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維梅
(山東省濟南第五中學 山東濟南 250100)
在進行初中歷史教學時,教學的立意在一定程度上決定著教學質量和教學效率。偉大建黨精神的滲透正是一節好的歷史課程教學立意的主要內容。例如,在中國近代史部分,辛亥革命加快了中國近代化的步伐,接踵而至的新文化運動、五四運動以及馬克思主義的傳播等,都為中國共產黨的成立奠定了扎實的基礎。偉大建黨精神能夠喚起近代國人的覺醒,這也是初中歷史教學立意的重點內容[1]。在中國現代史部分,從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到后來所探索的社會主義道路,最后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確立,無處不踐行著偉大建黨精神。這樣的教學立意能夠讓學生充分認識到偉大建黨精神對中國發展的至關重要的意義。中國共產黨帶領著中國人民進行改革創新,也可以設置為教學立意的重點,對弘揚偉大建黨精神同樣至關重要。
首先,教師要深挖歷史教材中的偉大建黨精神教育的內容。初中歷史教材中蘊含著豐富的偉大建黨精神教育素材。以人教版初中歷史教材為例,從國共合作到國共對峙,再到后來的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都能充分向學生展示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中華民族所取得的一次又一次的勝利。這些豐富的偉大建黨精神教育素材,不僅能夠直觀展現出中國共產黨的膽識和智慧,還能夠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其次,教師還可以補充教材中未涉及的彰顯偉大建黨精神的相關內容[2]。教師可以為學生展示一些經典的紅色資源,讓學生對偉大建黨精神有更加全面的理解。同時,教師可以讓學生觀看相關的彰顯偉大建黨精神的大眾人物,從大眾人物的身上感受偉大建黨精神。例如,在脫貧攻堅戰中,用生命堅守初心和使命的青年共產黨員黃文秀;不信天不認命,被稱為當代愚公鋪就絕壁天路的毛相林;用全部的生命教書育人的“燃燈校長”張桂梅等。教師將這些感動中國人物的事跡貫穿到歷史課堂教學中,能夠獲得很好的教育效果。
初中歷史教師可以通過教學情境讓學生感悟偉大建黨精神[3]。例如,上文提到的感動中國人物,教師可以用其案例為學生創設相應的教學情境:假如你是黃文秀,你會不顧父親的挽留一心要回貧困地區解決災情嗎?并運用多媒體播放黃文秀的紀錄片,讓學生感受黃文秀一句鏗鏘有致的話:長征中,戰士死都不怕,在扶貧路上,這點困難怎么能限制我前行?作為駐村第一書記,不獲全勝,絕不收兵!這一情境不僅能夠激發學生對教學內容的興趣,還能讓學生在這一氛圍下感受歷史課程的魅力。
總而言之,培育學生的愛國情懷和滲透偉大建黨精神是歷史教育中的重要任務。歷史教育工作者首先要及時了解時事政治內容,在教學方法上創新,充分發揮課堂的教學作用;同時,還要注意開發和利用社會上的各種資源,讓家長積極配合參與,共同創設良好的教育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