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燕紅
(江蘇省太倉市高新區鎮洋幼教中心香花幼兒園 江蘇蘇州 215413)
《幼兒園工作規程》指出:幼兒園以游戲為基本活動,兒童幸福的童年應當是在游戲中快樂地度過。兒童通過游戲認識周圍世界,在游戲中模仿、再現現實生活中的經驗,從而在游戲交往中獲得社會性的發展。虞永平教授在《微型社區與幼兒園課程》文章中提出:“微型社區是幼兒園課程設計和實施的重要內容,也是促進幼兒社會性發展的重要形式”觀點。在教育家陳鶴琴“大自然、大社會都是活教材”的“活教育”思想指引下,構建兒童本位視野下幼兒園“微型社區”游戲實踐研究,以兒童為主體,以促進兒童發展為核心,利用一切可利用的社區資源,從中選擇兒童感興趣的、需要的、能獲得其有益經驗提升的內容,開展真實、自然、操作、體驗的游戲活動,支持兒童在幼兒園空間場所內,構建與日常生活主題相呼應的模仿性“微型社區”和生發性“微型社區”游戲,吸引兒童積極參與,自主建構,愉快游戲[1][2][3]。
3-6歲的兒童都喜歡玩游戲,尤其是角色游戲,因為在角色游戲中,幼兒能將自己的生活經驗通過與同伴的互動游戲,得以再現或進而創編游戲情景深入游戲。追隨幼兒游戲的興趣點,通過園本教研,我園將傳統以班級為單位開展的角色游戲進行改革,打破班級制,以兒童的視角來審視全園的建筑空間,通過孩子們對幼兒園游戲場地的找尋、討論、投票等方式,孩子們有效利用各樓層的專用室、活動室、走廊、多功能室、大廳、保健室、門衛等幼兒園內一切可開設不同“微型社區”的場所空間,打造“一班一社區”“樓層一條街”“室內外圓融廣場”等具有不同游戲情境、游戲環境、游戲內容的幼兒園“微型社區”游戲點。兒童是“微型社區”游戲場地規劃的主人,以孩子們的視角,決定幼兒園中哪些空間場地可被“微型社區”征用。
“微型社區”的游戲內容不是由教師設定的,而是由各班老師先與幼兒進行相應的談話,了解幼兒現實生活中真實的“生活經驗圈”,傾聽孩子們心聲,收集孩子們在幼兒園中最想開設哪些“微型社區”及其想法、內容,根據孩子們的商量、投票、統計,達成班與班之間的共識,協調三個樓層上的空間,創設美食一條街、娛樂一條街,通過投票將孩子們希望開辦的度假村、甜品店、外賣站、美容院、大劇院、衛生院、服飾城、大潤發、燒烤吧、電影院、圖書館、健身館、農商行、快遞站、高鐵站、警務中心、幼兒園、服裝廠等各具不同特色的“微型社區”搬入幼兒園,并以孩子們真實生活圈里熟悉的社區名字為幼兒園“微型社區”游戲點命名,如太倉圖書館、香花幼兒園、板橋農貿市場、萬達電影院、太倉南站、張阿姨點心店、餓了么等20個“微型社區”游戲點,這樣的命名帶給兒童“微型社區”以真實感與親切感,更能激發他們生活經驗的共鳴,使其積極參與游戲。
幼兒園“微型社區”游戲內容及游戲位置均由幼兒商討決定,在園本教研中,根據孩子們設置的幼兒園“微型社區”實際游戲點位,每個教師自主申報固定負責其中一個“微型社區”游戲點。游戲點位管理負責人確定后,則由相關教師帶著班級孩子,進行“微型社區”游戲場地的布置、游戲材料的優化。整個過程,兒童是主人,教師是觀察記錄者,在適宜的時候給予孩子們一些布置的建議。每個游戲點以班級負責制的模式,做好日常管理。
幼兒園三個樓層,根據兒童意愿共設置了20個不同游戲點位。為了在“微型社區”混齡游戲中提醒幼兒清楚了解到不同樓層的游戲點在哪里,孩子們根據樓層分布畫了“微型社區”游戲地圖,貼在每個樓層轉角、樓梯等醒目位置,讓每個參與“微型社區”游戲的幼兒都能根據游戲地圖的指引很快找到自己想去的游戲地點。
