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雪梅
(江蘇省南通市地步灣幼兒園 江蘇南通 226000)
相對于傳統(tǒng)教育方式,以真人真事為題材可以幫助幼兒更好地體驗生活,能夠讓幼兒充分了解社會上的一些事情,有助于幼兒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在教育過程中也出現(xiàn)了許多問題,這就對幼兒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幼兒教師應該不斷去優(yōu)秀的幼兒園進行學習,不斷改進自己的教育方法,以此來保證對幼兒進行正確的社會性教育。
社會性教育是幼兒園課程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社會性教育的目標是促進幼兒社會性發(fā)展,使之早日成為能夠適應社會的人。在對幼兒進行社會性教育實踐的同時,我考慮最多的是社會性教育的內容。教育內容是教育目標的載體,只有依據(jù)目標,選擇好教育內容,并組織相應的教育活動,才能真正使社會性教育的目標落實到每個幼兒身上[1]。
社會性教育的整個過程都離不開一定的社會環(huán)境。現(xiàn)實生活給幼兒帶來的壓力越來越大,幼兒應該學會面對和處理真實世界的一些挫折和困難,社會教育需要在實踐中幫助幼兒積極面對挫折,緩解內心壓力。幼兒雖然很更單純,但作為社會的一個成員,在他們身上或多或少地會折射出社會生活不同側面的影響,這就要求我們不脫離我們所處的時代和社會,變封閉式教育為開放式教育,改變以往單純從書本上選擇教材的做法,多方位地考察社會上的各種現(xiàn)象,思考本園本班社會性教育的對策。
社會上引起全民關注的重大事件或一些具有教育意義的真人真事都是我們對幼兒進行社會性教育的好教材、好時機,教師應有選擇地利用。由于幼兒某一方面社會性品質和行為的形成,不是把一個道理,一個情境,一個道德規(guī)范簡單地輸入到幼兒頭腦中便可復印出來的,而是需要幼兒情緒、情感、興趣、需要和知識經(jīng)驗等方面慢慢形成一種結構,最終成為我們所期望的社會性品質和行為。因此,利用社會生活中的有關事件進行社會性教育,不是把幼兒帶上社會,組織一兩次參觀活動所能奏效的,而是要有目的的、有計劃地設計一系列的教育活動。那么這類教育活動怎樣組織呢?現(xiàn)以“為仇小華老師捐款活動”為例,談幾點具體做法:
以社會生活中的真人真事為教材組織教育活動,首先必須尊重事實真相,離開了事實本身,教育就失去了意義。雖說是以真人真事為題材對幼兒進行社會性教育,但切記教師不能胡編亂造、闡述一些虛無縹緲的事情,否則會對幼兒造成錯誤的引導,在對幼兒進行教育的過程中,教師應該在一旁引導,當幼兒遇到困難時,幼兒教師應該引導幼兒自行尋找解決辦法,激發(fā)幼兒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2]。
仇小華老師曾是我市少年宮少兒藝術團團長、少年宮舞蹈班老師。她熱愛學生、熱愛舞蹈事業(yè),工作兢兢業(yè)業(yè),她身患多囊腎,仍然帶病堅持工作,現(xiàn)在生命垂危,當時急需二十多萬元進行換腎治療,市婦聯(lián)向全市人民發(fā)出了捐款倡議。在這一社會大背景下,我組織了為仇小華老師捐款的教育活動,為此我收集大量的第一手資料:如仇老師輔導學生跳舞的照片;少年宮領導撰寫的仇小華老師的先進事跡;她所擔任的舞蹈班學生寫給仇老師的慰問信;電視臺攝制的仇小華老師在病床上的視頻等,這些資料集聲、形、情于一體,成為我們開展這一教育活動的好教材。
