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婷婷
(浙江省東陽市吳寧第五小學 浙江金華 322100)
基本活動經驗是指學生親自或間接經歷了活動過程而獲得的感悟、體驗,是學生經歷數學活動的過程與結果的有機統一體。因此,教師必須結合具體的教學內容,設計組織好每一個數學活動,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數學活動,經歷“做”數學的過程和“思考”數學的過程,體驗數學活動的每一個環節,以獲得不同階段的經驗內容,積累豐富的數學活動經驗。在市級以“計量單位”為中心的優質課評比中,我選了北師大版四上“角的度量一”這一節課,本課教學從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出發,通過設計幾個簡單的問題情境,引導學生自己提出問題,并主動想辦法解決問題,從而經歷一個直觀操作、探索發現與發展應用的過程。意在通過操作,發現用不同工具、不同單位的選擇對測量結果的影響,產生統一單位的必要性,讓學生經歷1°角的產生、發展過程,以及形成量角器的雛形。幫助學生感受度量角的意義和認識度量單位,從而培養學生的度量意識。
《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教師教學應該以學生的認知發展和已有的經驗出發,積極創設能引發數學學習需要的情境,設計認知沖突,激發學習動機,使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到活動中,獲得數學活動經驗。豐富的生活經驗是形成數學活動經驗的基礎。學生在生活中已經積累了一些關于數學的初步的經驗,讓學生經歷將生活經驗轉化為數學活動經驗的過程,實現生活經驗與數學經驗的有效對接。
師:(出示三個滑滑梯,角度不同)
玩過嗎?想玩哪個?(課件直接出示三張圖片)
生1:玩第2個。
師:為什么?
生:刺激。
師:這三個滑梯不同在哪?
生1:這三個滑梯的斜度不一樣。
生2:高度不同。
師:看來是這些角的大小決定了滑梯的坡度。
師:三個角到底有多大呢?我們就要學會量出角的大小。今天這節課我們一起來學習角的度量。
思考:在上面的教學活動中,教師從三個不同的滑梯出發,提出有什么不同,從安全的角度考慮怎樣設計滑梯的角度才合適,怎樣量角的大小三個簡單的問題,從實際生活感受到人文關懷,有效激活了學生的思維,有機地將生活經驗提煉為數學活動經驗,從而積累了解決問題的活動經驗。情境的有效創設,為學習新的數學知識打好基礎。
“兒童的智慧在自己的手指尖上”,學生在外顯的行為操作中可以獲得直接感受、體驗等經驗,實現操作、思維、語言的有機結合,使活動經驗更加豐富、更加深刻,從而積累行為操作和數學思維的經驗。
師:怎么量出三個角的大小呢?你有什么好方法?
生1:用半圓尺量。
師:還有其他方法嗎?
生2:用尺子量。
師:請你上來量一量這些角的大小。
用尺子量角,學生進行反饋:
1.量邊
師:他的量法,你同意嗎?為什么?
生:角的大小與邊的長短無關。
師:是的,角的大小與邊的長短無關,角的大小與什么有關呢?
生:角的大小與兩邊張開的大小有關。
師:誰還想來試試。
2.量距離
生量,教師幫助匯報測量結果。1.1cm,1.1cm,1.1cm
師:難道三個角是一樣大的嗎?
生:不一樣。
師:我們肉眼就能看出來三個角不一樣大。
師:看來,這個方法也不能量出三個角的大小的嗎?
3.用直尺(三角板)中的角去量
師:還有其他好方法嗎?
生:用小角去量。
師:經過你的測量,哪個角最大,哪個角最小?三個角的大小是比出來了,到底這個角有多大呢?量出來了嗎?
教師小結:看樣子用這些方法都不能量出這些角到底有多大。那該怎么辦呢?這樣吧,我們就選擇其中的∠2,用自己的方法去試一試,量一量,也可以選擇老師準備的材料,在你們的抽屜里,同桌合作完成。
思考:通過“量一量、說一說、想一想、看一看”等操作活動,不僅豐富了學生的經驗,更重要的是讓學生在操作中感悟到數學思維的經驗,極大地豐富了學生的數學活動經驗。在探究怎么量出三個角的大小中,沒有直接讓學生認識角的度量單位,而是讓學生自主探究度量角的大小的問題,呈現了學生嘗試用刻度尺量的做法,意在引導學生在操作過程中產生對度量工具的需要。
學生用不同標準的角去度量,得到不一樣的結果。產生統一單位的必要性,更好地體會角的度量單位的意義。在教學過程中讓學生經歷了角的“度量單位”的統一過程:先是用一般的小角去測量,然后是討論需要“統一標準”的必要性,最后是“度量單位”的確定,學生在一步一步的操作活動中,經歷了1°角的產生、發展過程。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數學教學要從學生已有的知識和經驗出發。”教師要充分發揮學生已有的經驗對探究新知的作用,引導學生遷移運用已有經驗,對新的問題展開探究理解,感受已有經驗的作用,從而深化數學活動經驗。
例如,教學“統一角的度量單位”時,教師引導學生用不同的單位小角量出∠2的大小,讓學生經歷1°角產生的過程,深化了數學活動經驗,教學片段如下。
師:你的測量結果是什么呢?