幼兒園“微型社區”內容確定后,教師和幼兒共同商量每個“微型社區”構建過程中需要的物質資源,通過收集—投放—應用—反饋,教師觀察幼兒在“微型社區”游戲交往過程中與材料的互動需求,及時與幼兒一起調整,投放零件材料。幼兒園自上而下形成了三級材料資源庫建設:班級“微型社區”資源箱、年級組“微型社區”資源超市、幼兒園“微型社區”資源庫。在班級、各樓層公共走廊中、幼兒園資源倉庫里,幼兒是收集、整理、擺放零件材料的主人。在“微型社區”游戲中,孩子們可以自由、自主地到開放性資源框中找尋“微型社區”游戲所需材料。
《綱要》中指出:要充分利用自然環境和社區的教育資源,擴展幼兒生活和學習的空間。幼兒的良好發展離不開家、園、社有機結合,我園開展的幼兒園“微型社區”,較多為模仿性“微型社區”,幼兒游戲源于生活經驗,我們密切關注孩子們生活圈中的社區資源,合理開發,為我所用。孩子們進行調查記錄,羅列收集到的幼兒園周邊三公里內社區資源圈,其中生產類“微型社區”有三全食品公司、海豐農場、新大洲摩托公司、服裝廠、刺繡廠、家具廠等生產日常生活用品的各類工廠門店;服務類“微型社區”有理發店、服裝店、飯店、超市、醫院、托兒所、小學、居民小區、快遞公司、汽修廠、菜場、郵局、環衛所等;娛樂類“微型社區”有七彩娛樂城、奶茶店、肯德基、健身房、圖書館、濱河公園、金倉湖、天鏡湖、規劃館、科技館、電影院、萬達等。這些社區資源經過梳理,師幼合作制作成香花幼兒園“三公里”社區資源地圖,布置在“微型社區”樓梯主題文化環境中,讓每天經過的孩子們能一目了然地看到幼兒園周邊的具體社區資源,豐富了幼兒的社會性認識。在這些真實社區中,讓幼兒選擇感興趣的,帶孩子們走進不同社區,進行社會實踐研學活動。通過研學的親身體驗,孩子們進一步感受到了現實生活中不同社區在人們生活中的不同功能及具體的運行模式,為幼兒園“微型社區”游戲的深入開展積了累一定的社會性經驗。
社區資源的開發是伴隨“微型社區”的推進不斷開發更新的,其中很大的資源源于不同家庭、不同職業的家長,這也是我們“微型社區”開展的寶貴資源。我們通過家長自主申報及摸底,組建幼兒園家長資源庫。通過豐富多樣的家園互動,邀請有烘焙特長的家長來園給孩子們示范制作甜點;聯系三全食品公司里的家長,讓孩子走進“三全”食品公司,通過實地參觀讓孩子們感受到流水線生產不同點心的流程;聯系衛生院的家長,讓孩子走進醫院,更全面地了解醫院各科室的功能及不同科室醫生、護士的不同分工;在開刺繡廠家長的帶領下,孩子們走進刺繡車間,直觀感受電腦刺繡的快速與神奇。在歐亞馬自行車廠研學中,孩子們參觀不同車間,看到了從一個零件到一輛自行車的組裝過程……走出幼兒園,走入社會,不斷豐富孩子們的生活經驗,使幼兒在“微型社區”的不同游戲中獲得“真游戲”的體驗感。
兒童本位視野下幼兒園“微型社區”游戲模式在課程游戲化精神的指引下,打破班級制,開展混齡、混班游戲模式。游戲中,每個游戲點位上的老師是固定不變的,但游戲的主人則是自由、自主的,孩子們根據自己的興趣,用插牌的方式選擇做主人還是客人。每周三和周四下午2:40-3:50為中大班“微型社區”混齡游戲時間段,在這一個多小時內,中大班的老師到自己固定負責的游戲點位上,孩子們則根據自己游戲前的插牌預約,自主選擇游戲點位及角色身份,可以選擇20個游戲點位上做老板,也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去不同“微型社區”里消費、娛樂、打工等。這樣的混齡游戲模式,讓兒童本位的自主性在幼兒園“微型社區”游戲中得到充分展現,給予了兒童在不同“微型社區”游戲中的不同體驗,也讓原本不同班級不認識的孩子成為了新朋友,大大提高了兒童的社交能力。小班周二和周五下午2:40-3:40開展混班式的“微型社區”游戲,打破固定班級制,體驗不同“微型社區”游戲中與不同“搭檔”在一起游戲的快樂與不同感受,促進小班幼兒大膽與人交往、自我管理、語言表達等各方面能力的提高。
