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海玲
(江蘇省徐州市銅山區棠張鎮實驗小學 江蘇徐州 221113)
小學科學是一門培養學生科學素質的核心學科,也肩負著為學生進行科學啟蒙教育的重要任務。科學課堂是學生學習科學知識的主要陣地,培養學生的科學能力和創新能力是小學科學課程的主要目的。在小學科學課程的正確設立和進行中,可以引導學生自行發現、研究一些相關的科學內容,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創新意識,從而幫助學生提高自身的創新能力,更好地適應之后較為復雜的科學課程學習[1]。
科學課程需要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而培養創新意識是培養創新能力的前提,學生需要產生對于一件事物的好奇心,才會將自己的注意力投入其中,而也是進行創新思維培養的重要要求。為此,教師需要為學生創設良好的課堂情境,鼓勵學生在課堂之上大膽地進行提問,好奇是他們創新意識的萌芽,也是推進學生進行學習的最佳動力。學生一旦對所要學習的內容產生較大的好奇心,便會主動地學習和鉆研。因此,教師應該精心地為學生創設相關情境,保證學生可以在這一學習過程中受益更多。
例如,在教科版六年級上冊的“微小世界”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帶領學生先想幾個問題:“放大鏡在我們生活的什么地方會經常出現?”“對我們而言,放大鏡有什么作用?”以此來作為課堂的引入。教師還可以播放一些關于放大鏡的視頻,激發學生的好奇心。比如,教師可以播放放大鏡在陽光下點燃紙的視頻,讓學生對該原理產生好奇,并提出自己的疑問,如:為什么在陽光底下放大鏡可以點燃紙呢?在學生提出自己的疑問后,教師進行課堂引入,帶領學生一一解決他們提出的相關疑問,達到較佳的課堂教學和學習效果。
小學科學課程是一門有趣的課程,也比較注重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鼓勵學生在進行合作、探究、自主學習的基礎上,迎合多元化的現代教育活動的發展,成長成為一個具備應用能力和創新意識的人才。為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創設相應的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從而引導他們更進一步地投入到課堂學習過程中,以細致、耐心地分析、觀察生活中的各類科學現象,提高學生的創新和科學意識。比如,在相關知識點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通過游戲來活躍課堂氣氛,讓學生利用游戲記憶一些相關的知識點,并通過課件為課堂增加更為生動、直觀的教學內容,保證學生可以積極地參與到課堂之中,有效鍛煉他們的創新意識。長期的教學實踐證明,只有提高學生對科學課程的學習興趣,才能帶領學生進行更深一步的觀察、研究和分析,從而更好地解決各種類型的科學問題。
放任式學習和幫助式學習可以同步進行,教師可以引導學生自行進行實驗的設計或者操作。《小學科學課程標準》中提出“只有在學生自主學習的情況下,才可以讓學習過程產生有效的發生。”對于學生而言,自己探索的時候發現的知識,會記憶得更加深刻,通過實驗得出的相關結論,也會讓學生覺得更有意義,并且更樂意學習到一些更有意義和價值的東西。通過自主進行實驗,可以更好地通過實驗來發現一些結果,讓學生體會到自己發現的樂趣,從而更好地提高學生的科學素養。
例如,在教科版的六年級上冊的“地球的運動”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將一個大的地球儀帶入課堂,讓學生按順序到講臺上自行觀察地球儀中所包含的各個板塊,讓學生研究地球的運轉方向等。讓學生自行觀察后進行相關記錄,教師提出問題后讓學生自行研究和探討,從而得出結論。教師放手讓學生自主討論,讓學生自主探究,大膽實踐,讓學生親身經歷可以幫助學生探究科學。教師需要在教學過程中,大膽實踐,教師及時給予學生相應的幫助,圍繞課堂中的中心問題,利用不同的方式進行實踐、驗證和觀察,盡可能地發現、探究更多自然事物中的現象和屬性。通過不斷的實踐和探究,讓學生產生更加真實、直觀的經驗和體驗,為之后的學習打下更加堅實的基礎。
