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鳳林
(重慶市酉陽縣桃花源小學 重慶 409800)
第一次試教:經過對教材的深入分析和對學生原有知識的了解,我在教研組內進行了第一次試教。教學過程簡要如下:
在復習完路程、速度、時間三量關系后引入:看來同學們對以前的行程問題學得不錯,我們為自己鼓掌,也對和我們一起學習討論的老師鼓鼓掌,表示對他們的歡迎。(生鼓掌)老師鼓掌不碰上,問:怎么沒聲音?(生:兩手沒碰上)師:邊打手勢邊敘述:兩手碰在一起在數學中稱“相遇”。
教學例1匯報答案之時,教師先用課件演示兩種解法的動畫圖示,再讓學生分析題意,獨立做題,后匯報答案。
拓展訓練時,還設計了一道編相遇問題應用題的題目。
第一次試教后的討論:本次試教后,老師們提出了如下疑點:1.用鼓掌演示相遇不太合適,相遇指的是兩人行車或行路相遇,而鼓掌則是猛力相撞,那么,由此設想,兩位同學不小心撞在了一起,也叫做相遇嗎?鼓掌就是讓學生通過聽聲音來判斷手掌是否相遇,沒有聲音就是沒碰上,如果我們輕輕合擾手掌,不發出響聲,這又叫做什么呢?2.在學生匯報答案之前,應留給學生獨立思考的空間,不妨把兩種解法的動畫演示推到學生匯報之后再展示給學生。3.編應用題這種題目太過復雜,只有在學生對相遇問題掌握到一定程度之后,才能有這種能力,建議把這個題目換成教材上的例2,這樣既能拓展學生思維能力,又能為下一課時的教學奠定的知識基礎。
調整后的教學思路:
重新設計教學過程,在保留原有精彩的基礎上以解決大家提出的幾個問題為出發點,重構思路,過程簡要如下。
情境引入:同學們,今天老師從酉陽到龍潭,知道我怎么來的嗎?(學生猜,當學生說到坐車來時及時肯定),猜對了,我8時從家里出發,汽車每分行駛600米,8時30分就到了,你們能幫老師計算出從酉陽到龍潭有多遠嗎?(抽生答)生積極回答。
師:你是怎么知道的?(引導學生說出三量關系:路程=速度×時間)
師:這么一來,我們就得出了一個重要的數學關系式,這是我們以前學過的舊知識。今天,我們就在路程、速度、時間這三量關系的基礎上研究點新的問題,怎么樣?
片斷:出示例1,學生讀題并理解題意。師:從題目中你獲得了哪些信息?(抽生回答,注意引導學生對同時,相遇,相距進行理解)師:誰愿意上來把他們行走的過程給大家演示一下?(請兩名同學上臺表演)師:同學們知道了題目當中的信息,現在要求兩家的總路程,能獨立解決出來嗎?試試看。(學生獨立解決,教師巡視指導)師:誰樂意把你的想法說給老師和同學們聽聽?根據學生的回答,選擇性地出示課件。
將近兩周的反復備課和幾次試教,有了很多思考,有幾點感觸很深:
《數學新課程標準》明確指出,數學教學要緊密聯系學生的生活環境,從學生的經驗和已有知識出發,創設有助于學生自主學習,合作交流的情境,從而激發他們對數學的興趣,以及學好數學的強烈愿望。要讓枯燥的數學課堂煥發生機,具有魅力,必須為學生創設積極思維的情境。這樣能使教學過程對學生的注意始終有一種吸引力。我在教學《相遇問題》一課時,就創設了這樣一種生活情境,讓學生自始至終處于一種生活情境之中,很自然地在解決生活中實際問題的過程中學習新知,使枯燥的數學課堂煥發了生機。
解決問題中相遇問題課型設計在引入上,必須是以1個人或1個物體的運動來引入新課,進入到兩人運動。在引入這個環節中,要引起學生思維上的沖突。按照存在問題—需要信息—圍繞數量關系—進行合作交流—展示推理過程,通過匯報總結,從而建立數學模型,引發數學思考。在教學中,教師用“還有不同的解法嗎”等問話,鼓勵學生用多種策略解決問題,從中發展學生的創新意識。
在教學時,一是要讓學生弄清已知信息中我們需要的、不需要的,有的、有的,以及要解決的問題。并引導學生思考這個問題要用到什么樣的數量關系,怎樣理解題意。二是相遇后的第二個環節,要注意學生的思考策略,注意引導學生在具體的情境中理解:同時、相對、相遇、相距這幾個詞,先讓學生獨立思考,獨立計算,再在匯報的過程中展示線段圖,回顧例題的過程,并著重讓學生理解“速度和”這個陌生的詞語。
解決問題這類題型,在解題策略上一般都遵循觀察—分析—思考—交流這樣一個過程,在交流之前,應特別注意要留給學生一個獨立思考的空間,具體情境具體分析。正如本堂課,在理解“速度和”這個陌生的詞語時,就是先讓學生盡量說,多說的基礎之上再出示動畫,幫助學生理解完成的。
要想設計一堂好課,必須挖掘教材,理解教材意圖,教材必須要用,要合理地使用文本。本課時例1運用前面學習的知識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這一學習過程中需要注意算法的多樣性,這是“新課標”強調的要點,教師以“扶”為主。在30頁的議一議、算一算的學習中則需要一定的靈活性,培養學生的分析、推理能力,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半扶半放”,讓學生自己經歷問題解決的過程,讓學生積累經驗,發展能力,培養感情,這體現了“以人為本”的核心理念。31頁的試一試屬于課堂鞏固練習,教師在教學中“完全放手”,讓學生在問題解決的過程中積累經驗,鍛煉能力,讓學生認識數學與現實世界的廣泛聯系,激發數學學習的熱情,學會從數學的視角認識世界,解決問題。
根據不同能力的學生設計具有層次性的,多樣化的習題。在練習題的設計中,第1-2題是同學們所學例1的題型的鞏固練習,大多數學生對同時出發和不同時出發的題型印象更加深刻,解題能力進一步增強;第3題則是教材31頁的原題,同樣屬鞏固練習類題目,作業紙上配上了插圖,目的是讓學生通過自己聯想自己的生活經歷理解題意做的題目,降低難度,把解決問題的空間留給了學生。第四題是31頁例2的內容,它是例1的拓展,是利用類似例1的數量關系進行逆運算來解決的簡單實際問題,這樣安排有利于學生對這些數量關系的理解,提高解決簡單實際問題的能力,同時有利于學生進一步理解行程問題,體驗解決問題的多樣性,促進學生思維的開放。
教無定法,學無定規,每個教師對課都有自己獨到的見解,但既要教給學生知識,也要把學生教聰明,這是基本的。要把學生教聰明,就要讓學生親歷解決問題的過程,從中發展學生的創新意識。要把學生教聰明,就必須尊重學生主體,留給學生足夠的思考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