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 燕
(江蘇省如皋師范附屬小學 江蘇南通 226500)
音樂教育能夠體現音樂審美體驗的核心,使學習內容生動有趣,豐富多彩,引導學生具有鮮明的時代感和民族感,積極從事音樂實踐,尊重個人不同的音樂體驗和學習方法。在小學音樂教學中,教師應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發展學生的創造性思維,使其形成良好的人文素質,為學生熱愛音樂、學習音樂、享受音樂的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礎。教師還應培養學生對音樂的興趣,培養學生音樂學習的自主性,在教育中實施音樂綜合能力的培養,注重學生能力的全面發展,確保學生是音樂學習的主體,端正學生的音樂學習態度。培養學生理解音樂的動機,激發學生對音樂的興趣,激發學生學習音樂的主動性,讓學生學會欣賞音樂之中的美感,通過聆聽感受音樂節奏的美感,讓學生逐步形成欣賞美的能力。在音樂課程中為學生輸入簡單的理論知識,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提高學生的觀察能力,提高學生在音樂學習中的記憶能力。落實小學音樂教育標準,將培養學生的綜合學科素養作為小學音樂教育的目的[1]。讓小學音樂教育為學生未來的音樂學習和音樂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礎。
音樂是聲音的藝術,在人們的生活中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2]。在小學音樂學科教學過程中,日常的藝術形式并沒有得到充分的表達,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受到傳統觀念的限制,對培養小學生音樂素養產生了很大影響。在音樂教育過程中,教師應注意回歸生活,更好地培養學生的音樂素養。在這個過程中,需要在生活中發現和利用與音樂素養教育相關的素材,讓學生充分感受音樂的魅力。培養小學生的音樂素養,主要是為了增加他們對音樂作品的理解。音樂理解主要涉及兩個方面:音樂素養和音樂修養。提高音樂理解能力需要加強學生的綜合素質,在一定程度上也需要加強學生的認知能力。在音樂課程中,教師可以積極引導他們自己理解和感知音樂作品,并進行具體的表演或創作。音樂素養不僅是對基本音樂知識和實踐能力的要求,更是對認知能力的具體要求。眾所周知,音樂的基礎是音樂素養教育。小學生正處于啟蒙階段,音樂素養的培養非常重要。培養小學生的音樂理解能力,可以促進整體和個人素質的提高。因此,小學音樂教師應認識小學音樂的重要性,創新小學音樂教學方法,提高小學生的音樂素養。
在小學音樂教育中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有助于為學生未來的音樂學習發展奠定良好的基礎。小學音樂綜合素養包括欣賞音樂的能力、音樂審美能力、思維創新能力。在教學中,教師應激發學生對音樂學習的興趣,為學生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使學生在音樂學習過程中逐漸端正對音樂學習的態度,重視音樂科目的學習。在音樂教育中灌輸理論知識有助于培養學生的認知能力、觀察能力、創造性思維能力和記憶力。培養學生音樂綜合能力可為其未來的音樂學習做好準備,全面發展學生的音樂能力,使學生牢牢掌握音樂的基本能力,提高學生的學科學習能力和學習效率,同時提高課堂教學質量和教學效率。
在教學過程中,有的教師忽視了學生身心發展的特點,喜歡教授學生難以理解的樂理知識。這種傳統的單一教學方式,不僅分散了小學生的注意力,也讓課堂氣氛過于沉悶。枯燥的課堂教學會使小學生對小學音樂失去興趣,從而導致我國小學音樂教育難以發展。我國小學音樂教師的教育水平參差不齊,具有音樂學學士學位或相關學位的少之又少。由于教師本身的知識水平,可能導致小學音樂課堂教育質量不高。因此,學校應積極引進高素質專業教師,加強師資隊伍建設,提高小學音樂課堂教學質量和效果。
