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 彥 蔣 艷
(1.重慶醫科大附屬大學城醫院消化中心 重慶 401331;2.重慶醫科大附屬大學城醫院婦產科 重慶401331)
醫患溝通是指醫務人員在診療過程中與患方的溝通,主要以醫療服務的方式進行[1]。近年來,醫患糾紛事件頻發,究其原因,主要是醫患關系不和諧。良好的溝通不僅能夠解決醫患之間可能出現的矛盾,更能提升臨床治療的效率、保護醫護的身心健康、緩解患者壓力,為臨床康復發揮助力作用,實現醫患雙贏[2]。醫學生的實習期是從繁重的理論知識到如何將理論知識運用到臨床實際診療的重要橋梁階段,在這個階段不僅要培養他們的臨床診療能力,同時應該重視醫患溝通能力的培養。普外科接診的患者急危重癥較多,而大部分患者更是涉及手術治療,尤其是急診手術者,良好的醫患溝通可以讓患者對疾病的認識、治療方式、預后或者手術可能出現的風險及并發癥有更深一步的了解,也能更加配合臨床診療,盡量避免出現醫患糾紛。
大部分實習生在實習初期都是盲從,跟不上臨床的快節奏,產生厭煩逃避情緒,甚至在實習中因為與學校生活的強烈反差,萌生自己也許不適合學醫,想要改行的念頭。臨床事務的繁忙和突發狀況,加上剛進臨床時,對環境、人群和醫療業務的不熟悉,往往會產生一種不太適應、茫然不知所措的感覺。
對專業不感興趣,對職業缺乏深刻了解,對可能存在的困難沒有足夠的準備。
對醫患溝通的重要性認識不夠。很多醫學生進入臨床實習階段后,只專注臨床疾病和技能的學習,缺乏溝通與關懷意識。
缺乏醫患溝通技巧。帶教老師對醫患溝通能力培養不夠重視,學生在與患者溝通時將所學知識生搬硬套,容易言語不當,容易忽略患者及家屬感受[3]。
缺乏自信心。實習生由于專業知識掌握不扎實,缺乏臨床經驗,對患者提出的疑問不能準確回答,表現為緊張膽怯,難以讓患者信服,甚至會使其產生不滿。
影響醫院的秩序。近年來,有不少因醫患矛盾激化導致發生惡性事件如醫生被打、被殺、被抓、醫院被炸等。
影響帶教老師和學生的積極性。不斷升級的醫患糾紛以及對醫務人員的暴力侵害,使得臨床老師帶教顧慮重重,怕擔風險。教學中病人不配合,老師不敢教,學生不敢做,實習生的動手機會越來越少,影響臨床教學質量。
對醫學生思想教育的負面影響。臨床實習是醫學生接觸社會、接觸病人的第一步,醫患關系的緊張,醫患間不斷發生的矛盾和沖突,使醫學生看到更多的陰暗面,易產生消極思想,也不利于醫學生健康人格的形成,導致日后的行為偏差。
《福岡宣言》指出:所有醫生必須學會交流和人際關系的技能,缺少共鳴(同情)應該看作與技術不夠一樣,是無能力的表現[4]。因此,既要重視醫學生專業技能的培養,也要加強學生醫患溝通能力的培養,這對培養合格的醫務人員和構建和諧的醫患關系具有重要意義[5]。
培養實習生醫患溝通能力可以提高醫療服務質量,提升患者滿意度。患者的理解和配合是提高醫療質量、保證醫療安全的重要條件,醫患溝通在爭取患者理解和配合過程中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只有醫生與患者就疾病的各種情況進行認真的溝通交流,才能確保診療過程的順利完成[6]。
培養實習生醫患溝通能力是新時代醫學生滿足自身發展的要求,新時代的醫學生不應該只會死讀醫書,要有靈活的頭腦和非凡的思想[7]。實習生是未來的醫生,要用敬畏之心對待自己的工作,在臨床實踐中恪盡職守、認真負責,用心去體會“愛心、耐心、細心、責任心”對患者的重要性[8]。
