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小璐
(江蘇省如皋市實驗初中 江蘇南通 226500)
首先,對于“自能”來講,“自”就是指學生“自身”“自主”“自律”“自覺”。即從學生“自身”開始,最終實現由自發到自覺,由他律到自律,由他育到自育,由他教到“自能”;“能”,即學生的“能動”“能力”。指學生進行能動的、創造性的身心積極變化,并最終形成終生發展能力。“自能”微課程對信息技術這門課程來講,有技術優勢。隨著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人們生活水平也不斷提升,學校也加大了對信息技術課程投入,打造了“智慧教室”和“精品錄播教室”等多功能教室。在初中信息技術課程中,教師應恰當運用新興教育教學模式,立足微課程,提升學生學習效率、教師教學質量。學校“自能互慧”的育人理念已經深入人心,各位信息技術教師要將“互慧共生”的文化理念與本課程深度融合,成為一名敬業、專注、智慧的優秀實驗人。此外,充分利用微課程群等教育現代化技術,加快信息技術特色校本課程的研發。在實施過程中,體現以人為本,尤其是以學生核心素養發展為本的教育改革思路,培養學生適應終身發展和社會發展需要的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在素質教育及新課程標準改革的背景下,對學生的能力培養變得越來越重視,將學生培養成生活能自理、學習能自主、行為能自律、人格能自強以及發展自覺的全方位發展的人是教學的最終目標。初中階段,正是學生行為能力培養和養成的關鍵時期。因此,基于“自能”微課程開展初中信息技術教學對學生的能力培養有重要作用。而且,將微課程運用到初中的信息技術教學中,老師可以借助微課程對教學重難點及教學方法進行整合和傳授,為學生信息技術能力的培養打下堅實的基礎[1]。
在素質教育改革的背景下,對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是十分的重視的,它要求將學生培養成具備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的人才。基于“自能”微課程開展初中信息技術教學,一方面可以提升學生的信息技術能力,達成初中階段教育教學的要求;另一方面,可以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初中信息技術課程和其他科目相比,課時比較少,因此,對教學內容會有所刪減,學生的學習效果也不佳。開展“自能”微課程教學,可以進一步探究初中學生“自能”發展的時代內涵,促進學生形成科學的發展認知系統,為學生全面健康成長提供更新穎、更靈活、更實用的發展平臺,豐富優質校本教育教學資源,實現微課程群的循環上升和學生的終身“自能”發展[2]。
隨著經濟水平的不斷提升,幾乎家家戶戶都配備了計算機,使學生很早就接觸到了信息技術,而且大部分學生對信息技術都是十分感興趣的。但是受到應試教育的影響,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學到的知識都是與考試內容相關的。加上受到系統式、漸進式教學的影響,初中信息技術教學很難會吸引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得教學的效果并不理想。
在科學技術迅速發展的背景下,信息技術的知識也在不斷擴充。因此,初中階段的信息技術教學體系在快速變化。在傳統的信息技術教學中,老師的教學模式是比較的傳統的,在教學的開展中往往是老師對學習的知識進行操作,學生記住老師的操作步驟,自己進行相關的練習。這種教學模式使得學生的學習處于被動狀態,無法及時適應教學的變化。而且,很多老師身兼數職的情況有發生,使得老師的教學內容并不能得到及時更新,學習質量也比較低。
受到生活環境、興趣愛好、個人素質等多方面的影響,學生在信息技術的能力方面是有較大差異的。有的學生從小就接觸計算機,對信息技術的教學內容是比較熟悉的,很快就可以上手操作。也有一部分學生生活中對計算機的運用比較少,因此對信息技術課程極度不熟悉。在初中信息技術教學中,如果老師以能力較高的學生為標準開展教學,就會使能力較低的學生跟不上老師的教學進度[3]。反之,以能力較低的學生為標準開展相關教學,會使能力較高的學生在信息技術的學習中沒有收獲。因此,教師需要對教學模式和教學方法進行研究,挑選兩全其美的教學策略。
