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梅
(廣東省珠海市金灣區小林實驗小學 廣東珠海 519090)
制作故事梗概微視頻,理清《三國演義》全書脈絡,熟悉其中重點情節,了解主要人物性格,指引學生觀看視頻對認識《三國》只起輔助作用,想要更加深入地了解名著的語言美感、文字精華還需要細細品讀名著的作品,激發學生對《三國》的閱讀興趣。
通過人物分析融合編排視頻后播放,結合名著的文字品讀后概括小說中的主要情節并理解其內容、從重點情節中分析主要人物性格。
通過人物分析融合編排視頻后播放,結合名著的文字品讀;梳理《三國演義》全書脈絡,概括小說的情節和分析人物性格;通過網絡制作“品《三國》字、悟《三國》情”調查問卷,讓孩子們根據觀看視頻或品讀作品而產生的感悟完成問卷調查。通過問卷調查更容易了解孩子們喜歡哪種閱讀方式,根據孩子的愛好制定閱讀指導教學[2]。
通過五步曲“梗概”“領悟”“品讀”“梳清”“思考”閱讀古典名著,感受古典名著的文化瑰寶。緊扣小說,通過閱讀感悟小說中主要人物劉備、諸葛亮、關羽、張飛、曹操、周瑜、趙云、呂布等人物的特點,特別是通過對小說中著名戰役部分內容的研讀。閱讀名著從不同的角度分析,不同的側面感悟,會更清楚透徹地認識、了解《三國》。
《三國演義》是我國古典長篇小說,作者羅貫中,小說以漢末三國歷史和民間流傳的故事為基礎創作而成,描寫了三個國家魏、蜀、吳的政治、經濟、軍事、外交以及一些歷史上重大的戰役。全書共一百二十回,故事起于劉關張桃園三結義,止于東吳滅亡,描寫了漢末及三國時期的社會斗爭和廣泛的社會生活。把故事梗概通過微課呈現出來,中間穿插一些經典故事劇情和重要性的戰役,讓學生對《三國》產生觀看的興趣,從而指引學生視頻展示的《三國》故事劇情大多都是經過商業改編拍攝后播出的,真正的文化瑰寶是源于原著的文字之中,需要我們細細品讀、字字斟酌方能領悟到其中文字語言的奧妙。
1.人物眾多,類型化的寫法
《三國》中人物眾多,其中有名有姓的共1191人,其中文官451人,武將436人,漢、三國、晉的皇裔、后、妃、宦官等128人,其他三教九流和官親176人。人物形象鮮明而富有個性,在人物塑造方面,采用類型化的寫法,專門突出人物的某一個特點,并通過夸張、對比、烘托等手法,把這一特點發展到極致。在微課中列舉其中的一些人物進行分析探討,讓學生模仿著閱讀教學的例子通過小組分工合作、共同探究,達到眾多人物中類型化的分析學習,理解人物的性格特征。
2.小說虛實結合,人物形象生動
《三國演義》大體按照歷史真實來寫,但又虛構了大量細節,使小說虛實結合。實,使讀者產生真實感;虛,使小說更生動、人物形象更豐滿。“七分實事,三分虛構”的史料處理原則。
《草船借箭》是三國赤壁之戰里的著名橋段,借箭由周瑜故意提出(限十天造十萬支箭),機智的諸葛亮一眼識破是一條害人之計,卻淡定表示“只需要三天”。播放影音讓學生深入了解周瑜與諸葛亮的對話,學生反復朗讀、分角色朗讀等進行細細品讀便可以讀出故事中人物的性格特征,再通過情境表演便能淋漓盡致地體現出純粹的語言文化魅力。
全書描寫上百次各種類型的戰爭,但都不重復。從單刀匹馬的廝殺到千軍萬馬的混戰;從戰場上的斗智斗勇到營帳里的用計設某,寫得有虛有實,各具特色。小說在金戈鐵馬的爭斗中,又不時穿插描寫大江明月、飲酒賦詩、山林賢士等抒情場景,從而使故事有張有弛,跌宕起伏,扣人心弦。
本書生動地反映了從黃巾起義到西晉統一這九十多年中,各封建統治集團間的政治、軍事斗爭,再現了三國時期的歷史面貌。本書生動地反映了從黃巾起義到西晉統一這九十多年中,各封建統治集團間的政治、軍事斗爭,再現了三國時期的歷史面貌。梳理了主要線索,清晰敘事結構,理清脈絡,更加容易把握和了解《三國演義》。點面結合多媒體《三國演義》中主要角色概說視頻播放,加深學生對人物形象的認識,促進學生更好地理解文章的內涵,從而進行人物形象的分析。
1.音樂播放,提出質疑。
2.你聽過這部電視劇的片頭曲嗎?哪一句歌詞給你的印象最深,你是怎么理解的?“是非成敗轉頭空,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對這句話你是怎么理解的?看過三國的同學能聯系故事內容理解一下這句話么?
3.你知道什么是“演義”么?從《三國演義》名字上你能知道什么?
4.你能分別說出魏、蜀、吳各國中的幾個人物嗎?能說出他們的一兩個特點嗎?你最喜歡哪個人物?為什么喜歡他?他有哪些典故?