探究式教學模式對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教學過程中,教師需要時刻把控學生的學習進度,并且在學習過程中需要注重教師的組織者和領導者的身份。充分運用課程教材,引導學生自主進行創造性的實驗,在實驗過程中也需要注重實驗的科學性,需要排除一些并不必要的干擾因素,以便學生發現更加準確的科學概念和結果,但需要注意的是,實驗必須注重直觀的現象,需要一目了然地幫助學生明確結果,以便于學生進行探究。所以,教師需要引導學生進行實驗驗證。理論聯系實際,進行課外的科技性活動。適當進行課外科技性活動,也可以成為課程的拓展,也是對課內知識的補充。課外的科技性活動有助于提高學生學習的自主性,引導學生進行團隊合作,也可以有效提高學生的創造性。
科學知識是源于生活的。所以,在小學科學學習過程中,教師需要結合生活實際進行課堂教學,從生活實際中挖掘適合教學的小學科學素材,和小學科學課程教材內容相結合,教師需要不斷的提高和加強學生的創新意識,從而保證學生可以更加投入地進入后面的學習過程[2]。
課堂導入決能夠一定程度上決定課堂質量,好的課堂導入也是提高小學科學課程質量的最佳途徑。
例如,在“晝夜交替現象”的講解過程中,教師的首要任務就是要讓學生對晝夜交替現象產生的原因進行描述,描述過后,教師可以提問學生:每天太陽都是在哪個方向升起來?又是從哪個方向落下去呢?在不同時間段的太陽有什么明顯的特征?以這些問題作為課堂的開頭,會更加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讓他們積極回憶,在平時生活中看到的太陽是在哪個位置,在上學的途中太陽又是在哪個位置,以此提高學生的觀察能力,進一步激發學生進行思考,并參與到課程之中。
科學課程是來源于生活,甚至是服務于生活的。所以,小學科學課程中很多知識都是從生活中發掘出來,并進行進一步的研究,為的也是更加方便人們的生活和出行等。所以,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教師還可以引入一些趣味性較強的生活情境,引導學生進行深層的探究。
例如,在“人類認識地球運動的歷史”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加入人的運動教學,利用這些輔助性的教學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地球的運動過程,如人在蕩秋千、跳傘或者下雨時候的狀態,引導學生思考人類的運動狀態,并以此激發出學生對地球運動狀態的思考,引導學生進行合理的探究和疑問,讓學生大膽進行提問和設想。總而言之,科學和生活的關系是緊密相連的,科學教師要注重科學課程和生活實際的聯系,以保證學生在學習較為復雜的科學課程知識時,可以以更加直觀的方式與生活實際進行連接,從而將科學更好地運用到生活中[3]。
尊重和信任是對學生最大的肯定,也可以發揮出更加震撼的力量。尤其對于小學階段的學生而言,他們更需要教師對他們的肯定,這個階段的學生渴望得到教師和家長的認可,雖然他們不會表達出來,但是他們的行為、學習等都是可以看出,學生更希望得到教師的信任和尊重,這也會使得他們在之后的學習過程中勇往直前。教師也需要在這一過程中發現學生的不足之處,以善意的方式幫助學生修正自身的問題和不足,利用科學課程發現他們的優勢和劣勢。讓學生學會放大自身的優勢,彌補自身的不足,以最佳的狀態面對課堂學習。教師也需要在科學課堂中為學生創造更多的探索機會,給足學生時間提出自己的疑問,讓他們的才能和天賦都可以得到充分鍛煉,在科學學習過程中,發現屬于獨特的學習樂趣。
總而言之,科學課程的學習不僅是希望學生得到一些技能,更多的是希望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能力,但這些意識和能力的培養絕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完成的,需要小學科學教師不斷地探索和改進自身的教學方法。鼓勵小學階段的學生,自主地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將課程中學習到的科學知識運用到實際生活之中。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需要扮演一個組織者、引導者和指引者的身份,也需要將學生的學習興趣發揮到最大,幫助他們及時參與到探究過程中。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也需要時刻關注學生的學習狀態,保證學生高效地進行課堂學習,確保學生可以在這一學習過程中得到最大的提高和進步,為他們之后長遠的學習奠定基本的素質基礎。教師也需要明確,教師不是課程的主體,需要把課堂交還給學生,讓他們意識到自己才是課堂的主人,主動學習,讓整個學習過程更加愉快,達到意想不到的學習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