“微型社區”點位上的老師只是游戲的支持者、觀察者,游戲中出現問題,教師以引導、鼓勵為主,讓幼兒自行解決,不過多干預。在每個“微型社區”點位上,均有一塊留言板,幼兒在游戲過程中出現的問題或新玩法,可以用圖畫的方式記錄下來“說”給該區負責的老師或者其他來游戲的幼兒。通過這塊留言板,該區負責的老師能夠及時了解到兒童的游戲所需,也能讓進入該區游戲的幼兒知道其他同伴的玩法,相互學習。一塊小小的游戲留言板,像紐帶一樣聯系著各個老師與玩伴。
幼兒園“微型社區”畢竟是模擬的游戲環境,要讓幼兒在真實特定的環境中通過直接感知、親身體驗、實際操作的形式學習和建構經驗,因此,我們將園外資源和幼兒園“微型社區”游戲融合,開展“微型社區”社會實踐研學活動。“一班一社區”內容確定后,老師帶孩子們進行相應社區的研學活動,開展各個班級“微型社區”的深度學習。如有的班級是開“社區醫院”的,班級老師會帶全體幼兒到板橋衛生院進行研學,孩子們走進平時讓他們一直望而卻步的醫院,通過到各科室進細觀察,更全面地了解了醫院的看病流程及各科室的分工等,有了直接感知、親身體驗后,孩子們會把研學所見所聞在他們的微型社區活動中進行情境再現。有的班級是甜品屋,老師帶孩子們走進“法莎貝克”蛋糕店進行研學,孩子們親自動手做蛋糕、面包等,感受甜點制作的步驟流程、烘焙、包裝、售賣等一系列活動。開超市的則帶孩子們走進板橋大潤發瑪特超市,感受超市物品擺放、顧客與工作人員間互動、收付款等真實場景,感知超市中蘊含著的不同學問。通過走出幼兒園開展的社區研學深度學習,讓園外資源成為園內“微型社區”游戲活動的實踐基地,不斷完善幼兒園“微型社區”游戲的開展。
混齡、混班游戲時,孩子們自主選擇,與不同班級孩子互動,需要孩子們能自覺遵守游戲公約,如按序排隊、禮貌交流、文明購物、熱情待人、謙讓同伴、文明整理等,每個“微型社區”游戲公約兒童從本位視角出發商量而定,用圖文方式繪制,懸掛在每個“微型社區”入口處,提醒游戲的幼兒要遵守文明公約,更好地保障“微型社區”游戲的有序開展,快樂互動。
在幼兒園“微型社區”游戲實踐中,兒童參與游戲是自由、自主的模式,為了更好地了解兒童的游戲足跡,我們給每個中大班的孩子一本“微型社區”游戲本,讓幼兒根據自己的游戲情況進行繪畫記錄,便于幼兒游戲結束后在班級里進行游戲分享,也讓老師了解到班級孩子在“微型社區”游戲中的參與情況及喜好。通過每月一次讓中大班幼兒對20個“微型社區”中最喜歡的一個社區投票,便于教師及時發現各游戲點的“冷熱”問題,追隨兒童的興趣、意愿,與孩子們一起商量、調整、優化。
在以往的角色游戲中,幼兒大多以一個游戲者的身份參與,自由選擇性有所限制,而“微型社區”則是讓兒童真正成為游戲的主人。從場地規劃到內容選擇、環境布置到游戲實施、發現問題到優化調整均從兒童本位出發,以兒童獨特的視角成為幼兒園“微型社區”的建設者、管理者、使用者,在真實與模擬的情境游戲中體驗游戲互動的樂趣,獲得良好的社會性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