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文華
(江蘇省太倉高級中學 江蘇蘇州 215400)
物理是高中階段基礎學科之一,學生在學習物理的過程中,不僅可以增長物理知識,還可以鍛煉思維,完善情感,端正學習、實驗態度,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是非觀。因此,教學目標和物理核心素養的結合,對學生的全面發展有非常積極的影響。
教學目標是教案的重要構成之一,它能夠幫助教師明確課堂不同階段的內容和方向,避免因為學生、外來事件的影響使教學無法按照既定方向發展,降低教學效果和質量。但就實際教學而言,教學目標的制定仍舊存在一些問題:
目前,很多高中物理老師在教學中都有編寫教學目標的行為,但在實際教學中未必會按照教學方案內容去執行,導致教學目標成為一種形式化的內容[1]。其中,部分教師為了提高教學目標的編寫效率,甚至會直接從其他教輔教材中摘抄教學目標,這種做法即便是應用到了教學中,也會因為和學生能力、特點和基礎不符而失去應有的效果,導致教學工作的失敗。
三維目標是我國在近代教育中提出的全新教育目標,要求教師在教學活動中,必須重視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等目標的落實和實現。三維教學目標在高中物理課堂中同樣可以得到落實和體現,然而,一些教師對三維目標的具體內涵和本質并不了解,斷章取義地應用到教學中。這種做法屬于盲目的、非科學的做法,一方面,無法調動學生情感和態度,另一方面,無法有效提升學生知識和技能,在一定程度違背了三維目標的制定初心。
高中階段是學生綜合能力提升,知識快速增長的關鍵階段,也是學生物理核心素養生成的黃金階段。同時,根據教育部門的相關要求,在新時代教育環境中,教師必須重視和貫徹核心素養的內容,將提升和培養學生的物理核心素養當作教育教學活動的首要目標[2]。不過,在實際教學中,教師在編撰教學案、教學內容時,會冠以“核心素養”的頭銜,使物理課堂變成一節披著“核心素養”皮囊的傳統課程,對學生物理觀念、科學思維、科學態度和探究精神等素養的發展并沒有太大的作用,不僅讓教學失去核心,還會增加學生學習內容,降低學生學習效率。
物理觀念和物理概念,雖然只有一字之差,但卻是兩個完全不同的內容。物理概念是指導物理教材或是物理學中的一些專有名詞的內容,從包含層次上講,物理概念是被包含在物理觀念中的。物理觀念,是學生在學習物理的過程中,對物理概念、物理定理、物理公式等一系列物理知識和技能的融合,是學生自己對物理基礎知識、技能的內化,使其成為自我知識體系中一部分的過程[3]。常見物理觀念表現有自主學習物理知識、主動參與物理實驗、對周圍人事物形成全新的認識等,物理觀念包括多個方面的內容和體系,如物質觀、空間觀、能量觀等。
例如,教師在教授“萬有引力”時,可以結合牛頓發現引力的故事,引導學生生成物理觀念。
教師:今天我們學習內容是《萬有引力》,什么是萬有引力呢?簡單說,就是自然界中任何兩個物體都是相互吸引的,但是,你們知道是誰發現的引力嗎?
學生A:牛頓!
教師:回答非常正確,也許你們已經聽過牛頓和蘋果的故事,但是,今天老師在講一遍,請各位同學用高中生的思維去聽故事。
學生:好!
教師:在早期的英國小鎮上,有一個名叫艾薩克牛頓的人,他是當地非常知名的物理學者,而且他的思考能力和思維方式很是不同尋常。有一天,他坐在蘋果樹下思考物理問題,忽然一個蘋果從樹上掉落下來,直接砸中了他的頭,他既沒有咒罵,也沒有吃掉地上的蘋果,而是陷入了思考中,他想:在將球拋起后,球還會落下來,為什么不可以一直向上飛去?而蘋果為什么也要和球一樣落到地面,而不是天上,這中間是不是有什么看不見的東西拉扯著它們?過了一段時間后,他終于想明白這個問題了,并且將這個答案命名為“萬有引力定律”,故事講完了大家有什么收獲呢?
