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張蕊
(深圳市南山區沙河小學 廣東深圳 518000)
人際交往,是個體通過語言、文字或肢體動作、表情等表達手段,將信息傳遞給其他個體的過程。
王曉紅認為,人際交往是指人與人之間通過一定的接觸,在心理上或行為上相互作用、相互影響的過程。人們由此交換思想與信息,表達情感與需要,交流經驗與技能,相互認識、理解、合作與促進[1]。
綜上,可以將人際交往總結為是指人與人之間溝通信息、交流思想、傳達情感、調整行為的互動過程。小學高年級學生的人際交往,就可界定為小學高年級學生與其他人群(家長、老師、同學、朋友等)之間溝通信息、交流思想、傳達情感、調整行為的互動過程。
埃里克森人格發展八階段理論中提到,人的發展會歷經八個階段,每個階段有相應的核心任務,當任務得到恰當解決,就會獲得較為完整的同一性。
6至12歲學齡期,核心任務是“勤奮對自卑的沖突”。這個階段的兒童主要是接受學校教育。學校是兒童第一次離開家庭,進行社會適應,掌握學習方法和生活技能的地方。如果他們能順利完成學習,就會獲得勤奮感,對自己更容易產生信心,反之,則產生自卑[2]。
世界衛生組織已將青春期修訂為10-20歲,也就是小學五、六年級的兒童開始進入青春期。埃里克森指出,青春期的核心任務是自我同一性和角色混亂的沖突。該階段的主要任務是建立一個新的同一感或自己在別人眼中的形象,及其在社會集體中所占的情感位置。這一階段的危機是角色混亂。
結合埃里克森心理社會發展理論認為,“學業的適應、興趣和信心”,以及“友誼”是小學高年級兒童重要的心理發展任務。小學高年級學業難度提升,如果他們在處理學業挑戰的過程中,能夠積極尋求方法,提高學習效率,提升學習成果,那么他們就容易獲得來自自己和來自同學、老師的肯定與欣賞。朋輩群體的評價對他們的影響越來越大,當這些外部聲音是積極正向的,那么他們也將更容易形成積極的自我評價和集體歸屬感[3]。
在皮亞杰的兒童認知發展理論中,他把認知發展分為四個階段,其中小學高年級的兒童,進入自律道德階段。這一時期兒童的思維已達到具有可逆性的具體運算,道德判斷受到自己的主觀價值標準支配,公正感由原來的“服從”,被“平等的觀念”取而代之。
在這個階段中,師生關系、親子關系、朋輩關系仍然是青少年兒童主要的人際關系,他們更看重關系的平等公平,注重在人際中是否能互惠互動。如果一味地要求他們服從權威,容易導致他們的反感與抗拒[4]。
小學生的人際交往對象,主要是家長、老師和同學。進入小學高段的五六年級學生,對父母對老師不再一味地依賴和服從權威,而是發出對平等、公平的更大的需求,朋輩群體在他們的關系中扮演著日漸重要的角色,成為他們社會支持體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
在親子關系研究中,董莉,沃建中研究發現,小學生從三年級到六年級與父母交往水平是逐漸下降的,六年級與父母的交往水平最低。于海琴、周宗奎的研究發現,高質量的母子依戀培養了兒童樂觀、合群、愉快的性格特征,有助于兒童發展出積極的行為方式和人際關系維持能力[6][7]。
在師生關系研究中,賈勁婷認為,小學中高年級的學生,逐漸對老師產生選擇、懷疑的態度,有耐心、愛心、公正的老師,才能贏得學生的喜愛和信任;學業成績好的小學生有更良好的師生互動,教師的正面關注,將使學生的學業成績有所提高[5]。
在同伴關系研究中,Sleman(1980)的研究發現,6-12歲兒童的同伴交往,處于雙向幫助期,他們開始能夠互惠,9-15歲的兒童處于親密的共享期,此時的友誼是彼此分享興趣、秘密、承諾與計劃,愿意幫助朋友解決個人問題,具有強烈的排他性和獨占性。
綜上,小學高年級的兒童,在親子關系中,兒童與父母的關系不再像以前那么親密,朋輩關系的影響日漸上升,互惠的友誼關系日漸成為他們的核心關系,良好的親子關系,會促進他們的朋輩交往,師生關系中,兒童更注重與老師的關系,并由此做出選擇。
1.性別因素
這個階段的兒童,性別意識日漸強烈。一方面,同性更容易玩到一起,但朋輩之間相處技巧不足。由于人際交往的經驗和技能積累尚少,學生容易以“別扭”的方式吸引朋輩和異性的關注,如明明想親近對方,卻用捉弄、逗玩的方式來引起對方的注意,有時候容易因為尺度把握不當而引發矛盾,造成關系緊張。另一方面,因為歸屬感的需要,以性別為前提,由興趣愛好而形成的非正式小團體具有強大的凝聚力,學生在小團體中獲得保護和關注,但也容易引發團體排斥,這表現為女生容易發生排擠,而男生容易發生肢體沖突。
