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 嵐
(重慶市九龍坡區楊石路小學 重慶 400050)
翻開科學課本看到的是滿眼的圖片,素質教育下的小學科學課本中更多的是用圖片來說話,通過圖片提高學生認識生活的能力。小學科學教學都是以事實為依據,尊重事實是我們學習科學的方法,隨著社會的發展,人類有了許多發明創造,這些發明創造為社會帶來了許多財富,推動著社會的發展,讓人類從野蠻走向文明,也逐漸解放了人們繁重的勞動,給人們節省了時間和體力。社會的進步需要科學技術的不斷進步,小學科學課就是讓學生更好地體驗科學知識,使學生系統地學習知識,認識到科學知識能夠改變生活。小學生對科學知識的學習完全靠教師的引導,科學教師要在教學中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從學生的身邊找教學資源,為學生的學習帶來更多的體驗,使學生在動手操作中認識科學、學習科學、記憶科學,對科學研究產生濃厚的興趣。科學教師要通過系統的教學提高學生的科學素養,讓學生能夠沉浸在科學探究之中,科學課上教師要能夠帶領學生走進實驗室,讓科學實驗活動帶給學生更多的機會,提高科學教學效率。
科學課本中更多的是圖片,學生翻閱這些內容時,對科學課總是感到迷茫,因為和其他學科的知識體系有很大的區別,圖畫中的內容到底想要說明什么呢,還需要教師和學生一起去解讀。小學科學課本是以動手操作為基礎的,教師要正確解讀教學大綱,把實驗活動落實到位,認真研讀教材,把握教材的價值,對學生的學習提出一些要求,從問題出發,通過觀察和研究發現解決問題的途徑。比如,教學“撬棍的學問”時,教師可以帶領學生去觀察圖片,并且提出問題:如何能夠把大理石搬到車上去?如何能夠利用繩子和長木棍制作一種機械,輕易地把大理石運到汽車上去?讓學生回想自己的爸爸在工廠里工作時的場景,一部分觀察過這一現象的學生就會想到杠桿,這一課堂導入環節就生成了,為下面學習杠桿帶來話題,也為學生研究杠桿原理提供了科學話題。教師再步步遞進,讓學生思考怎樣做才能夠在撬起重物時最省力,于是學生又會思考要想省力,就要把撬棍放得距離我們人遠一點,隨著教師問題的提出,實驗結果也逐漸呈現出來,再在這一基礎上以表格的形式讓學生分組進行實驗,研究杠桿尺一側和另一側要怎樣才能保持平衡,學生在實驗操作中會發現,這一實驗和他們平時玩的蹺蹺板是一樣的,這一發現更讓學生的思維變得靈活了,也讓他們興奮起來,于是教師在讓學生填寫表格的同時再追問:生活中還有哪些地方會用到杠桿?如果學生說不上來,教師也可以通過多媒體屏幕呈現出剪刀、鉗子、劃船的漿、夾子等物品。適宜的提問能夠帶領學生去實驗,也能夠帶領學生去找到問題的答案,讓學生的思維能夠在問題的引導下逐步深入,直到找到問題的真相[1]。
小學生的動手能力最強,我們對手機上的軟件使用不熟練,但孩子拿過手機就能夠使用。小學科學教師要充分利用學生的這份靈活性,讓他們能夠在學習中感受到樂趣,體驗到科學學習內容的豐富多樣。比如,教學“小鳥和小貓”這一課時,教師可以為學生提供科學探究的環境,讓學生自己觀察圖片中這些動物所共有的特征,從中提取出共同點。小學生對生活中一些現象的觀察還不夠仔細,為了讓學生的學習更加輕松,教師可以借助多媒體畫面,為學生呈現相關動物產生下一代的過程,如魚的產卵經過,青蛙的繁殖圖片,烏龜的繁殖圖片、鳥的繁殖圖片等,通過一張張圖片為學生提供豐富的材料,讓學生進入思考的境地,讓學生帶著問題討論它們是怎樣產生下一代的,學生經過研究會發現有些動物可以通過父親和母親的共同參與產生卵,由卵繁殖,有些動物是通過成體直接產生新的個體。通過學生研究獲得的知識,比直接被告知更能夠促進學生思維的發展,也能讓學生更留心觀察生活、體驗生活,只有和現實生活聯系起來,才能夠給學生的科學學習帶來高效率[2]。
科學是以實驗探究為基礎的學科,為了增強實驗活動的教學師果,激起學生的探究熱情,教師還需要在實驗課上投放足夠的科學材料,讓學生能夠根據自己的想法動手操作,實驗活動的方式要盡量符合學生的年齡特點,能夠激起學生的研究熱情。比如,教學“尋找他們的差異性”這部分知識時,教師可以讓學生自己帶豌豆,每個人帶三顆豌豆,以小組為單位進行探究活動,讓學生根據小組內的豌豆形狀、顏色等進行對比,找出它們的共同和不同之處,通過圖畫和文字、表格的形式把觀察到的現象和結果填寫好。學生在探究問題與學習過程中,材料的選擇顯然是重要的一環。教師為學生準備學習材料時,需要結合學生的興趣愛好、理解知識的水平以及理解能力等要素,有針對性選擇材料。此外,教師還要結合適當開放及實用的原則底線,做好以下幾方面工作。首先,要接地氣,讓學生了解生活,貼合實際進行學習。其次,所選的材料要結合學生的性格特征與認知習慣,讓學生有興趣進行探索[3]。
總體來說,小學生年紀小,閱歷淺,很多課程不能脫離教師的指導與鼓勵,教師要在有限的課堂時間進行適當引導與指導,讓他們集中注意力,師生配合讓課堂效率質量同步提升。教師根據新課程改革的要求,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體,靈活處理課堂難題,讓他們在課程上暢所欲言,有意增加課堂難度,讓學生感受歷經艱辛后獲得收獲的喜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