學生A:在遇到事情后,應當不斷思考和深究。
學生B:不對!應該仔細聯想,賦予一種結果無限種方法或是手段,才能夠找到答案。
學生C:我覺得是他的思考方式不同,這也是為什么那么多人見過蘋果落地而沒有發現萬有引力的原因。
教師:你們說得都有幾分道理,學好物理知識,必須具備科學思維和思考方式,但是,也需要以知識為基礎,結合自身經驗和思考方式,才能夠探究更深層次的知識。大家在學習物理知識的過程中,不能死學要學會活學活用,這樣才能形成自己的物理觀念,提升學習和接受物理知識的效率。
通過教師的科學引導,不僅可以完成首要目標,還可以對學生其他核心素養產生促進作用。
思維是人類思考和處理事情的一種思考方式或方法,思維又分為正確和錯誤之分,正確的思維可以幫助人類解決各種各樣的問題,錯誤的思維則會將人類引入罪惡的深淵[4]。因此,在核心素養視角下制定高中物理教學目標時,需要教師保障教學目標的正確性和科學性,對學生思維可以起到正確的引導和指導,讓學生在學習物理知識的過程中、在思考物理實驗原理的過程中,不去胡亂猜想,而是有依據、有理論指導地大膽猜想和思考,強化學生科學思維方式,提高學生對學習、實驗的判斷能力,快速實現自身物理素養水平的提升和發展,引導學生形成科學思考思維。
例如,學習“光的折射”知識時,教師可以先讓學生結合實驗自行總結和概括其中的概念和理論知識。
教師:今天上課之前,我們先來進行一個實驗,老師這里準備了激光手電、小鏡子和一杯水,下面大家把窗簾拉起來,現在屋子成為了一間暗室,下面老師開始實驗了。
(激光手電打到小鏡子上)
教師:這是什么現象?其中包含了哪些理論知識?
(激光手電從水杯的斜上方打到水杯底部)
教師:這是什么現象?其中包含了哪些理論知識?
(經過討論和分析后)
學生A:光的反射和折射。
學生B:反射,是從一個物質射出,經由第二個物質反射的過程,折射是從一個介質穿透另一個介質的過程。
通過先探究后教學的方式,學生可以形成初步的物理理論和概念,再次學習教材中的知識時,不僅在學習效率上可以得到提升,而理解上同樣可以得到深化,從根本上改善學生對物理學科的態度和情感。
科學實踐能力是學生學好高中物理知識,打好物理基礎的關鍵。高中物理學科是一門實驗和理論相結合的學科,通過親身參與物理實驗,能夠加深學生對物理概念、物理定律的理解和認識,強化學生記憶效果,推動教材知識向學生知識的轉化效率,同時,對學生的精神和品質有一定的增益[5]。因此,在物理實驗課堂中,對于學生的質疑和提問,教師應當持有“兼容并包”的思想,引導學生逐步完成對實驗結論、事實本質的認識,加深學生對生活物理現象的學習,鼓勵和支持學生大膽質疑、提問,從而讓學生的想象力、思維方式在由淺入深的過程中得到全面提升和開發,在學習中、實驗中可以做到觸類旁通、舉一反三。
例如,在進行“驗證動量守恒定律”這個實驗時,教師可以提前準備好實驗設備,讓學生結合教材中的理論知識進行實驗。通過實驗學生可以對“動量守恒定律”中的內容形成更加全面的認識和理解,實驗過程也能推動學生實踐應用能力、物理思維的發展。
物理學對學習者的態度、價值觀有較強的要求。物理教師必須在教學活動中注重對學生科學態度和價值觀的培養。物理知識的形成離不開生活,也離不開學者、專家對前人經驗的否定和研究,通過一代代人的研究、推翻、嘗試、再推翻等,最終成為學生能夠接觸到的物理知識。所以,學生想要在物理方面有所發展,一定要具有質疑、認真、端正的態度,這樣才能抓住實驗、理論核心,同時,能夠遵守社會、學校、生活中的道德和規則,成為一名綜合型人才。
總而言之,高中階段是學生能力生成、核心素養形成的重要階段。這些能力、素養的生成,需要以教師明確的教學目標為依據。在核心素養背景下創設教學目標,需要清楚物理核心素養的內容有哪些,注重其對學生能力發展、品質形成的作用,做到靈活、合理、科學創設教學目標,并且在教學活動中能夠嚴格按照教學目標開展教學活動,從根本上促進學生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