2.生理因素
高年級兒童開始步入青春期,身體迅速發生變化,身高體型差異日漸明顯。身形高大、強健有力的學生更容易得到欣賞和崇拜,反之,身體瘦弱矮小、患有疾病的學生,則容易遭到欺負。
3.人格特質
外傾人格(外向)的兒童在人際交往中因為善于表達和喜好與人接觸而更容易獲得關注和反饋,更容易融入集體生活,內傾人格(內向)的兒童相對而言,則需要較多的時間來建立人際關系。值得注意的是,內向的兒童由于更善于傾聽、思考再表達,這讓他們更善于發展持久而較深入的人際關系。
4.學習表現與成就
進入高年級的兒童,要面臨學科難度大幅提升的學業挑戰。那些學業表現良好的兒童更容易獲得勤奮感,從而產生信心和相應的能力,創造成就,進而得到家長、老師和同學的正向反饋而不斷強化自我意識,有助于構建“我可以,我做得到”的自我認知。反之,那些在學習中屢屢受挫的兒童,會逐漸獲得習得性無助而產生自卑,產生厭學,在此過程中形成“我很笨,我沒用”的消極的自我評價。
5.社會行為
友誼的發生和凝聚,依托于共同的活動。在活動中,因為有信息傳遞、情感交流和行為的調整,兒童才能更好地發展出社會行為,如合作、幫助、分享,判斷、調整等社會適應的能力。發生在朋輩之間的共同活動對兒童人際關系能力的影響非常重要。
1.早期童年經驗
在幼年童年早期,得到父母良好的照顧和陪伴的兒童更容易發展出親社會行為,掌握人際交往經驗,相反,如果從小就被父母忽視、虐待,則容易形成叛逆、膽小、不與人交往、攻擊、敵對的人格,出現情緒障礙和社會適應不良。
2.教養方式
家庭教養方式影響人格的發展。權威型的教養方式,家長過于支配,長大的孩子容易消極、被動、依賴、服從、懦弱,做事缺乏主動;放縱型的教養方式,父母對孩子過于溺愛,長大的孩子多表現為任性、幼稚、自私、野蠻、無禮、獨立性差等;民主型的教養方式,親子關系是平等和諧的,父母尊重孩子,給孩子一定的自主權和積極正確的引導,孩子則能形成積極的人格品質,如活潑、快樂、直爽、自立、彬彬有禮、善于交往、富于合作、思想活躍等。
3.社會經濟地位
兒童的家庭的社會經濟地位高,父母擁有更多的信息和機會,他們重視教育,也容易接觸到同樣重視孩子教育的群體,活動信息和教育資源豐富,兒童有更多的機會去認識廣闊的世界,接觸更多的人,有更多的談論話題,更容易獲得朋輩的喜愛。
4.家庭結構的變化
父母關系和不和諧,家庭結構完整與否,對兒童的心理產生重要影響。兒童害怕父母爭吵,對于家長做出分居、離婚的選擇,感到無奈和無助。家庭結構的變化,會直接影響兒童的情緒狀態,兒童只能從有限的人生經驗里去理解,很多兒童就會歸結于“因為我的存在,才讓爸爸媽媽吵架、離婚的”。這容易讓孩子產生自責、愧疚的情緒,變得自卑并產生低價值感的自我評價。
1.教師管理風格
進入小學高年級,教師的公正性對學生產生重要影響。學生更看重老師對待他們的態度是否公平公正,同時希望得到老師的關愛,在老師的關注下,會朝著教師期望的方向發展。教師的不同管理風格,對學生有不同影響。專制型的老師,學生常有不滿情緒,放任型的老師,學生容易出現失敗和受挫,民主型的老師,學生行為積極主動,很少表現出不滿。教師的管理風格會促成不同的師生關系。
2.班級氛圍
受到班主任風格、特殊學生多寡、家長風格、家校關系等眾多因素的影響,班級氛圍各有不同。良好的班風,學生關系更為團結、友愛、積極、正向,他們在其中更能產生歸屬感和得到支持,相反,不好的班風,學生在其中也更容易陷入團體斗爭中被排擠或得不到很好的團體氛圍,而得到較少的支持而缺少歸屬感。
3.同伴關系
良好積極的同學同伴關系,更能讓學生在其中感受到友善、互助、團結、支持,產生積極的情緒體驗從而更愿意參與集體活動,冷漠、粗暴的同伴關系,則會讓學生感到被忽視被排斥,容易產生厭學情緒,出現不愿意參與社交的退縮行為。
1.注重教師的心理健康
教師是一份需要調用大量體力、精力、情緒能量的工作,每天要花很多時間在組織教學、課堂管理、學校事務、家校溝通等項目中,學生和班級情況復雜,教學任務繁重。教師群體的職業倦怠現象普遍。教師心理健康狀態應引起學校層面的重視,為老師提供調適身心的環境和活動,使其從繁重的工作壓力中抽身出來,關愛自己,做好日常情緒能源的儲備,再把這份正向的關注關愛回流給學生,形成良性的師生互動。
2.完善教育評價體系
