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 強
(廣東省廣州市白云區永泰小學 廣東廣州 510000)
概念是數學教學的基本內容,學生能否形成準確而清晰的數學概念,直接影響到對數學知識的掌握、思維能力以及認知能力的培養。“讓小學生在良好的情境中學習數學”是現行小學數學教學工作的重要方面,數學概念教學要與具體情境相關聯。在情境中開展小學數學概念教學,可以讓數學課堂充滿活力,取得更好的教學效果。
什么是情境教學?主題情境教學,源于情境教學法。是指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有目的地引入或者創設有一定情緒色彩的,以形象為主體的生動、具體的場景,來引起學生態度的體驗,從而幫助學生理解教材內容,并使學生的心理機能得到發展的教學方法。其核心是激發學生的情感。對于創設情境在教學中的作用,德國一位學者有一個比喻:將15克鹽放在面前,無論如何難以下咽。但將15克鹽放入美味的湯中,你在享受美味中將其全部吸收了。知識需要融入情境之中,才能顯示出活力和美感。情境教學法符合小學生的心理特征,在培養情感、啟迪思維,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以及培養學生的審美情趣和意志品質等方面有獨到之處。情境往往不直接揭示數學內容,它是知識傳授的潤滑劑[1]。
什么是概念教學?概念教學是數學教學的具體任務之一,目的是讓學生掌握數學的概念,形成對數學基本的、概括性的認識。小學數學的概念分四個內容領域:數與代數、圖形與幾何、統計與概率以及綜合與實踐方面的概念。任何一個概念的產生都有它獨特的價值,隨著曲折的形成過程,其中隱含了豐富的數學思想和方法。概念教學,首先明確概念的內涵和外延,熟悉其表述是第一步,然后了解概念之間的關系,會對概念進行分類,從而形成概念系統;最后了解概念的來龍去脈,能夠正確運用概念,這是對概念教學更高層次的要求。概括起來,數學概念教學一般要經歷引入、講解、運用、鞏固四個階段。
基于情境的數學概念教學設計,我們可以創設真實的教學情境,激發學生學習概念的興趣,如運動會、去超市采購、搭公交車、設計旅游計劃等,都是老師們經常用到的創設情境的方法。也可以通過數學史、舊知識遷移來教學概念,如可以用已經學過的長方體、圓柱等知識,學習圓錐的概念,用平面圖形之間的聯系,可以對新知識概念更好理解。可以設計操作活動教學數學概念,例如平行四邊形面積、圓柱體積公式的推導過程,讓學生在具體操作中體驗和加深對知識的理解;可以充分利用網絡資源,借助多媒體,用“情景圖”、數形結合、直觀演示概念,形成概念的清晰表象。另外,針對小學生年齡特點,創設游戲活動情境,可以很好地誘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例如在課堂引入環節,讓學生與老師說相反的話、做相反的動作等可以很好地把學生學習積極性調動起來[2]。
教師:同學們,看看老師手上是什么?
學生:土豆。
教師:今天早上老師特意去市場買了幾個土豆,準備中餐做一道土豆燜排骨。但是老師想了想,覺得這些土豆對今天學習的知識有用,于是帶到課堂上。老師現在想把一塊橡皮放在土豆上,找一個同學試試。
學生:土豆是一個球形的,橡皮放上去會滑下來。
教師:現在我們把土豆切成兩半,打開看看土豆變成了什么形狀?
學生:是一個圓形的面。
教師:真棒!剛才土豆彎曲的外表,現在變成一個平的面,我們可以在上面放東西了吧?來,摸一摸這個表面。
學生:平平的,這個表面可以放五塊橡皮。
教師:這個表面我們把它叫做“面”,數一數,長方體有幾個這樣的面?
學生:六個。
教師:老師在土豆上再切一個面,這兩個面有什么關系?
學生:兩個面相交在一起,有一條相交的線段。
教師:這就是“線”,在長方體上面我們把它叫做“棱”,大家數一數,長方體有幾條棱?
學生:12條棱。
教師:老師再在土豆上切一個面,看看有什么變化。學生:出現了一個尖尖的角。
教師:來用手試一試,按一按這個尖尖的角。
學生:哎呦,有點痛。
教師:三個面相交的地這個尖尖的地方就是“點”,長方體上面叫做“頂點”。大家找一找,長方體的頂點在哪里,它有幾個頂點?
學生:在三條棱相交的地方,有8個頂點。
通過土豆這個學生非常熟悉的道具,非常直觀地講清楚了點、線、面的概念以及三者之間的關系,這樣的情境設計會讓學生經歷一次,終生難忘。
教師:同學們,今天上課之前我們來唱一首兒歌《數青蛙》。
課件出示:一只青蛙一張嘴,兩只眼睛四條腿;兩只青蛙兩張嘴,四只眼睛八條腿;三只青蛙三張嘴,六只眼睛十二條腿……(學生很興奮,開心地讀個不停)
教師:你們都是編兒歌的高手啊!沒有文字也可以繼續編著往下讀。
學生:老師,我發現了規律,四只青蛙四張嘴,八只眼睛十六條腿。
教師:十只青蛙?
學生:十只青蛙十張嘴,二十只眼睛四十條腿。
教師:很多只青蛙?