信息技術教學主要分為四個方面:第一,在課程開展前進行課前導入;第二,根據老師的教學進度進行教學講練;第三就是對所學的內容進行鞏固強化;第四就是對知識點進行提煉歸納。由于課時有限,老師可以通過“自能”微課程來進行輔助性的教學,通過導入的形式告訴學生課上要學習的內容,之后讓學生通過“自能”的形式對知識進行自主探索,提升教學效率。比如,學習“動畫基本知識”這一課的時候,老師在課堂的導入中就可以通過一些學生熟悉的動畫例子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其次,老師可以借助微課程的形式,向學生介紹通過這一課的學習要達到怎樣的目標。比如,在知識層面,學生需要了解引導層的作用,能夠初步掌握引導層的建立和作用,對于動畫知識有進一步的了解。其次,在能力的培養方面,需要培養學生的想象能力、動手實踐能力及解決問題、發現問題的能力。最后,在情感、價值層面的教學目標,需要通過動畫制作培養學習的興趣,利用身邊的實際案例,讓學生切實體會到動畫制作的趣味性和實用性,做到學以致用。在教學的目標清晰之后,學生可以根據書本中的步驟或者是通過自己的探索,對知識進行自主探索學習,在自主的探索中提升學習的效率和質量,使學生的信息技術可以在“自能”的微課程中得到提升。
在信息技術教學中,老師可以通過創設課堂情境來開展相關的教學,結合生活以及教學的需要,收集教學的內容,并對內容進行加工處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而且,情境化教學模式是近些年來比較流行的一種教學模式,它是指在教學中教師有目的地引入或創設具有一定情緒色彩的、以形象為主的生動具體的場景,以引起學生一定的態度體驗,從而幫助學生理解教材,并使學生的心理機能得到發展的教學方法[4]。通過這種教學的模式,學生可以在情境化的背景下對初中信息技術知識進行自主探索,達到“自能”的目標。比如,學習“網絡是把雙刃劍”這一課的時候,老師可以根據實際情況開展情境教學。例如,老師可以讓學生進行表演:信息技術給我們的生活、工作以及學習帶來了很大的便利。但是對于一些沒有正確運用信息技術的人來說,他們可能會深深沉迷于網絡世界,不可自拔。通過這種情境表演的形式,可以使學生更加直觀、具體地了解“網絡是把雙刃劍”這一課的內涵。此外,老師也可以讓學生對這一課的內容進行自主探索,通過尋找身邊的實例來了解和學習這一課程,這樣既能鍛煉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又可以完成信息技術學習的目標,使初中信息技術教學可以高效開展。
初中階段的信息技術教學時間有限,課堂的講練過程大約是保持在15-20分鐘,使得教學內容需要根據重要程度以及學生的學習狀況進行刪減,從而導致學生所接受到的知識并不完整。通過“自能”微課程開展初中階段的信息技術教學,老師可以將教學內容通過系統、全面的形式來進行表達,使課堂教學得到完善。并通過微課程的制作使學生自主、自發、自覺地投身到信息技術的學習之中。比如,學習“設計主題網站”這一課的時候,老師可以通過“自能”微課程的形式,讓學生對網站的作用、設計的幾個階段,FrontPage軟件的窗口以及主要的菜單功能、網站的建立方法等內容進行了解,使得學生對網站的制作有一個系統、詳細的了解,為信息技術課程的高效開展奠定扎實的基礎,也使學生對初中階段信息技術的學習更加系統、完善。
綜上所述,信息技術是一門綜合性質的課程,對學生的能力培養具有極其重要的作用。基于“自能”微課程的初中信息技術創新教育中,教師應該重視培養學生的學習自覺及自學等能力。從學生可以習得更多信息技術知識的角度出發,通過“自能”微課程的教學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促使學生的信息技術能力得到高質量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