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麗麗
(公主嶺市原種繁殖場學校 吉林四平 136100)
數學學科在生活中隨時可以用到,如果把數學學習比作蓋高樓,小學數學學習就是打地基。為了學好數學,在小學數學學習過程中要打好堅實的基礎,從最開始就要培養好學生的數學思維,但這也給小學數學老師的教學帶來一系列的考驗,眾所周知,許多學生并不喜歡小學數學,因為他們覺得數學內容難以理解,很枯燥。在新課程理念的推廣之下,數學生活情境學習方法在小學數學中能夠得到怎樣的運用呢?接下來就結合實際起談談數學生活情境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運用。
小學階段,學生處在身心發育的特殊時期,他們表現出活潑好動、求知欲強和好奇心重等特點,通過這些特點可以得知他們更加喜歡哪種有探索性的、偏重于有趣味性的課程。所以,老師可以參考小學生這一特點,制定出與其相對應的數學教學方案,設計生活情境,這樣可以激發學生對數學的興趣,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可以幫助老師更好地開展數學教學活動。運用生活情境教學方式能使教學效果得到明顯的改善,還可以提升教學質量。老師在教學過程中把系統的數學理論知識與生活情境相結合,能使學生在課堂上不覺得到無聊,能把枯燥的知識變得有生活感、趣味化。
數學也源于現實生活,老師要引導學生把自己所學到的數學知識很好地運用到生活情境中,并運用數學知識解決生活情境中的問題,做到學以致用。但課堂時間比較短暫,課堂空間也會限制學生的發揮,根據這一現狀,老師應鼓勵學生走出課堂,并開設一節貼近生活情境的數學實踐活動課。通過實踐課程,了解到學生的生活環境、生活經驗,然后把生活和數學問題聯系到一起,并讓學生在這樣的環境下練習,讓學生利用自己的實際生活經驗解決數學問題,從而提高學生對數學的興趣,發揮生活情境在數學教育中的作用。
例如,在給學生講解長度單位這節課時,老師可以利用生活情境。首先是學習“厘米”,先將厘米的理論知識講授給學生,然后給學生布置走出課堂的家庭任務,讓學生回到家之后量一量家中的電視、書桌的長和寬是多少厘米,這樣既能讓學生很好地了解什么是厘米,也能為后期學習“米”做好充足的準備。學習數學分類之后,讓學生在家庭課堂上,把自己的房間、書柜都整理好,學生在整理過程中也能知道自己的東西放在了哪個空間、哪個方位,在學習分類的過程中體驗到生活和數學密不可分[1]。這種數學教學生活情境的普及,能把抽象的事物具體化,培養學生的理解能力,同時能培養學生的實踐動手能力,使學生了解數學的價值,更加積極主動地學習數學。
數學和生活是相通的,老師在教學過程中可以利用生活情境增加學生實踐活動的機會,提高學生對數學知識的實踐能力。
例如,通過學習“認識人民幣”,老師可以結合現實情境創設一個菜市場買菜的場景,同時給學生安排角色,讓學生扮演顧客和賣菜老板。老師準備一些實物卡片并在上面標好價格,白菜3元,土豆5塊,豆角8元等。找出白紙參考人民幣面額給其涂上不同顏色,代表不同面額的人民幣。然后“顧客”通過購買不同的菜,用相應的人民幣付款,賣菜老板計算后給顧客找零錢[2]。通過這種生活情境的形式,能讓學生了解到人民幣的使用,學會對人民幣的換算,這種教學方式既可以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又能提高學生在生活中對知識的運用能力。
在小學數學學習中,從生活入手是激發學生學習熱情的有效途徑。老師應該先確定好教學任務,了解到學生的認知情況及學習能力之后選擇適合的情境,有效地把數學知識和生活情境融合起來。設置的情境應該簡單一些,最好不要離學生太遠,以至于學生難以理解。否則不但起不到教學作用還會降低學生的求知熱情。
一般老師在課堂上進行基礎教學的時候,會在黑板上寫出一系列數字,然后帶領著學生一遍遍地像機器人一樣重復地跟讀,死記硬背地把這個數字給記住,教師可以換種方式,利用生活中的事物把這些數字結合起來,數字“6”像不像生活中用的口哨,數字“9”像不像生活中有尾巴的蝌蚪,也可以通過想象把數字和生活情境相聯系,讓學生對數字的印象更加深刻[3]。這種方法能讓學生認為數字不再枯燥反而生動有趣了,能夠進一步激發學生對數學的學習興趣,也能引導學生在數學生活情境中發現樂趣。
小學數學工作者通過教育方法解決問題的策略、思維方式的打開、學習技巧的應用都將是為小學數學質量打下良好的基礎,營造數學生活情境,在課堂上應用生活情境設計方法,一方面老師需要把生活情境加入課堂教學,另一方面要注重帶領著學生實際操作,動靜結合,思考加動手,讓學生更好地理解數學思維。通俗來講,就是讓學生在情境中感受到數學與生活的聯系,這樣可以引導孩子積極主動地學習數學,所以,小學數學基礎教育教學方式是很重要的。
例如,在初學分數的時候,對于不太理解這種抽象概念的小學生來說是很難接受的,因為他們還沒有分數意識,這種情況下老師應該采用生活情境的方式來指引學生。首先,老師拿出一塊蛋糕,讓學生把它當作“1”然后再把這個蛋糕平均切成兩塊,每份都是“1”的一半,可以理解為是“1/2”,把現有的兩塊蛋糕再平均切成兩塊,可以理解為“1/4”,整個過程下來,學生會逐漸理解抽象概念,更加直觀地了解到分數的構成,會大大提升教學效率,幫助學生輕松學習數學。
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為了降低學習難度,讓學生在學習中更容易理解理論和概念,提升教學效率,老師需要把數學知識融入生活。
以“軸對稱圖形”教學為例,老師可以讓學生留意身邊有哪些事物是圓形、長方形、正方形和三角形。老師可提問:長方形是軸對稱圖形嗎?圓形是軸對稱圖形嗎?并引導學生拿出一張紙,通過實際操作把長方形和圓形剪出來,然后得到這個圖形之后折疊,看是否可以重合,如果可以重合即可判斷出它們是軸對稱圖形,鼓勵學生自己動手操作并聯系到生活情境,可以有效啟發學生的數學思維,使其從中學習到數學知識。
綜上所述,在數學教學中融入生活情境的方式可以提升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學習興趣,如老師在課堂上設置一些游戲,把生活情境融入其中,讓學生更加喜歡并全身心投入到數學的知識海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