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詩夢
(江蘇省蘇州市吳江區平望實驗小學 江蘇蘇州 215221)
在小學語文教學過程中,往往存在學生自主學習積極性不強的問題,據教師調查發現,一些學生雖然在課堂上努力學習小學語文知識,但是不愿意自主學習和了解,這就是學生的自主學習積極性不高的表現。所以,教師要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過程中高效地進行師生活動,定期進行質量評價,教師要為學生營造積極氛圍,展現“慈母愛子”,保持積極交流,以此促進學生增強自身的自主學習意識[1]。例如,學習《去年的樹》時,教師可以在課堂上以講故事的形式引導學生對本節課的知識內容展開學習,并在解析完畢后先讓學生進行交流。大多數學生認為樹木很可憐,樹木與鳥兒之間的情誼也很真摯,教師可以順著學生的發言來鼓勵學生發言的優點,并告訴學生這節課的主要目的是學會保護樹木,以此引導學生,增強其學習體驗感,并拉近師生之間的關系,構建友好溝通的課堂。
在新時期小學教育過程中,在語文課堂中,學生的思維非常活躍,同時渴望得到教師與其他同學的認可。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提問是一種常見的師生互動方式,但是教師在提問某些同學之后,會發現學生對此類問題不是很精通,回答不上來問題之后就開始產生消極情緒,積極性也開始逐漸下降。教師應當重視這類問題,并關注學生的生成,提供及時幫助,以此促進學生產生恍然大悟的學習效果,如此既能增強學生的學習技藝,又能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2]。例如,教學《女媧補天》時,由于本文是神話故事,一些學生的思維非常活躍,跳脫到了其他神話故事上。當教師提問關于女媧補天的問題時,學生回答的卻是有關于女媧造人的答案,引得其他學生哄堂大笑。這時教師可以先表揚學生思維的活躍,之后再以引導的方式幫助學生回到課堂的正軌,以此既能保護學生的尊嚴,又能讓學生的活躍思維得到肯定,能使學生在接下來的學習過程中愿意集中注意力,學習有關于本節課的知識,進而提高課堂教學質量。
在相對于傳統的小學語文課堂教學過程中,由于學生的思維較為穩定,又由于教師對學生缺乏正確的看法。所以,總是采用教師講、學生聽這種枯燥的灌輸式教育模式。但新時期的學生明顯活躍于其他時期的學生,所以教師也應當調整自身的教學策略,可以將學習的主動權交還到學生手中。讓學生自主學習之后,經過教師正確的引導,產生更為深刻的學習記憶著,這樣既能提高學習效果,又能讓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得到鍛煉[3]。例如,學習《小英雄雨來》時,教師可以為學生介紹故事發生的背景,之后再讓學生對本節課展開自主探究。由于本節課故事情節跌宕起伏,學生一開始學習積極性分外高漲,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學生自主學習一段時間之后出現了很多疑惑,如:雨來面對敵人時,竟是如此的勇敢,雨來不怕犧牲嗎?教師可以回答,雨來是當時中國人民反抗的象征,以此鼓勵更多人反抗日本的侵華行為。學生聽完之后,會產生恍然大悟的學習效果,并且明白現在學習是為了國家的繁榮昌盛,為學生創立良好的學習動機,讓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得到一定程度的提升。
新時期,小學生的思維雖然活躍,但是自控能力還有待提升,這就導致學生在課堂上雖然回答問題積極,但也容易產生“節外生枝”的現象,談論與本節課教學無關的話題,也給課堂的公共秩序帶來了一定程度的影響,對于這種行為,教師要處理妥當,既保護學生的尊嚴,又要讓學生轉回注意力,以此提升小學語文教學質量,增強語文教學的有效性。例如,學習《童年的水墨畫》時,大多數學生對水墨文化產生了濃厚的興趣,所以在課堂上也開始畫自己的水墨畫,教師不要去批評學生的行為,可以嘗試加入學生的行列,給學生制定好畫“課堂”的主題,保證學生的思維己語文學習上,又能夠體會到輕松愉悅的語文課堂給自己帶來的語文知識。以此提高學生學習積極性的同時,又使學生的學習行為得到肯定,大多數學生在經過本節課的學習之后,也認識到,其實生活中處處有語文,這也能糾正學生在日常生活中不懂得欣賞的行為。
