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明明
(福建省漳州市第二實驗小學 福建漳州 363005)
在小學科學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利用鄉土資源優勢,讓學生直觀地感受到科學。隨著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小學科學教學方式也要進行一系列的改變,小學科學教師要拋棄傳統的教學模式,要將鄉土資源與小學科學課堂融為一體,以此培養學生學習的態度。教師要做的就是利用好鄉土資源,找到合理且適合小學階段學生的教學方法,真正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達到提高小學效率的最終目的。
鄉土資源可以很好地幫助學生陶冶情操,自然界中所有的事物都有一種獨特的氣息,而土地資源一直都存在于大自然之中。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合理運用鄉土資源,從大自然中找到教學靈感,利用鄉土資源展開教學,在教師的正確引導下,讓學生感受到鄉土資源的魅力,培養學生的多樣性思維,在大自然中更好地認識到科學這一科目,加強學生對鄉土資源的認識以及理解。
科學教師在進行教學的過程中,要利用的運用鄉土資源培養學生的人文素質。學生在日常生活中都可以接觸到鄉土資源,而鄉土資源會直接影響到學生的發展。教師要將鄉土資源文化帶給學生,以此帶給學生一些積極的正面影響。小學科學教師在實際教學的過程中,要讓學生在這個充滿鄉土氣息的環境下學習,回歸自然,以此提高小學階段學生的科學水平。
小學的科學教材非常注重科學概念與科學原理,但是其中一部分事例和材料,因為小學生缺乏親身體驗,導致一些思維能力不強的學生無法理解,漸漸失去了學習科學的興趣。但教師合理運用鄉土資源,則能讓教材中的內容具體化、形象化,讓學生感受到身邊的科學。“自然界中處處有科學,生活中到處是科學”,教師應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及創新精神,讓學生懂得科學并不神秘,生活即科學,讓學生通過鄉土資源真正認識科學。
小學科學教師在課堂上起引導作用,教師要將學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課堂上,讓學生集中自己的注意力,這樣才能更好地將這堂課進行下去。教師還要明確這一節課的目標,要讓學生帶著目的去學習,抓住每一個學生的心理,活躍課堂氣氛,讓整個班級不那么死氣沉沉的。在科學課課堂上,教師可以利用一些有趣的問題帶動學生的情感,讓學生興奮起來,從而達到最好的學習效果。因此,一個優秀的教師要學會導入一節課的內容,大大提升教學效果。在小學科學課堂中利用鄉土資源導入新課,能讓學生感到一種親切感,激發出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積極主動地學習新知識,從而達到良好的學習效果[1]。
例如,學習粵教版六年級上冊科學中“保護環境”這一單元的知識時,老師可以在課堂教學中向學生詢問“我們生活中離不開什么?”學生會異口同聲地回答“水和空氣”。是的,這兩樣物質是我們生活的必需品,也是學生在生活中離不開的,可以增加學生學習的親切感。但是如果它們受到了破壞會怎么樣?大家首先想到的肯定是要保護它們,那么老師就可以帶領學生一起去探索保護空氣和保護水源的有效措施,促進課堂教學的高效開展。
在小學科學教學過程中,有很多部分的內容都是需要學生親自動手操作體驗的,這樣在學生視覺上會有一個強大的沖擊效果,會讓學生內心產生一種共鳴,進而全身心地投入其中。教師要合理發揮鄉土資源的優勢,調動起學生的積極性,使學生高效掌握難點知識。教師在利用鄉土資源的過程中可以將一些較為抽象的概念形象化,將理論知識與實踐結合起來,讓學生通過情境學習科學知識。
例如,學習粵教版六年級下冊科學“簡單機械”這一單元的知識時,老師可以引導學生去尋找一個鐵架臺、棉線、兩個滑輪、鉤碼以及測力計,然后根據書中的步驟制作一個定滑輪和一個動滑輪,研究定滑輪和動滑輪的作用。實驗結束后,要讓學生明白定滑輪不能省力但是可以改變力的方向。通過鄉土資源在科學教學中的運用,可以使學生對知識進行直觀的學習,也可以在學習過程中培養學生的動手實驗能力及觀察能力,提升教學質量。
