保持在3~5cm。以患者感局部皮膚溫熱,無燒灼疼痛為宜,灸至皮膚潮紅、深部組織發(fā)熱為度。注意保持診室溫暖、避風。操作者密切詢問患者情況,必要時適當調整雷火灸的高度,以防止燙傷、起皰,施灸后囑患者避風寒。
每次治療均前后配穴,先針A方案,后針B方案。隔天治療,每次約30~40min,連續(xù)治療10次為1個療程。治療共持續(xù)2個療程,每個療程結束后休息3天。期間詢問患者癥狀變化,必要時復查尿常規(guī)、殘余尿測定。
經過2次針刺加雷火灸治療,患者訴排尿不暢感較前稍改善,下腹脹痛明顯緩解,排氣次數(shù)增多。予上方繼續(xù)治療10次后,追問患者癥狀情況,患者訴排尿不暢已明顯改善,自覺尿不盡,無明顯下腹脹痛。2021年2月2日殘余尿測定示:膀胱內殘余尿量約170ml。續(xù)予上方治療至第20次后,患者訴以無排尿不暢,偶仍有尿不盡感。2021年2月15日殘余尿測定示膀胱內殘余尿量約56ml。鑒于患者系產后哺乳者,來院就診諸多不便,囑患者療程結束后自行觀察。囑半個月后門診隨診。
產后尿潴留指產婦在分娩過程中由于子宮壓迫膀胱及盆腔神經叢,導致膀胱肌麻痹而出現(xiàn)小便不利、排尿困難的一種產后并發(fā)癥。年齡、身高及嬰兒體質量等是產后尿潴留的危險因素[2]。目前,臨床上常見的西醫(yī)治療一般采用局部熱敷、下腹部穴位點按、盆底肌功能訓練、或心理干預等誘導法,如上述方法未能成功,多采取插導尿管排尿方法[3][4]。留置尿管雖能迅速解決癥狀,但部分患者在去除尿管后仍不能自主排尿,必要時需重置導尿管。故易造成尿道損傷,出現(xiàn)疼痛、泌尿系感染等副作用。中醫(yī)上治療產后小便不通已有很長的歷史了,其中湯藥口服口感差,哺乳期產婦大都不愿意服藥,因此臨床上不受推廣。故需尋找一種安全、簡便易行的治療方法,用以減輕產婦心理和生理痛苦。
產后尿潴留屬中醫(yī)“癃閉”“產后小便不通”范疇?!吨T病源候論·婦人產后病諸候下》中首次提出“產后小便不通”,其病因是“因產動氣,氣沖于胞,胞轉屈辟,不得小便故也”,亦有“小腸本夾于熱,因產水血俱下,津液竭燥,胞內熱結,則小便不通也”。其主要是膀胱氣化失約,與肺、腎密切相關。肺主一身之氣,通調水道,下輸于膀胱;腎司二便,與膀胱相表里。下焦之氣不化,當責于腎?;颊弋a時耗氣傷腎,故升降失常,不能通調水道,膀胱氣化不利,而至小便不通。
結合臨床經驗認為該病的治療原則強調益氣健脾行水,兼以補腎固澀。采取針刺聯(lián)合雷火灸對該病進行治療,頗有成效。通過針刺相關穴位,調節(jié)諸經經氣,也可以刺激膀胱叢神經及第三骶椎神經,達到改善膀胱氣化功能、治療尿潴留的目的。中極是足太陽膀胱經募穴,主治膀胱氣化功能不足引起的小便不利;歸來可疏解肝郁、通利氣機;氣海穴、關元屬任脈,二者相互配合培補元腎,益腎固精,總調下焦氣機;水道、足三里屬足陽明經穴位,本經多氣多血,故具化生氣血、補中益氣等作用。諸穴相配伍,增強產后氣虛導致運行失常所致的產后小便不通。腎俞、秩邊、次髎、氣海俞、膀胱俞屬膀胱經穴;本病病位在膀胱;膀胱俞與中極合用,二者屬俞募配穴,可調理膀胱氣化失司功能,通利小便?!昂现蝺雀?,故取膀胱之下合穴委中助調膀胱之開合;產后腎氣不足,故取腎之原穴太溪配合氣海、關元大補元氣,激發(fā)腎和膀胱之氣;本方采用腰腹兩面“陰陽配穴”交替針刺,為治療臟腑病之通用治法,腎、膀胱同調共助膀胱氣化之功,疏調水液。另配以“董氏奇穴”之下三皇穴,達益腎填精之功。下三皇穴由天皇、地皇、人皇組成?!盎省敝骰实?,為最高領袖,是指穴位的重要性、權威性;皇帝坐鎮(zhèn)北方,北方為水,水為腎,故此穴主治一切與腎臟相關疾病,常運用于消化系統(tǒng)、泌尿系統(tǒng)、女性婦科疾病等方面。天皇穴又名腎關穴,具有益氣健脾、脾腎雙補的功效,是董氏奇穴治療腎虛第一要穴;地皇穴、人皇穴分別對應脾經的漏谷穴、三陰交,三穴合用可通三焦、補脾腎、助運化、利水濕之功[5]。
《名醫(yī)別錄》記載:“艾味苦,微溫,無毒,主灸百病[6]?!饵S帝內經》有云:“針所不為,灸之所宜?!闭f明艾灸能補陽氣,提高免疫力,且說明灸法的特殊之處,可彌補針藥之不足。產婦產后多氣血雙虧、虛中夾瘀的特點,通過艾灸而讓諸臟腑間的協(xié)調得到整體的調節(jié)。雷火灸是由多種藥物配制而成,利用其藥力峻猛、滲透力強的特點,使藥物分子未被破壞,被迅速吸附在人體表面,通過一定時間施灸,在皮膚周圍形成高濃藥區(qū),通過循經感傳滲透到腧穴內。故針刺時配合施灸氣海、關元、腎俞、膀胱俞以起到振發(fā)陽氣、溫通水道。
產后尿潴留在中醫(yī)屬“產后小便不通病”,亦屬“癃閉”,基本病理變化為膀胱氣化失司,且與肺、脾、腎、肝、三焦有密切關系。故臨床上,要辯清證候虛實,患者產后動氣耗血,故屬氣虛證。西醫(yī)學是因為膀胱及盆腔神經叢受壓導致的以膀胱神經叢功能障礙、膀胱肌麻痹的一種病理表現(xiàn)。現(xiàn)代研究表明通過調節(jié)神經系統(tǒng),刺激骶髓、陰部、盆腔排尿中樞神經,使之興奮副交感神經,促使膀胱逼尿肌收縮,內括約肌開放,引起排尿。本文通過俞募配穴法、腰腹陰陽配穴治療內腑病效果更佳。
綜上所述,本文運用針刺配合雷火灸治療產后尿潴留取得明確療效,不僅經濟安全,操作簡便,患者痛苦小,臨床上值得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