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秀蓮
(江蘇省徐州市淮海國際港務區柳新鎮中心中學 江蘇徐州 221142)
英語是一門應用型學科,在當今全球一體化的進程下,英語的作用越來越大,在日常生活中英語的用處也越來越多。因此,一個好的學習習慣足以幫助學生推動日常學習,幫助他們將已經學過的英語知識應用到生活中。英語學習離不開日積月累,一個好的學習習慣能夠幫助學生更好地學習英語、應用英語。結合英語本身的特點,有些學生在學習英語時較為輕松,有些學生則認為英語學習比較難,從而在學習過程中產生了或大或小的差異,那些認為英語比較難的學生主要是沒有找準英語學習的特點,導致學習效率較低。因此,在初中英語教學過程中,正確培養學生的學習習慣至關重要。
學生基本英語學習習慣的養成即為英語學習中最基本的“聽、說、讀、寫”四個方面,對于英語這種語言類知識的學習,學生需要在學習過程中弄懂單詞的意思,并正確流暢地朗讀英語句子。要達成這樣的目標,學生必須具備一定的基礎知識累積,并且,在日積月累的過程當中,學習習慣的養成必不可少。在學習習慣養成的過程中,也能夠實現在英語教學過程中落實對學生基本英語素養的培養。
良好的學習習慣是提高學習效率的關鍵,因此,英語學習應該建立在良好的學習習慣基礎上。英語學習中不但包含學生對英語的學習能力,還包含學生對英文的應用能力。在針對語言進行應用的過程中,如何巧妙地進行構思,采用哪種語法結構,能夠得體地將語義表達出來[1],都是學生需要在使用過程當中思考的問題。因此,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有助于發展學生的英語學習思維能力。
大部分學生在英語學習過程中課余學習時間極其不固定。在考試前選擇突擊復習,在教室聽寫時選擇臨時抱佛腳等,雖然在成績上反映不出學生的學習狀態,但根據以往的教學經驗,采取這樣的學習方式,學生聽寫過的單詞很快就會忘記,并且在實踐教學過程當中,教師沒有充足的時間一遍一遍地帶領學生復習。因此,學生的課余時間不固定,使得學生在打基礎的過程當中不夠扎實,致使他們的英語學習出現了一些問題。
許多學生雖然在課下拿出了一部分時間進行學習,但是他們卻沒有系統的復習方法,因此學習效率并不高,其主要問題體現在他們對老師提供的建議性學習方法不去嘗試,但自己又不去做總結性的學習[2],所以雖然拿出了一部分時間,但是效率低下,無法達成課程所提出的要求。
很多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容易毛躁,他們只關心自己的對錯,卻不求根問底。在英語教學過程中,其考查形式以客觀形式較多,這就使得很多學生在做題的過程當中也許陰差陽錯地蒙對了答案,但并沒有找出真正的解題點。或者一些學生在做錯題目之后,只埋怨自己的運氣不好,不主動歸納總結錯誤的原因,也就難以形成有效的解題思路。
許多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沒有總結學習的習慣,做作業時不是先復習后做作業,做完作業之后也不檢查,導致作業所反映出來的學習效率并不高。學生沒有總結學習的習慣,在學習到的知識點變多變復雜時,就很容易出現混淆記錯的問題,這也是掣肘學生英語成績久攻不下的主要原因之一。
初中英語教學中,聽、說、讀、寫四個方面幾乎占據了英語學習的全部內容。但大多數教師更愿意將這些內容歸納為一個更基礎的教學方式,也就是我們俗稱的背誦,在以往的教學經驗中,大部分教師相信通過背誦能夠幫助學生更好地累積基礎知識。但是基于時代的要求和新課改所提出的課時目標,教師應該明確背誦并不是記憶基礎知識的唯一方法,教師可以以背誦為基礎,融入聽、說、讀、寫四大方面的學習,幫助學生簡化記憶,在鞏固學生基礎的同時,提高學生的應用能力。在教學過程中,最能與背誦契合的學習內容就是“說”與“聽”的部分,英語是一門語言類學科,只有學生正確進行表達,才能夠高效地進行記憶。要培養學生的語言表達習慣,教師需要在上課的過程中,盡量使用學生能夠聽得懂的英語來上課,培養學生聽的能力。除此之外,還需要擠出一些時間讓學生進行對話練習,培養學生說的能力。通過培養學生的語言表達習慣,能夠有效提高學生對英語的應用能力,對英語知識的積累也能在潛移默化中完成。