培養臨床實習生醫患溝通能力是減少醫療糾紛,構建和諧醫患關系的需要。在臨床實習階段,鼓勵實習生每天與患者接觸,不僅有利于培養學生對疾病的診斷和治療能力,還有利于培養其醫患溝通能力,使醫學生和患者之間建立起相互信任、相互尊重、相互配合的關系,使醫患關系更為和諧。
尊重患者,真誠對待患者。良好、充分的醫患溝通有利于增進醫患之間彼此信任、密切的關系[9]。真誠是醫患溝通中養成推己及人、換位思考習慣的必要前提。可以通過以下幾方面來提高溝通能力:1.在接診時,若患者病情及時間允許的情況下,可適當增加與患者的交流時間。需耐心傾聽患者講述自己的病痛,同時通過眼神、面部表情、語氣、肢體動作等表現出對患者的同情、理解、尊重、關心等。2.注意與患者溝通時的語言和態度。在他們講述病情時不要隨意打斷,并適當予以回應,讓患者感受到關懷。3.尊重并理解患者。患者在患病后心理壓力巨大,不愿向他人透露自己的病情,所以醫生要保護好患者的隱私,并尊重患者在治療過程中自主選擇治療方案的權利。
掌握語言溝通技巧。當醫患在交流的過程中,外科實習生對患者應使用禮貌性語言和安慰性語言,使病人感到親切、溫暖,取得患者的信任和配合。盡量減少醫學術語的使用,用一些大眾能接受的、能聽懂的詞匯,用舉例子、打比方的方式解釋病理過程,同樣可以通過模型或手繪圖解釋手術過程,使其能夠理解病情、方案選擇的原因甚至能夠理解手術意外的不可避免性。
告知病情有“度”。普外科接診的患者病情急和重者居多,涉及手術治療,若不合理交流、未及時處理會延誤病情。醫務人員為引起患方重視,有時習慣性地把病情說得相對較重,但其往往會讓患者感到茫然和無助。醫務人員在履行病情告知時需要換位思考,有分寸地將告知病情,也就是“度”。不應該總從危重、風險大等方面反復強調,盡可能用通俗易懂的語言,通過有度的告知,患方對病情的知曉度、對治療的接受度及依從性會明顯提高。
尊重患者的隱私權與知情權。手術是普通外科的主要治療措施,術前常規會對患者進行術前傳染病篩查,對陽性患者的隱私保護以及家屬的健康保護,需要醫生在隱私權與知情權之間權衡,同時需要遵守保密原則,防止患者受到社會的歧視。
實習生綜合素質的加強。普外科病種多,病情復雜。同一病人不同治療方案的選擇、同一病種不同治療方式的選擇時有發生。當患者或家屬詢問病情或治療方案時便要求實習生能夠予以正確的解釋。病情的嚴重程度、所能提供的所有治療方案優缺點、病情可能出現的轉歸,這需要實習生在有扎實的理論知識的基礎上,能夠在上級醫師分析病情、進行醫患溝通時領會其精髓。
提高臨床帶教老師的素質。臨床教師在指導學生見習時,其敬業精神、愛傷觀念、與患者積極的溝通和交流會自然地傳輸給學生,這種示范的作用很重要,對學生在未來的臨床工作中建立良好的醫患溝通模式具有一定影響。
以前的臨床教學都是傾向于臨床知識、操作的培養,對醫患溝通能力有所忽視,醫患溝通能力的培養和提高需要學校、教學醫院、實習醫師以及帶教老師的共同努力。醫患溝通能力的提高源于臨床實踐。教師首先要認識到醫患溝通能力的重要性,在培養醫學生對患者情感體驗及醫學人文關懷方面還需要下功夫。醫學生只有打好基本功,正確認識醫患角色,尊重患者,敬畏生命,認真實踐,才能接受全面的醫患溝通技能訓練,有利于進一步提高醫患溝通技能,成為創新、實用型人才,營造和諧的醫患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