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英
(江蘇省太倉市良輔中學 江蘇蘇州 215400)
核心素養主要指學生應具備的能夠適應終身發展和社會發展需要的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培養學生核心素養的根本目的是使每個學生都能全面而有個性的發展。然而初中階段的孩子人生觀和價值觀剛剛建立,有了一定的自主意識,但不夠理性、全面,更多的是盲目、好大、不現實。現在多數孩子的生活條件都比較優越,在這樣的條件下生活,沒有經歷、感受過生存的困擾,絕大多數學生為了學習而學習,為了家長而學習,至于走出學校大門后做什么,今天的學習和將來的工作有什么關系,沒有想過,更不去思考會為自己的未來積淀些什么。正是由于學生對自己的人生沒有整體的規劃,所以學習沒有目標和動力,一旦成績不理想,就會對自己失去信心,對學習產生逆反,對前途感到渺茫。
班里有個女生,一天女生的家長跟我說孩子身體不舒服,想請假一天,我也沒多想。第二天一早,孩子還是沒有來學校,正想打電話給家長詢問原因的時候,孩子媽媽來辦公室找我了。一見到我,她媽媽就說,陳老師,昨天孩子不是身體不好,而是不想來學校,今天還不想來,我都急死了。我就問孩子媽媽:“那你有沒有了解孩子為什么不肯來學校呢?”她媽媽說:“我問了,我問她是不是和同學有矛盾,她說不是;我又問她是不是哪里沒做好,老師批評了,她說也不是;我問她那你到底為什么不去學校,她就說我就是不想去。我都急死了,陳老師,你能不能去我們家里,幫我勸勸孩子?”我也覺得這個事情挺奇怪的,這個女生平時在學校表現挺好的,按時到校,上課認真聽講,作業及時完成,學習成績中等,和老師、同學相處的也不錯。于是,我就去孩子家里家訪了,跟孩子聊了很長時間,孩子說每天上課、寫作業很累,所以不想去。我問她:“你不去學校你準備干什么呢?”她說:“我不知道。”后來想了一會兒說,“我可以開個蛋糕房啊。”我問她:“你知道開個蛋糕房需要什么嗎?”她說:“這需要什么呀,我媽媽在家做好蛋糕,我就一邊吃一邊賣唄。”聽著學生幼稚的話,我心里很難受。一個初中生,對社會、對職業一點都不了解,對自己的人生更沒有規劃。
這個事情對我觸動很大,我在想,我們的學生為什么會這樣?作為班主任,我們又能為學生做點什么?我覺得身為班主任的我們應該幫助學生初步規劃自己的人生,培養學生為實現自己的目標而努力奮斗的堅強品質,拓展生命的長寬高,讓每個學生都獲得自己最好的人生。
人生如大海航行,人生規劃就是人生的基本航線,有了航線,就不會偏離目標,更不會迷失方向,能更加順利和快速地駛向成功的彼岸。好的人生離不開好的規劃,成功的人生離不開成功的規劃及在正確規劃指導下的持續奮斗。人生規劃指導的本質不是現在就決定好未來的方向,而是讓學生學會正確認識自己,學會認識自己的方法,正確選擇,學會正確選擇的方法。學會通過設定目標,更好地規劃自己的發展路徑,從而成就更美好的人生。下面結合初中階段開展生涯規劃教育過程中常見的誤區,談談我在指導學生人生規劃教育方面的具體做法。
很多的學校和家長認為,初中學生在學校的主要任務就是學習知識,考一個出色的成績,為升入好高中、好大學奠定基礎,進行生涯規劃是學生步入工作以后的事情,在初中階段進行生涯規劃教育就是在浪費學生學習的時間。
優等生需要進行生涯規劃,他們需要規劃自己以后的工作和生活方向,如何將自己學習的知識與未來需要從事的職業掛鉤,除了教材上的表面知識,還需要思考自己所從事的職業必須具備什么綜合素質。與此同時,職業規劃還能夠幫助優等生在升入高中和大學時選擇適合自己的專業,在畢業之后選擇適合自己的職業。成績較差的學生同樣需要生涯規劃,他們在規劃的過程中可以探索出自己其他方面的潛能,發現自己的興趣和特長,并將這一興趣愛好與未來的工作相聯系,從而鍛煉學生在未來市場上的就業競爭力。
曾經有這樣的一個故事引我深思:季先生在1935年去德國留學之前,還住在招待所,與他一同在招待所的學兄一勸再勸,到德國之后一定要學習保險專業,等將來回國之后或許就是一個金飯碗。在這樣一個充滿誘惑的“好言相勸”下,季先生沒有改變自己的初心,仍然決定走自己的道路,選擇學習了世界上很少見到并且沒有任何現實利益的古印度文字——梵文。當然,他的選擇也不足為奇,在中國文化深受印度文化的背景下,他認為對中印文化關系徹底研究一下,或許能有所發現。盡管季先生有過長達八年的“無法滿足溫飽”的痛苦,但是仍然堅持了下來,并以此成為了世人敬仰的一代大師。只有放下功利心,才可以做自己真正想做的事,走自己真正想走的路,才可以實現自己的人生追求。
受家庭原因、先天因素以及后天教育等多個因素的影響,孩子成長的類型也大不相同,且成長模式豐富多彩。但大多數初中生對自己的期望值都偏高,甚至還會出現與同學在學習上盲目攀比的現象,就算是知道自己不可能實現,也希望通過一些捷徑來完成最初的任務和目標。還有一些家長只注重學生的成績,不尊重孩子的個性化差異,將自己的想法和意志強加給學生。以上的種種問題,都導致初中學生的生涯規劃不科學,這樣容易在人生道路上走入誤區。