為學生創建多元評價體系,不因局限在應試學科,而是要讓學生有機會在術科等領域展示自己,獲得社會肯定,從而提高學生自信,能從豐富的學科層面同樣獲得勤奮感,在學科活動中,培養能力,提升信心,收獲良好的人際關系。
3.和諧的校園環境
營造和諧、包容、開放的校園環境,組織豐富多彩的班級活動,有助學生在校園生活中探索更豐富的自己,培養對環境對組織的歸屬感,能夠更主動積極地參與活動,開展人際互動。
4.開展心理健康教育
通過心理課堂、心理咨詢輔導,向學生普及心理健康保健知識方法,幫助學生提高人際交往技能,積極探索和認識自我,及時有效地介入和處理學生矛盾,化解危機,提升學生心理健康水平。
1.看到學生多元能力,尊重差異性
師生關系緊張,有時候是因為教學收獲與付出不成正比,老師授課拼盡全力,學生吸收卻寥寥無幾,讓人沮喪。但如果老師能多角度挖掘學生的多元智能(加德納多元智能理論),尊重學生個體差異性,用一個更長的時間維度等待學生的成長,那么師生關系中的挫敗和無望,也就逐漸能被期盼和相信所取代。老師如果能多角度欣賞和關懷學生,提升課堂溫度,教學就不再只是追趕教學任務的機械生產過程,而是有人文關懷的情感連結,在和諧的師生關系中,學生對自己有正向的認識,在人際交往中更有自信。
2.引導學生,提高人際交往能力
老師重視學生人際交往的能力應該像重視他們的應試能力般,對學生的人際交往能力進行有意識地培養提升,利用班會課、隊會課、日常班級生活等教育陣地,加強教育引導。
3.注重班級建設、班風建設
老師可以結合班級學生特點,形成自己的班級文化特色,進行班級建設,和學生一起,打造班級口號、班級標語、班級公約、班級活動等,提升學生對班級的歸屬感,同時,建設良好的班風,引導形成正直、積極、正面的班風,讓學生在群體組織里得到支持,獲得良好的人際關系。
1.換位思考的能力
高年級兒童注重同伴關系中的互惠,需要被理解被肯定。學生需要在實際的人際交往實踐中逐漸培養換位思考的能力,看到對方的感受,理解對方行為背后的原因,先去理解而不急于評判,為良好的人際交往提供可能。
2.求同存異的能力
高年級兒童進入青春期,容易以自我為中心,放大自己在他人眼中的重要性,當聽到與自己喜好不同的觀點和人物時,就將其列為對立面,進而導致人際關系中的失衡。他們需要學習看見每個人的差異性,尋求相同的部分,尊重、欣賞他人與自己不一樣的地方。
3.表達與溝通的能力
高年級學生的人際矛盾很多時候是由一個個很小的、不友善的語言習慣而起,或者是因為一些很小的誤會沒有及時溝通所導致。他們如果能在生活中有意識地提升表達與溝通的技巧,就能在人際交往中避免許多不必要的沖突,并將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合適地表達出來。
4.分工合作的能力
學生校外時間被各種興趣班、能力班填滿,大多數時候他們都是在進行技能訓練,與他人合作分工的鍛煉較少。學生需要在生活學習中,提升合作分工的能力,既能發揮自己的所長,也能融入到團體去支援他人。這是一種人際交往的核心能力,也是適應社會的必備要求。
1.多創造人際交往的機會
家長要多為孩子創造參加社會活動的機會,在豐富的活動中擴寬視野,接觸不同的人員,拓寬對人、對自己的認識,積累社會經驗和人際交往的經驗。
2.營造和諧的家庭氛圍
家庭關系對剛進入青春期的高年級兒童來說是非常重要的社會支持,家長應努力營造和諧的家庭氛圍,處理好親子關系,為學生提供重要的情感支持,幫助孩子形成積極的自我認知,促進他們更主動、積極、靈活地探索人際交往[8]。
3.做好理解、傾聽與陪伴
家長應看到孩子成長的心理需求,尤其是負面行為背后的正向需求。家長要客觀評估其面臨學業的挑戰難度,循序漸進地引導和幫助孩子處理畏難情緒。多關注他們在學校人際交往過程中面臨的困難,及時陪伴和引導他們,做好傾聽,為孩子提供高質量的陪伴。同時,家長的言行在日常生活中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孩子,家長在家庭中經營好人際關系,是對孩子非常重要的示范教育。
小學高年級學生的人際交往是個體與環境的互動過程,需要聯動家長、老師、學生等群體,共同為學生創建更有利于成長的家庭環境、班級環境、學校環境,需要多方合力,在實踐中不斷總結方法,積累經驗,更需要我們拿出耐心和信心,陪伴一顆顆年輕的心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