5.本書中的哪次戰爭給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戰爭中的主角是誰,他是怎么做的,結果怎樣?從這次戰爭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6.談談本書中有哪些妙計?妙在哪里?
7.本書既是文學寶典,又是軍事寶典,既是謀略寶典,又是人文寶典。我們應該學習哪些處世之道,學習哪些人格之美,應該擯棄哪些性格之短,避免哪些品質之缺?
8.三國鼎立,三方相互勾結、排斥、打擊、利用,連年烽煙滾滾,征戰不斷,最后的結局又是怎樣?從中你有何感受?
9.本書以人物形象塑造鮮明而著稱,其中一個個活靈活現的人物形象家喻戶曉,我們應該學習作者哪些描寫人物的方法呢?閱讀后自己有什么收獲?
“提出質疑,思考收獲”是一個大的難點,學生是否都能夠掌握并了解人物的角色和性格特征呢?這個環節通過調查問卷的情況分析制作個性化的閱讀指導教學。
在閱讀課堂教學過程中閱讀指導環節分三個部分呈現。
第一部分:播放歌曲讓孩子融入到名著的氛圍中,選取一部故事情節提出質疑,讓學生沉思其中,經過深思熟慮設計了小組合作探究的環節讓孩子們自主合作探究過程生成課堂學習成果,最后全班展示分享收獲。采用激勵、評價的方式鼓勵學生課堂分享,分小組或小組代表展示,將表現優異的評為“優勝小組”或“課堂小明星”,被“評優”的學生通過信息化在班群里進行表揚,我發現學生非常喜歡這種鼓勵的方式。
第二部分:通過觀看視頻學生對《三國》都有了一定的了解,制訂閱讀計劃閱讀作品后便可根據自己的愛好或喜歡的章節作閱讀筆記寫下自己的閱讀感悟,可以閱讀一頁書或一章節后作下閱讀筆記。由于每個學生的閱讀能力程度不一,閱讀感悟不作硬性要求,學生根據自己的閱讀能力而寫屬于自己的個性化感悟,可以抄下自己喜歡的詞語、句子、人物對話或篇章情節。但原則上的感悟是要健康、積極向上的。閱讀筆記展現閱讀成效,我個人認為閱讀筆記環節能夠真正體現孩子們愛閱讀的習慣,在日常教學中我發現真正喜歡閱讀的孩子會非常認真地做閱讀筆記,并且會字字真切地寫下自己的感悟,那些對閱讀不太感興趣的學生基于有學習任務在,也能夠完成閱讀任務,雖然說這個閱讀任務是非主觀動力去完成的,但是在閱讀筆記積累到一定量時,這些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和習作水平也能取得非常明顯的進步。
第三個部分:網絡制作調查問卷,根據閱讀內容而完成問卷調查。問卷的內容根據學生的閱讀程度不一而進行分層設計,保證閱讀的學生基本能完成問卷調查。問卷調查是閱讀作業的一種體現,也就是換一個方式布置閱讀作業,避免傳統式的作業任務,讓學生在互聯網+信息技術化教學相融合之下進行有目標的閱讀。用互聯網+信息化技術教學來推動學生閱讀經典文學作品,這將是一項翻轉性的創新閱讀,推動信息化、個性化的閱讀教學,能夠改變傳統閱讀模式,讓更多的學生融入到閱讀中。
閱讀后從三方面進行閱讀訓練。第一,“合作探究,情境演練”,考查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鞏固閱讀成果。通過情境演練展示學生的閱讀成效,避免枯燥無味的試題,這樣學生更加沒負擔反而會富有興趣去閱讀經典名著;第二“閱讀筆記”和作者一起同游精彩篇章,書寫內心真實感受,擴大視野、積累豐富的寫作知識,進行創作積淀,讀寫相結合。第三,問卷調查,檢查閱讀實效。
通過五步曲“梗概”“領悟”“品讀”“梳清”“思考”閱讀古典名著,感受古典名著的文化瑰寶。了解名著中“故事梗概”知其剛要內容;“領悟”名著中的人物的形神;“品讀”名著中語言的魅力;“梳清”梳理名著線索,清晰敘事結構;“思考”名著中的故事的收獲。做一名優秀且有質感的讀者。我們不時地想想自己讀懂了什么,文中表達了什么意思,還有哪沒讀明白,這樣舉一反三多讀、多問、多想,才是讀書的最好方法,也是最高境界。掌握了閱讀方法,就能更快速掌握小說中的文章內容,并了解小說中的主旨意思。
被信息化覆蓋的00后學生,難免會在不同程度上對傳統的閱讀方式不感興趣,閱讀習慣也會受到一定程度的影響,怎么樣打破這個科學壁壘呢?我想,將傳統閱讀與新形態下的互聯網+信息化技術教學相融合,可改變學生的閱讀方式。信息化的教學、學習工具,豐富的教學、學習資源,能讓學生從多渠道了解或收集到文學作品的寫作背景,更容易理解文學作品的主旨和精髓。信息化技術的創新教學課堂能夠打破科學壁壘,引導學生進行跨界數字學習的探索,體驗信息化技術創新教學的樂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