權美英
(長春市朝鮮族中學 吉林長春 130000)
學生的創新能力,主要指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通過對所學知識的掌握和利用,采取新穎的方式和邏輯得出結果的能力[1]。在目前的高中數學教學中,對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和創新能力尤為重視,它對學生今后的學習與發展發揮著重要作用。故本文對高中數學課堂如何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進行探究。
在傳統的高中數學教學中,一方面,由于教師在學生的心里樹立了威嚴、莊重的形象,導致學生在日常學習過程中不敢與老師進行過多的交流,形成了教師在課堂上講課,學生在下面進行被動學習的狀態,學生很難在課堂上發揮自身的優勢,無法調動學生的課堂積極性,并且學生對教學內容不感興趣,教學效率明顯不高[2]。
另一方面,由于受傳統教學方式的影響,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往往利用灌輸式的方法進行教學,只關注學生需要接收的知識容量,卻忽視了學生的接收能力和應用能力,導致教學出現不均衡的現象。并且,大部分教師對學生的綜合能力培養不夠重視,忽視了對學生邏輯思維能力和創新能力的培養,無法落實素質教育的根據目標。
新課程標準中指出:“數學教學應結合學生的實際學習情況,創設有助于學生自主學習的問題情境。”創新意識是一種發現問題、積極探求的心理傾向。所以,要想在高中數學課堂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教師應遵循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原則,結合實際,通過創設情景的方式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對學習的內容產生好奇心,從而激發學生的創新意識[3]。
例如,教學人教版高中數學“集合”時,教師利用微課視頻的方式為學生展示了德國數學家康托爾創立集合論的歷史。學生通過觀看視頻,對集合論有了簡單的理解,于是教師趁熱打鐵為學生進行了本節課重點內容——集合的基本概念“某些指定的對象集在一起就形成一個集合,集合中每個對象叫做這個集合的元素”的引導。觀看視頻激發了學習興趣,教師再對教學內容進行引導時,學生的好奇心和積極性得到充分培養,于是自主進行內容的學習和探究。這樣的方式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探究欲望,培養了學生的自信心、好奇心,使學生能夠大膽地進行想象和創新。
在進行高中數學教學時,不能只靠教師的講授對學生進行教學,有效的教學不是依賴單純的記憶和機械性的練習,而是要讓學生主動對問題內容進行探究學習。教師在教學時,可以將本節重點內容設置為問題創設的形式,讓學生通過問題的探究對本節內容進行學習和掌握,這樣不僅能使學生對本節內容知識掌握得更加深入,還能培養學生探究問題的能力和思維創新的能力。
例如,教學人教版高中數學“隨機抽樣”時,教師通過對教材內容進行課前引導的方式讓學生掌握了抽樣調查的基本概念“像這樣,根據一定目的,從總體中抽取一部分個體進行調查,并以此為依據對總體的情況作出估計和推斷的調查方法,稱為抽樣調查。”之后通過提問的方式讓學生對本節內容簡單隨機抽樣進行探究學習。比如,教師提出問題:假設口袋中有紅白兩色球共1000個,除了球的顏色之外,其大小形狀、質地完全相同,那如何通過抽樣調查的方式估計袋子中紅球所占的比例呢?之后,學生積極對問題內容進行了探究。通過這樣的方式學生不再被動學習,而是作為課堂的主人進行學習,一定程度上發揮了學生學習的主體性,使學生對學習更加主動,對教材知識的學習更加深入,促進了對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
在傳統的高中數學教學中,大部分教師以自己為課堂教學的主體,學生在課堂教學中的互動性不高,思維運用也不頻繁,導致學生自主思考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難以提高,且創新能力無法得到多角度培養。所以,要想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教師就要注重培養學生的思維發散能力,為學生提供獨立思考問題的時間和解決問題的空間。在實際教學中,教師應引導學生對教學內容提出問題,并自主分析和解決,從而促進對學生發散思維能力的培養,并在此過程中積極引導學生多方面、多角度地思考、解決問題,學會對對實際問題舉一反三。