學生剛進入初中,我就會開設主題班會,讓學生“走近人生規劃”,讓學生了解什么是人生規劃,為什么要人生規劃,怎樣進行人生規劃。我給學生五個步驟:第一步,確立自己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人生目標;第二步,充分了解自己、分析自己,確定自己的性格特質與天賦;第三步,詳細制定自己的人生規劃,最好是細化到各個年齡段;第四步,發揮自己的優勢,以完善自己的素質和能力為自己制定的目標而行動;第五步,在成長中磨煉自己,及時調整自己的人生目標,因為沒有什么規劃是一成不變的。初一的學生對自己、對社會了解不夠,所以制定的人生規劃很粗糙,但沒有關系,我一直和學生說,世界上最重要的事,不在于我們在何處,而在于我們朝什么方向走。
1.主動規劃,健康成長
剛開始,我會先對學生的學業規劃進行指導。我對我的學生說:“初中三年老師希望你成為會學習、有方法、能堅持的人。初一階段能了解初中學習,學會基本方法;找到優勢學科,成功實現小學向初中的轉變。初二階段能用正確的方法學習,逐漸探索,使各門學科均衡發展。初三階段全面鞏固提升,自信、有方法地應對中考。”有了總的目標和規劃,我會讓學生制定自己的學業規劃,這個學業規劃不是隨意的,我跟學生說:“希望你能請教任課老師以及和家長商量共同完成,因為我覺得這樣制定出來的階段性學業規劃更科學,也容易達成。”達成后學生也會有成就感,會覺得學業規劃是很有必要的。
2.在社會中成長,拓展社會生命之寬
做好學業規劃指導的同時,我也會讓學生從初一開始走進豐富多彩的社會,在社會中成長,拓展社會生命之寬。我會讓學生利用雙休日開展“社會觀察”活動。要求學生:1.記錄所觀察到的社會上發生的一件事情,也可以是自己經歷的一件事。2.用攝像機攝錄或照相機拍攝下你所觀察到的現象,也可把觀察到的現象做成PPT,在班會課上交流。活動目的是讓學生用正確的觀點看社會,因為涉世不深的青少年在觀察社會的時候,常常會走向兩個極端。有的同學把社會想象得特別美好,有的同學卻把社會看得特別險惡。我覺得正視社會的復雜現象,樹立積極的生活態度是學生應該具備的素質。
接著,我也會讓學生了解各種職業,這一方面主要依靠家長,因為家長來自很多不同的行業。我會在班會課的時候請家長到學校來,給孩子們介紹自己的職業。但由于條件限制,家長來的機會不多,所以我也會請家長把自己每天在單位做的事,所需要的知識水平和能力水平等寫出來,讓孩子帶到學校,利用班會課,大家一起交流,討論,讓學生能更好地了解各種職業。這種活動的開展會大大減少了案例中女孩的那種幼稚的想法,有利于學生的職業規劃,也會讓學生更有目的地學習。
對自己的人生進行規劃后,實現規劃的過程是漫長而艱辛的。因此,到了初二就要引導學生為自己人生目標的實現進行不懈的努力,讓學生學會不斷調控自我,形成堅強的品質,這也是中學生核心素養中健全人格的重要表現。
1.要使學生樹立人生規劃是完全可以實現的信心。通過專家講座、人物事跡介紹、本校優秀學子回校做報告等活動,為學生樹立人生目標實現的范本人物,從而樹立人生規劃完全可以實現的信心。
2.要讓學生做好面對挫折的心理準備。在執行規劃的過程中,肯定會遇到挫折。初中的孩子自控能力比較弱,不能堅持長久。受到挫折后更容易懷疑自己的能力。所以,班主任一定要給學生足夠的關懷和引導,使學生明白沒有一帆風順的人生路,不經歷風雨,怎能見彩虹;正視前進路上的磕磕碰碰,學習先人的品質,不斷激勵自己。
3.培養學生不畏艱難、勇于承擔、受挫耐挫的優秀品質。成長的路上有鮮花,也會有荊棘和誘惑。班主任要為學生搭建多種積淀生存能力的平臺,讓學生在參與中不斷調控自我,既要學會欣賞一路的風景,去品味成功路上的幸福,更要體驗奮斗路上的艱辛,學會總結,學會正確評估自我,從中提高自己的生存能力、積淀生存的本領、養成責任擔當的意識和勇于攻堅克難的品質。
到了初三,學生面臨他們人生中第一次真正的選擇,是讀高中還是讀職業學校,讀職業又選擇什么專業?由于初一、初二對學生已經有了規劃教育,學生在學業規劃和職業規劃上能有相對清晰的了解,有明確的目標,不會感到茫然。但作為老師,我們還是會盡可能為孩子提供幫助。依托學校和高一級學校形成聯盟,采用“請進來”“走出去”的方式,“請進來”是請高一級學校的老師來為學生做講座,介紹高中的情況和職中的情況,讓學生對學業和職業有更清晰的了解。“走出去”是我們組織一部分學生去太高、沙高參觀,組織一部分學生去職業學校參觀。我們還要讓家長知道,家長要做的不是替孩子做抉擇,也不是抱著不放手,而是為孩子提供一些精神上的支持和信息上的幫助,讓孩子自己去追尋自己想要的生活。
我希望通過人生規劃教育幫助學生更加理性地認識自我和科學地看待社會,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促進學生健康成長,讓每一個學生都能積極拓展自己人生的長寬高,獲得自己最好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