例如,在日常教學過程中[3],大多數教師以“reading”的教學內容作為核心,通過解析文章幫助學生拆分知識點。在培養學生語言表達習慣的過程中,教師可以將這些被拆分的知識點具象化,幫助學生深度解析句型的用法,將文章本身的教學放在其次,讓學生用學習到的語法進行造句,先應用再理解,在應用的過程中推動理解,促進學生語言表達習慣的養成。
在英語教學中,教師應該幫助學生養成課下復習和預習的好習慣。在起初帶領學生進行學習的過程中,教師可以將預習和復習的內容強化呈現在學生眼前。通過一段時間的學習過后,學生就知道該如何預習和復習了。此外,自主學習還包含課后總結的部分。為保障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教師可以將總結部分分為兩個過程。在第一個過程中,教師可以讓學生先找到自己認為是重點的學習內容和知識點,在第二個過程中,教師可以在課上對學生所提出的知識點進行歸納和補。通過這兩個過程,學生在完成了二次教學之后,就能夠明確哪些知識點為重點部分,經過幾次類似的練習之后,學生就能明白應該怎樣尋找文章中的重點。
例如,教師在進行reading教學的過程中,起初可以先找出文章中較為重要的短語,然后將這些短語發送給學生,讓學生在閱讀文章的過程中找到并理解這些短語,對于難以理解的短語,學生可以先勾畫出來,等待教師講解,這就是推動學生預習的過程。相對于預習而言,在復習過程中,教師可以從課文中找出一些句子,將本單元出現的重點詞匯挖出來,用做題的方式幫助學生熟悉這些詞匯的詞性用法等。在推動學生自主學習的過程中,學生的總結是重中之重[4],教師必須引導學生進行學習,這樣才能推動學生真正開始自主學習,以此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
根據艾賓浩斯記憶遺忘曲線,學生所記憶到的知識點在21天后,其記憶效率可能就已經達不到初次記憶的五分之一了。因此,教師不但要遵從事物客觀發展的規律,更要在發展規律的前提下督促學生學習。這樣督促學生進行學習的過程,也可以稱之為讓學生進行復習的過程,也是學生學習習慣養成的最好途徑。英語是一門需要大量記憶的學科,在學習過程中,無論是預習還是復習,都能夠取得比單聽講課更好的學習效果。因此,督促學生進行課下復習是非常有必要的。復習能夠充分鞏固學生以及學過的知識,除了已經提到的,通過在課文中設立相關的題目讓學生進行學習,教師還應該讓學生進行單詞的記憶和背誦。與傳統的學習方法不同,有在課文中所挑選的句子改寫的題目后,學生無論是先進行單詞復習再做題,還是先做題再進行單詞復習,都能取得較好的學習效果,是一種事半功倍的學習方法。
例如,在“Sadly, giant pandas face serious problems in the wild”這個句子中,教師可以進行的操作有兩個,其一是將“sadly”挖出,用_______(sad)的形式表現出來,學生通過已有的語法知識就可以判斷出來,放在句首應該用副詞的形式。這樣的學習方式能夠有效幫助學生復習已經學過的語法知識。其二是將“serious”挖出,用其他形式的詞代替,讓學生進一步認識這個詞匯的不同形式,如果學生是先進行了單詞復習,再去做題的話,就能夠清晰地認出這個詞的詞義,從而達到認知的目的。如果學生是先做題,那么在做題的過程中就已經完成了對單詞的記憶。因此,教師一定要督促學生在課后進行復習,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后,這樣教學效率自然能得到提高。
綜上所述,當前的初中英語課程以理論居多,存在學生學習能力不足的情況。因此,教師要利用學習習慣養成的方式,通過以上幾大方面,創新英語閱讀課程形式,在強化學生理解的同時,潛移默化地培養學生的英語意識,從而推動學生的全面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