例如,在進行人教版高中數學的考試模擬時,為培養學生的發散性思維,教師為學生布置了一道開放性的數學題,每個學生根據自己的想法進行解答。如:一個四面體的三個面是直角三角形,那它的第四個面可能是什么三角形?有的同學說是直角三角形,有的同學說是銳角三角形等。教師見學生的答案多樣,于是進行了一一驗證,得出結果,第四個面可能是直角三角形、銳角三角形、鈍角三角形、等腰三角形、等腰直角三角形和等邊三角形。之后教師進行總結說“每位學生的計算結果都是正確的,不過大家的答案進行綜合才是最終的答案,所以,在日后的練習中,同學們可以嘗試多角度解決問題,并且要學會對此類問題進行歸類,再遇到此類問題時要學會舉一反三。”通過這樣的方式引導學生進行逐一論證,使學生的發散思維得到有效鍛煉,提高學生自主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在傳統的高中數學教學中,教師在學生的眼中一直是德高望重的形象,所以部分學生對教師產生敬畏的心理,導致遇到困難時,不敢求助老師,最終導致學生的學習水平下降,綜合能力的培養也難以實現。所以,在高中數學的實際教學中,教師除了要注重對學生理論知識學習和綜合能力的培養,最重要的是要加強與學生之間的互動,拉近教師與學生之間的關系,并且在課堂上與學生處于平等的位置,互相尊重,遵循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原則,為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提供廣闊的空間[4]。
例如,教學“算法的概念”時,部分學生對算法的概念不夠了解,教師在總結得出“步驟稱為解決這些問題的算法”之后,學生還是對內容不理解,但是教師并沒有喪失耐心,而是積極與學生溝通,詢問學生哪里不懂,并對癥下藥,為學生舉出最簡單直白的例子,讓學生進行分析掌握,如“在家中燒開水的過程,首先需要把水灌進電熱水壺里,其次是插上電源把水燒開,最后把燒開的水倒進杯子里,這就完成了燒開水的整個過程。”通過教師這樣的講解,學生對教材內容進行了掌握。另一方面,教師切忌將個人情緒帶到教學中,教學時,要具備基本的職業道德素養,要表現得有親和力,將自己最完美的一面呈現給學生,在學生的心中留下美好的印象。并且,在課上引導學生暢所欲言,并對學生進行鼓勵,并且教師要多注意觀察學生的變化,如學生最近的學習表現,在課下可以抽時間與學生談談心,對學生進行心理上的疏導,與學生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取得學生最基本的信任。通過構建和諧良好的師生關系,促進對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
在日常教學中,評價是檢驗學生課堂學習質量的重要方式和手段,通過對學生進行評價,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培養學生強烈的求知欲和學習競爭的意識,具有積極的作用。所以,在高中數學教學中,教師要注重對學生進行鼓勵式評價,并與學生構建平等的教學關系,提高學生自主學習的信心和動力,充分展現教師對評價方式的創新發展。對在學習過程中態度表現不太理想的同學,教師不要進行一味地責罵,而是先詢問學生原因,并耐心地對學生進行勸導,使學生能夠從內心深處認可教師的方式,并改善學習狀態。
例如,教學“統計”之后,對學生整節課的表現作出客觀評價。“在本節課的學習中,大部分學生已經能夠充分掌握內容重點,學會用簡單隨機抽樣和分層抽樣這兩種方式進行問題的解答。并且在整個過程中,同學們的表現特別好,能夠積極配合老師完成各項教學步驟,并且在遇到問題時能夠大膽提問。但有個別同學的課堂表現不是很積極,在完成教師布置的任務時并沒有認真完成,導致學習進度比其他同學慢了一節,老師希望這些同學能夠在課下主動進行補充學習,爭取與其他同學步伐一致,在下次的課堂中能夠積極學習,如果老師發現這些同學有了進步,老師會逐一進行獎勵。”通過這樣的方式,使學生對自身的學習狀況進行了清晰的了解和掌握,增強學生學習的自信心,尊重學生的自尊心,并且讓學生學會對自己的學習狀態進行調整和對自身的學習方式進行創新,發揮評價對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積極作用。
綜上所述,教師只有遵循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原則,對學生進行正確的引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改善師生關系等方式,才能在高中數學課堂中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促進學生綜合能力的全面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