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海珍
(廣東省羅定市榃濱鎮中心幼兒園 廣東云浮 527238)
幼兒的思想極其活躍,在繪本活動開展中,幼兒經常出現注意力不集中現象。因此,教師在和幼兒互動的過程中,抓住幼兒的注意力至關重要。繪本故事教學是一種高效的教學方式,繪本故事中含有豐富的趣味圖片,是幼兒喜歡的元素之一,教師可以采用繪本故事的教學方法,通過繪本中豐富的故事情節、生動的語言結構激發幼兒的學習興趣。在開展繪本閱讀時,教師應遵守以幼兒為主體的教育理念,將幼兒的發展作為活動開展的目的,讓幼兒在繪本故事的學習中真正提升語言表達能力。因此,教師在通過繪本故事培養幼兒語言表達能力時,要從實際出發,掌握幼兒心理活動特點,結合具有針對性的繪本故事加強對幼兒語言能力的鍛煉。
繪本是以圖文并茂的形式反映兒童生活的兒童圖書。書中的圖與文同等重要,甚至有時候圖畫比文字更重要。繪本的主要特色是給幼兒提供豐富趣味的圖畫,從而給幼兒帶來視覺方面的美感體驗。而繪本內容有時候會集中呈現某種簡單的意義和結構,就語文童書繪本來說,押韻或反復句型是最常出現的,押韻或反復兩種句型能讓幼兒察覺和掌握繪本文字的特性。
幼兒的心理活動正處在活躍時期,好奇心重是幼兒最顯著的特點,學前教育中的教材大多數是以圖片為主,旨在通過趣味圖片吸引幼兒的注意力。因此,教師在繪本故事探究活動中要熟練地應用繪本,要求幼兒在仔細閱讀中慢慢體會語言美感,然后用語表達出來,從而達到培養幼兒語言表達能力的目的。
幼兒處在學習階段的初始期,在繪本閱讀過程中,突然接觸太多文字,可能會感覺到困難,嚴重情況可能會導致幼兒產生厭學行為。因此,教師在繪本故事活動探究中需要循序漸進地引導幼兒,在利用圖片培養幼兒語言表達能力的基礎上,可以適當讓幼兒學習繪本故事中的文字,不斷提升幼兒的語言素養。
幼兒剛開始接觸繪本故事時,會被繪本中的趣味圖片和內容吸引,但是長期學習后可能會產生厭煩。因此,教師在開展繪本故事探究活動時,可以選擇類型豐富的繪本故事定期更新,讓幼兒不斷接觸新鮮事物,這樣既能培養幼兒語言表達能力,還能保持新鮮感,不至于讓幼兒對繪本故事的學習產生厭煩。
并不是所有繪本故事都適合培養幼兒語言表達能力,有的繪本注重教育,有的繪本只是單純地講故事。實踐表明,只有高質量的繪本故事才能更好地培養幼兒的語言表達能力。因此,教師要對繪本故事進行篩選。另外,教師在進行繪本故事教學之前,要從實際出發,了解每一個幼兒的心理活動,選擇一些幼兒有興趣的繪本故事,激發幼兒主動表達的欲望。通過幼兒感興趣的繪本故事培養幼兒的語言表達能力,為幼兒未來的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1]。
例如,教師在進行繪本故事教學時,為了實現繪本故事真正的價值,以及達到培養幼兒語言表達能力的效果,教師通過網絡資源搜集了許多繪本故事,如《會說話的大西瓜》《大胡子里的鳥窩》《中了魔法的笨笨兔》《不肯出殼的小雞》等,并對這些繪本故事進行篩選,從中選取《會說話的大西瓜》《大胡子里的鳥窩》《中了魔法的笨笨兔》高質量繪本展示給幼兒。幼兒在學習繪本故事之后,教師開展繪本故事投票活動:每個幼兒可以為自己感興趣的繪本故事投上一票,每個幼兒最多只能投兩票,投票結束后教師進行票數統計,教師可以利用票數多的繪本開展探究活動。教師讓幼兒閱讀感興趣的繪本故事,一方面可以提高幼兒的閱讀積極性,幫助幼兒在閱讀中培養語言表達能力;另一方面可以促進幼兒主動表達,提高幼兒在閱讀中培養語言表達能力的效率。
教師在進行繪本故事教學時讓幼兒積極主動地參與進來是至關重要的,通過幼兒積極參與,從而達到培養幼兒語言表達能力的目的。幼兒心理活動正是處在活躍時期,興趣能給幼兒提供閱讀的動力,只有明白幼兒的心理活動以及興趣愛好,才能把幼兒的全部注意力集中到課堂教學中。因此,在開展繪本故事活動的過程中,教師一定要找準幼兒的興趣,基于繪本故事設計角色扮演、趣味游戲等活動,提高幼兒積極參與的主動性,使幼兒主動地在閱讀中實現語言表達能力的培養[2]。