生:∠2有4個紅角這么大。
師:奇怪了,同樣都是∠2,為什么量出來的結果不一樣呢?
生:這兩個角不一樣。(3個同學回答)
師:哦,我明白了。原來他們測量的標準不同。測量的標準不同,結果就不一樣。
師:我這里還有一組同學的測量結果。
師:用藍色角來測量,你發現了什么問題?
師:看來,這多出來的一點不滿一個藍角,那怎么辦呢?
師:老師把這個角請到了電腦上,如果我把這個角分得更小一些,這樣測量的結果就更加精確了。現在∠2有幾個這樣的小角。(板書:8個小角)
師小結:剛才,我們用不同標準的角量出了∠2的大小,得到了不一樣的結果。回憶一下,我們在測量長度時有長度單位,測量面積時有面積單位,那么測量角的大小呢?數學上是怎么規定的呢?
測量是一個好辦法,二年級時我們學“課桌有多長”這個內容時,也用到了測量的辦法。我們靜靜地來回憶一下,有的同學用手“1拃”1拃地量,得到了“課桌有6拃長”,另一位同學是用“1支鉛筆”一次一次地量,得到了“課桌有4支鉛筆這么長”,同樣的課桌,為什么測量結果會不一樣呢?(因為測量標準不同)所以最后我們統一用了1厘米這個國際統一的長度單位,測出了課桌大約有50厘米長。那么請你猜想一下計量面積的大小應該用什么去測量呢?(到書上去找一找)
思考:這樣的教學活動,讓學生經歷了知識經驗的遷移運用過程,學生的主動性、創造性得到了發揮,數學活動經驗得到了深化。讓學生經歷了1°角的產生、發展過程。教師用單位角來度量角的大小,引導學生思考:用什么樣的標準去量結果能更準確?(沒有剩余)當這個小角又變小后還不能準確描述角的大小時,怎么辦?小到什么程度?這時,學生就會大膽猜想,測量角的標準應該是一個很小很小的角,有的同學說像頭發一樣的一個小角。
學生通過類比推理,以前用測度尺測量鉛筆長度時,就是以1厘米的長度為標準,看鉛筆的長包含幾個1厘米,用標準長度去測長度。學生不難想到可以用一個小角來度量這個角,引出尋找度量標準的活動。學生在探索中不斷生成問題,又不斷地解決問題,培養了學生的問題意識和創新能力。通過本節課的學習,多方面的數學品質得到培養,并積累了豐富的數學活動經驗。
心理學認為,反思是指對自己思維和學習過程的自我意識和自我監控,是思維的一種高級形式,反思不但有利于提高學生學習的“數學化”水平,還能不斷提高學生的數學學歷。
師:今天我們學習了角的度量,你覺得角的大小,在生活中有什么用呢?(出示學生放風箏的圖)玩過嗎?
師:比如說椅子,你在這里看到角了嗎?這是一個鈍角,我果我們把它設計成一個銳角,(出示椅子圖)你想象一下,你現在作的凳子,后面就有一個靠背,它是一個銳角,坐坐看,你們有什么感受?如果我們一節課都是這么坐,你們吃得消嗎?如果這個角是一個直角的話呢?你是什么姿勢,比比看誰是最漂亮的?
師:春天到了,有沒有去放風箏。我們知道比賽是用同樣長的線比誰的風箏放得高。怎樣才能量出風箏的高度呢?能不能用梯了爬上去量,那是個笑話。那怎么比呢?是把風箏線放到地上,(出示兩個角度)然后量一量誰的風箏線與地面的夾角大,夾角大的風箏飛得就高。
師:再來看一下滑滑梯,(出示課前的滑椅)滑梯的角度多大才合適呢?我請教了3位工程師,他們告訴我滑梯的角度應該是——(板書40°~50°)。可見,第一個滑梯太平了,第三個滑梯太危險了。
師:所以平時生活中我們要善于觀察,數學就在我們身邊。
思考:從放風箏的角度、椅子靠背的角度,這些與生活息息相關的數學知識出發,讓學生感悟數學的無窮魅力,角的度數可是一門大學問,等待著同學們去研究。
總之,小學生積累數學活動經驗需要與觀察、操作、實驗、猜想、交流、驗證、反思等活動過程聯系在一起,縱觀全課,學生的學習過程是一個積極、主動的建模過程,教師充當了真正意義上的組織者、合作者與引導者,整堂課,教師還關注了不同學生的差異,既能及時糾正學困生的各種錯誤,并利用錯例來加以生成,又能在練習中加以拓展,使不同的學生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