學生:很多只青蛙很多張嘴,很多只眼睛很多條腿。
教師:X只青蛙?
學生:X只青蛙X張嘴,2X只眼睛4X條腿。
該設計突顯趣味性、形象性、生動性,突顯兒歌的結構特點,學生從小數到大數遷移,發現其中規律,很好地訓練了學生的思維,又讓學生整個過程保持著強烈的學習欲望。
教師:同學們,漢字里面有很多特殊的字,我們來看看。
學生:老師,數學課怎么來講語文了?上一節課才上了語文課。
學生:這幾個字形狀好像是對稱的。
教師:是的,這幾個字左右兩邊是對稱的。是不是很美?
學生:嗯,我還發現漢字里面有很多這樣的字,例如中、口。
教師:你觀察真仔細。老師這里也有一個很漂亮的圖片。大家看看是什么?
學生:是一張“龍”的臉譜。
教師:仔細觀察,這個臉譜有沒有問題?
學生:老師,這條龍的左眼去哪里了?
教師:這條龍缺了一只眼睛。我們現在來“畫龍點睛”,思考一下,怎樣把缺失的眼睛補齊到正確的位置吧?
學生:老師,要補齊這只眼睛,應該參照右邊的眼睛,首先兩只眼睛的高度要一致。
墾區各級黨委在“學深悟透”總書記重要講話上狠下功夫。及時調整理論中心組學習計劃,把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列為學習的重要內容,不斷加深對講話核心要義、思想精髓、科學立場、觀點方法的理解,切實用講話精神統一思想、凝聚共識、激發干勁。
學生:還有,兩只眼睛離鼻子的距離要相同。
教師:怎樣保證距離相同?
學生:可以用尺子量出右眼到鼻子的距離,左眼也按這個距離就可以了。
該設計首先感知“漢字中的軸對稱”,教師把對稱的漢字融入教學,激活學生的學習興趣,喚醒舊知的同時,還讓學生體驗到漢字的美。然后出示我國傳統韻味的活動“舞龍”,設計一張“獨眼龍”的臉譜,讓學生用自己的方法“畫龍點睛”,學生在通過思考、操作過程中,找到合適的方法準確地畫好了臉譜中另外一只眼珠,本節課地難點輕松有效突破。中國元素的運用,突顯了趣味性、活動性和思辨性。
出示圖片:一個鉛筆盒外包裝顯示12支鉛筆,小紅手上拿著3支,問鉛筆盒里還有幾支鉛筆?
學生:太簡單了,9支鉛筆。
教師:說一說你的想法。
學生:一共12支,拿出3支,用減法12-3=9。
教師:很好,說出了思考過程。可是小明是一年級的學生,他只學了加法,他思考了很久,怎么也想不出用加法來列式計算,你們能幫一幫他嗎?
學生:老師,可以把拿出來的3只放回鉛筆盒里,再數一數總數就知道了。
教師:那我們來試一試,3+ =12,這個式子的空格處代表什么?
學生:空格處應該是代表9。
教師:這個式子很奇怪,我們可以用什么來代替這個位置的數?
學生:可以用“?”。
學生:可以用“( )”,以前就做了這樣的題。
教師:不錯,我們想到的辦法就是用一個符號來表示這個未知數。但是大家用不同的符號代替未知數,太亂了,后來數學家們就以幾個固定的字母表示未知數,用得最多的是“X”。
學生:老師,那么上面這個式子是不是可以寫成3+X=12?
教師:同學們,像3+X=12這樣,含有未知數的等式叫做方程。
該教學設計通過幫一年級的小朋友的教學情境,一步一步引導學生用字母表示未知數,讓學生知道字母也可以參與計算,對提高學生核心數學素養和學習興趣非常有效。
“情境與數學化不是華麗的裝飾,而是數學課程的承重墻。”創設情境不是目的,概念教學的目標達成才是情境的初心和使命,教學中切忌舍本逐末。這就要求我們設計有效的教學情境,注意情境的科學性、合理性。創設的情境要有探究性,能喚醒學生的問題意識,誘發學生去發現和創造。創設的情境要有教育性,結合教學內容,對學生今后可持續的學習發展有幫助。毋庸置疑,創設的情境應該生動有趣、能引起學生關注、思考和探究的興趣[3]。
教師可以創設一個連續的主題情境去實現整個單元的知識教學。例如,上超市購物,可以創設諸多的情境,對學生加減乘除計算能力的培養,提高學生對學生的應用意識;在平面圖形的復習中,我們可以要學生設計、裝飾一座高樓,學生要用到不同的圖形、涉及圖形的特征、周長、面積概念的復習和運用;在復習立體圖形時,可以用知識的遷移,從一張長方形紙開始,一定數量的長方形紙疊加可以得到長方體、正方體,一張長方形紙旋轉可以得到圓柱,一張長方形紙對角剪去一半旋轉得到圓錐,操作中及時提出計算占地面積、側面積、體積等任務,學生在這樣的主題情境下,知識得到了很好的鞏固。
科學的發展,電視、多媒體、手機帶給學校教育教學帶來了很大的挑戰,教師和家長都無法回避,電視、游戲對學生的吸引確實比枯燥的課堂有趣得多。為此,教師要與時俱進,在平時的教學中多創設學生喜歡的情境,用優秀的網絡資源優化概念教學,從而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