例如,在開展繪本故事活動之前,教師可以提前準備好兩到三個繪本故事,如《丑小鴨》《一千零一夜》《兒童百科全書》等,準備好繪本故事之后,教師:“今天我們進行繪本故事活動,同學們想要閱讀哪一本繪本故事呢?”幼兒回答“《一千零一夜》”,另一個幼兒回答“《兒童百科全書》”,看著幼兒的激烈爭吵,教師:“咱們就選一本同學們興趣非常大的繪本故事進行閱讀”,最終選擇了《丑小鴨》。在活動開展過程中,教師可以讓幼兒扮演繪本故事中的角色,引導幼兒在親身參與的過程中培養語言表達能力,教師在繪本故事的開展過程中,首先可以帶領幼兒一起閱讀一遍故事情節,讓幼兒了解故事中的主要任務和情節,接下來教師可以帶領幼兒一起朗讀,幫助幼兒擺脫朗讀的困難。接下來教師可以將幼兒分組,讓幼兒扮演不同的角色進行對話,在扮演角色的同時還需要把動作表現出來,這樣幼兒不僅能提高幼兒的學習積極性,還可以使幼兒在扮演的過程中,培養幼兒的語言表達能力,提高閱讀的效率。
教師在活動探究中采用繪本故事教學,其根本目的是讓幼兒更好地通過閱讀培養語言表達能力,所以,在教學中將繪本故事的作用最大化是關鍵。因此,教師在繪本故事教學中可以從幼兒的實際情況出發,聯系實際,將問題和繪本故事深度結合到一起,在繪本故事活動閱讀中通過預設提問幫助幼兒思考,通過幼兒的親身參與和問題思考,可以激發幼兒的好奇心,讓幼兒主動地探究理解繪本故事。通過將問題和繪本故事教學結合起來,可以讓幼兒在回答問題的過程中,結合自己對繪本故事的閱讀,進行語言的組織和表達,逐漸提高幼兒的語言表達能力[3]。
例如,教學《小豬變干凈了》繪本故事時,為了更好地培養幼兒的語言表達能力,教師可以通過提問的方式加強與幼兒之間的相互交流?!缎∝i變干凈了》繪本故事學習的核心是探究小豬是如何變干凈的,教師可以提出“繪本故事中的主角是誰?”“主要的故事情節是什么?”“為什么繪本故事主要去講這些內容?”等問題。在教師提問完之后,教師可以要求幼兒帶著問題去閱讀繪本故事,在閱讀完繪本故事之后,教師:“在看完這個繪本故事之后,針對這些問題有答案了嗎?”教師可以隨機挑選幾名幼兒上臺回答問題,在幼兒回答問題后,中其他幼兒如果有疑問也可以進行提問,在這一過程中,幼兒的語言表達能力能逐漸得到提高。
教師在開展繪本故事集體探究活動過程中,教師要深刻明白,盡管當前幼兒自身閱讀能力、學習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還有待提高,但幼兒目前在集體探究活動中依然是處于主體地位。因此,教師應當為幼兒設定突顯其本位性的活動形式,讓幼兒在展現自身價值的過程中實現語言表達素養的發展,而合作活動的開展無疑能夠滿足這一要求。在以繪本故事為載體開展活動時,教師可以組織幼兒以小組的形式圍繞繪本中的故事結構、人物特點等進行討論,使幼兒在交互的過程中逐步發展語言表達的能力[4]。
例如,在開展《螞蟻搬走了小西》繪本故事的活動探究中,在開展活動前,教師可以根據幼兒以往的表現、幼兒的閱讀分析能力、幼兒的語言表達能力等,對幼兒進行層次劃分,在此基礎上對班級幼兒進行分組。教師可以給幼兒布置探究任務,教師:“本次活動探究任務需要每個小組,將繪本故事內容生動形象的通過肢體動作表演出來”,在繪本故事探究活動開展過程中,小組內可以相互進行交流,一起合作完成活動任務,小組內的成員可以互相溝通交流,自己小組內確定誰扮演螞蟻,誰來扮演物品,確定完扮演人員之后,幼兒可以相互交流來對繪本故事內容進行表演,表演過程中幼兒可以通過語言表達出故事情節。在討論的過程中幼兒能夠更加深刻地理解繪本故事,從而可以更好地組織語言表達,提高幼兒的語言表達能力。
總而言之,幼兒正處于學習的初始階段,學習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都還比較薄弱。因此,教師在繪本故事教學過程中,想要實現對幼兒語言表達能力的培養,就要有耐心去教幼兒,這是一個細水長流的過程,并不是一蹴而就能完成的。教師要引導幼兒不斷地加強訓練,通過繪本活動探究、小組之間交流討論等方法,激發幼兒閱讀的欲望,使幼兒積極主動地閱讀繪本故事,通過閱讀提升自身的語言表達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