向幼兒介紹先進人物的先進事跡,不同于講述一個童話故事,也不同于朗誦一篇散文,更不同于一般的情境表演,講述人必須以真情實感去感染幼兒。我原本不認識仇老師,但在收集資料的過程中,我漸漸地產(chǎn)生了對仇老師的敬愛之情和同情之心。我以這份情感為主線,貫穿活動的全過程。
在我把仇小華老師向幼兒作了簡要的介紹以后,展示了一組仇老師面帶笑容輔導學生的照片,以引起幼兒的熱愛之情。接著由一位仇老師過去的學生(已工作)聲講述仇老師關心學生、帶病堅持工作的先進事跡,激起幼兒的崇敬之情。然后我用簡短的語言介紹了仇老師的病情和換腎的緊迫性,并播放了仇老師在病床上和病魔作斗爭的幾個鏡頭,這時幼兒對仇老師的同情之心油然而生。最后我向幼兒提出了一個問題:我們小朋友應怎樣去關心仇老師?小朋友展開了熱烈的討論:有的說我們跳舞給仇老師看,她的身體就不會疼了;有的說我給仇老師送鮮花,看到鮮花就心情愉快也就不難受了。孩子們這些想法足以安慰仇老師了。活動中我們展示給孩子的只有幾個鏡頭,對幼兒講的話也只有數(shù)得清的幾句,但他們心中卻產(chǎn)生了對仇老師的敬愛之情,并轉化為同情之心,幼兒的這份情感不是別人強加的,而是自發(fā)的。
幼兒社會性行為形成,除了曉之以理、動之以情,更需要榜樣的引導。模仿是幼兒的天性,在日常生活中,幼兒喜歡模仿父母的動作和行為,這就對幼兒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選擇教材時,一定要選擇一些積極向上、貼近生活的、有感染力的事跡,能夠給幼兒起到榜樣的作用。
活動結束前我們播放了幾組社會各界捐款的鏡頭后,幼兒捧起“愛心”箱來到參加活動的家長和老師中間,大家一個個自覺地解囊相助(家長事先不知道要捐款)把錢投入“愛心”箱,活動在《愛的奉獻》的歌聲中結束了。活動結束后,我和幼兒代表一起把捐款和活動實況視頻送到電視臺,當天晚上電視新聞頻道就報道了這次活動。第二天,幼兒們又帶來了自己儲蓄罐中的錢,堅持要送到電視臺去,要捐給仇老師治病,可見幼兒的社會情感在活動中得到了升華。
以真人真事為教材組織教育活動,具有連續(xù)的特點,因為一個社會現(xiàn)象的發(fā)生、發(fā)展和結果,本身就是一個連續(xù)的系統(tǒng)的過程。因此,在首次教育活動實施以后,還要以各種不同的形式把該活動繼續(xù)下去,以爭取更大的教育效果。社會生活中的真實事情并不是一節(jié)課就能講完的,一件事中包含了許多個細節(jié),而每一個細節(jié)都蘊含著一個道理,所以活動一定要具有完整性,這樣才能幫助幼兒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讓教學效果更加明顯[3]。
我們在獻愛心教育活動以后,每天在家都注意收看南通新聞,只要有關于仇老師病情的報道,我第二天到幼兒園都要聲情并茂地講給幼兒們聽,讓幼兒充分理解仇老師的心情,以及我此時此刻的心情,使大家真正做到情系仇老師,教師給幼兒一定的時間進行交流,然后讓幼兒談談自己的想法,教師在此過程中給予鼓勵和肯定,增強幼兒自信心,讓愛心、同情之心在孩子幼小的心靈中扎下根來。
綜上所述,真實世界里的社會教育為幼兒社會教育打開了一片廣闊的天地,以事實為依據(jù)充實和豐富教育內容,以情感為主線熏陶和感染幼兒,以事跡為重點帶動和促進幼兒等諸多方法,都是社會教育最好的教材和素材,更能引起幼兒的興趣,激發(fā)起幼兒對社會世界的探索欲望,讓幼兒脫離童話世界走進真實的世界,以真人真事為題材對幼兒進行社會性教育,更貼近兒童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