小學語文學習籠統分為課前預習,課堂學習,課堂結尾總結以及課后自主復習的階段,但是根據教師觀察發現,大多數學生總是注重后三者的學習,對于課前預習則不那么重視。所以,教師也應當巧用學生的預習時間來提高課堂效率,使學生在課堂正式開始之前,對所學的知識有大概的了解,以此使學生在課堂學習過程中能夠擁有事半功倍的學習效率。例如,學習《那一定會很好》之前,教師可以先讓學生在課前對本文進行大概的閱讀,再讓學生進行課前討論。教師可以加入到學生的探討中,以自己的角度分析《那一定會很好》的中心思想。大多數學生經過教師的正確引導,既能得到了教師的肯定,又能掌握一定程度的課程學習知識,這就能使學生在課堂上的學習壓力和學習難度下降。教師在這一過程中,巧用學生的碎片時間,能夠提高語文課堂的教學效率。
在信息化時代發展迅速的今天,教學方式也正在產生翻天覆地的變化,其中微課教學是學生目前最為喜歡的教學方式之一。這是因為學生經過微課的學習之后,不僅能通過影視資源了解到所要學習的內容,也能為學生營造一個更為輕松愉悅的學習氛圍,使學生愿意自主地參與到語文課堂中,自主學習語文知識。例如,學習《普羅米修斯》時,教師可以利用互聯網資源成為學生搜索動漫影視資源《奧林匹斯12神》,取其普羅米修斯取火種片段供學生觀看,學生在觀看過程中,就會對本文產生新的理解,教師可以先與學生進行互動,問問學生對普羅米修斯就算獻身也要給人類帶來光明的精神的看法,再肯定學生對普羅米修斯這個人物中心思想的理解,使學生能夠通過新型教學材料提高自身對語文知識的學習興趣。
在小學教育階段,由于信息時代的到來,學生接受信息的方式越來越多樣化,也越來越多元化,這也致使的學生開始遭受一些良莠不齊的信息影響。所以,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學生互動給予學生質量評價時,教師要從提升學生的認知發展的角度出發,重視融會貫通的作用,幫助學生釋放自己的疑惑。例如,學習《我變成了一棵樹》時,學生的認知就會產生沖突,學生在閱讀時,會由于本節課的教學主題產生疑惑,如:人為什么會變成一棵樹?之后教師可以讓學生去通讀文章,再去查閱有關資料。經過教師的解答之后,學生就會明白,原來某些人在成長之后,會變成一棵對社會有用的“樹”,這就能讓學生對樹這個名詞產生新的理解,也能讓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得到提高。由于在這一過程中,學生是自主探究相關知識,所以學生的疑惑會得到有效的解答時,學生愛上這種自己解答疑惑的感覺,便能達到促進學生在課外自主學習的目的。
小學語文教學能夠增強學生的語言組織與運用能力,也能使學生的語文思維得到初步的形成和完善,但在這一過程中,仍然存在許多問題,如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無法自主消化語文知識,這就需要教師提供相應的反饋信息,作為學生消化語文知識的潤滑劑,引導學生對在學習過程中所遇到的語文問題展開自主剖析,提升學生自主解決問題的能力,也讓學生感受到別樣的語文學習體驗。例如,學習《精衛填海》時,由于學生對精衛缺乏足夠的了解,所以不明白這則故事的真正意義是什么,這時,教師就可以搜集關于精衛的人物資料,以及在古代人們對精衛這種鳥的想象,給學生做出解釋。有了教師提供的信息,學生再對文章進行自主學習,在這一過程中學生能夠明白,其實精衛也是一種精神象征,能夠在死后也為社會作出貢獻,這樣就能使學生見識到中國上古神話的獨特魅力,并且,經過教師的肯定,學生在課堂之外,也會對語文神話故事進行自主探究,這就能提高學生學習語文的有效性。
教師發現,在小學教育過程中,學生對教師存在天生的抗拒心理。所以,教師如果要拉近師生之間的關系,必須采取有效的對話,鼓勵學生講出自己的疑問,教師再為學生解答,拉近師生之間的關系,構建友好溝通的橋梁。例如,學習《蘆花鞋》時,教師可以選取文章中一些有趣的人物對話,然后讓學生還原文章內容的角色進行對話,之后教師再去詢問學生的學習感受,如在還原對話的過程中有沒有遇到什么問題,以此使學生能夠大膽說出自己在學習過程中所遇到的問題,這就能為問題的解決提供良好的契機,促進語文課堂開展,提高交流的有效性,延伸策略應用的意義。
綜上所述,在小學語文教學過程中,教師應尊重學生的學習特點,并據此設計有效方略,再在課堂中對學生進行評價,構建師生之間友好溝通的橋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