在開展科學教學前,教師可以適當利用鄉土資源,以此豐富學生的科學學習。小學階段的孩子天生愛玩,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可以適當增加學生的課外學習內容,可以利用學校的空曠地進行科學教學。在空地上可以建成“科學小菜園”,加深學生對蔬菜的認識,豐富教學材料,讓學生真真切切地感受到科學種植的魅力。通過“科學小菜園”,讓學生參與到實踐活動之中,讓學生更加了解科學知識。教師還可以利用“小菜園”引導學生,讓學生種植自己喜歡的植物,開展嫁接、土壤分析、植物成長等多個方面的教學,在教學理論知識的同時,讓學生學習到更多的實踐知識。
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與家庭結合在一起,家長是學生的第二任科學教師,家長可以教會學生很多在課堂中學習不到的知識。在小學科學課堂中,有很多實驗都是無法第一時間得到成果的,需要等待一段時間。
例如,學習粵教版六年級科學中的“生銹與防銹”時,要想讓學生直觀感受到鐵釘生銹的過程,就需要一段時間的等待。這個時候家長就需要與教師進行配合,可以讓家長在家中準備一個鐵釘,讓學生每天早上進行觀察,然后進行記錄。通過家長與教師的合作,學生一定會有所收獲。因此,在新課程教學中,教師一定要將教學與家庭緊密結合在一起,合理運用家庭因素,這對小學階段開展科學教學非常有幫助[2]。
地球是我們賴以生存的環境,保護環境是我們義不容辭的責任。保護環境可以從重復高效利用身邊的物品開始。生活中很多物品之所以被丟棄,并不是因為它會對我們產生什么危害,而是它已經不能發揮出自身的使用價值了,但這并不代表它不具備價值。為此,老師可以對學生進行積極的引導,帶領學生變棄為寶,改變廢棄品的自身屬性或者是外部條件,使其可以繼續發揮價值。在小學科學教學中運用鄉土資源,能使學生的學習更加便捷。這種變棄為寶的教學形式,可以使學生在習得科學知識的同時,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和動腦能力,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提升科學教學的效率和質量。
比如,學習粵教版小學科學六年級中的“巧改廢棄物”這一課的時候,老師可以帶領學生或鼓勵學生發現自己家中或身邊的廢棄物,經過動腦和動手后使這些廢棄物成為再次具有使用價值的新物品。對于紙盒子來說,可以通過改變形狀、添加結構或組合紙盒的形式,將之制作成一個新的物品,如收納盒等。對于隨處可見的塑料瓶,可以通過裁剪將其制作成一個小花瓶或者是小漏斗,讓它們以一種新的形態發揮自己的價值。
科學課的成敗還取決于是否做實驗或實驗能否做成功。需要做的實驗不做或實驗做不成功,沒有觀察到實驗現象,也得不到實驗結論。一味地照本宣科,空洞說教,不僅枯燥乏味,學生也難以達到感性認識,更達不到理性認識。因此,每一種科學現象都必須通過成功的實驗來驗證。要實驗就必須有相應的教具或儀器,科學教師在進行實驗的時候,難免會遇到實驗器材不足的現象,加上教材內容的不斷更新,部分實驗沒法開展,嚴重影響了科學教學質量。針對這些實際問題,教師可根據教材內容,在充分了解實驗原理的基礎上,利用各種廢舊材料,經過不斷摸索,精心設計制作出簡單又有實用價值的教具,彌補實驗教學儀器的不足,確保農村實驗教學的有效開展[3]。
例如,學習粵教版六年級下冊“杠桿”時,教師可以與學生一起動手制作一個天平,利用一些簡單的工具進行,如塑料瓶、鉛筆以及紙板等物品,制作一個簡單的天平,讓學生對天平杠桿進行觀察、討論、總結,從而既習得相應的知識,又培養小學生的探究科學的能力。
在農村的小學科學教學中,教師應充分利用鄉土資源中天獨厚的自然資源,將小學科學知識與自然資源融為一體。在小學科學教學過程中,教師一定要將自己的教學計劃進行系統規劃,這樣才能在鄉土資源的優勢下,帶給學生更好的學習體驗。而且,小學科學教師還要善于挖掘鄉土資源。只要小學科學教師用心挖掘,就一定可以找到有很大價值的教學資源,然后將之有效應運于課堂教學,讓小學階段的科學課堂不再是乏味空洞、敷衍的,讓整個課堂充滿趣味、充滿歡笑、生動活潑,并且具有很大的意義,讓小學生在學習科學的過程中享受到快樂,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