在課堂教育中,教育設計是影響小學課堂教育質量的重要環節。目前,部分教師的教學設計模塊化。教師嚴格按照教材進行講解,導致學生學習方式過度機械化,限制了學生的思維,影響了對學生想象力和思維能力的培養。
學生的成長很大程度上受教育水平和教師行為的影響。因此,應提高小學音樂教師的教育水平,可通過專業技能培訓或相關專業考試更好地學習音樂學科的專業知識,提高音樂素養。同時,小學音樂教師要充分設計教學計劃,完成相應的教育任務,在教育過程中不斷提高自己的教育水平。此外,教師需要了解學生的心理特點和愛好,制定適合不同年齡特點學生的多種教學方法。這就要求小學音樂教師提高教學技能。教師必須與時俱進,運用多媒體技術,以多種形式呈現音樂。在教授學生樂理知識的過程中,教師可以應用相關的教育軟件,提高學生對音符的清晰理解和對五線譜的辨別能力。在音樂課程中,鼓勵學生使用簡單的創造軟件創建自己的簡單曲子,以增強他們的創造力。同時,教師要根據學生的課堂情況及時改進教學方法。在這個過程中,教師必須不斷總結和分析課堂情況和問題,以提高課堂教學質量。
隨著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入和普及,新的教育理念將使學生作為課堂的主體,教師只需要起到引導作用,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尤其是高年級學生對音樂課的熱情正在逐漸降低。他們更渴望的是流行音樂和在線音樂,對書中的歌曲及音樂教室的教育缺乏興趣。因此,在音樂欣賞課堂的發展中,要鼓勵學生積極參與課堂教學,全面打破傳統的填鴨式教育。鼓勵學生釋放自己的審美意識,加強與學生的互動,在課堂上先了解學生的反饋和興趣,然后在課堂上不斷優化。鼓勵學生積極參與課堂教育,具體體現在三個方面:
首先,要教學生學會傾聽音樂[3]。聽音樂是一種享受,任何與音樂有關的活動都必須充分調動學生的聽力。在小學音樂鑒賞課上,學生首先要學會聽音樂,充分注意如何享受音樂,在教學過程中引導他們深入體會音樂的情感表達和主要意義。為了提高小學音樂欣賞課的教學質量,音樂教師需要采取多種教學方式,更好地引導學生參與課堂教學,教學中運用比較法為學生準備兩首不同風格的音樂。通過引導學生比較不同的音樂節奏、情感表達和音調,這種教學方法學生掌握比較簡單,也是學生區分音樂和所學知識點的重要教學方法。提問法主要是在教學前準備簡單、有啟發性的問題,幫助學生通過回答問題來充分參與學習活動,從而欣賞音樂。例如,學習《藍色的亞德朗》時,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播放照片和視頻片段,展示舉世聞名的亞得里亞海,學生可以直觀地看到美麗的海濱城市斯普利特的美景。在安靜、柔和、柔和的音樂中感受南斯拉夫人民歡快的性格。這樣不僅能培養學生的音樂思維和聽覺思維,而且能提高學生的音樂欣賞水平。其次,要掌握學習音樂的另一個要素,“唱歌”,首先通過欣賞一首音樂來鼓勵學生唱歌。這讓學生能夠直觀地理解音樂作品中的形象,并獲得更好的聽音樂體驗。因為一首音樂的每個部分都有不同的主題,學生們可以在學習唱歌時隨著他們的情緒變化而為音樂欣賞奠定堅實的基礎。最后,要提高小學音樂核心素養的教學效果,還需要著力于培養學生的“思考”能力。思維主要是指學生在欣賞一首音樂時,根據音樂的節奏和情感,產生豐富的聯想。小學生逐漸形成獨立思考和邏輯能力,并具有更深層次的思考能力,因此他們可以在音樂欣賞課上利用這些特質來開闊視野和思維,這也是音樂鑒賞教的育最終目標。
在音樂教育中,學生在音樂學習中很容易出現兩極分化。也就是說,有的學生學習音樂非常積極,對學習充滿熱情,而有的學生學習音樂非常被動,在音樂課上沉默寡言,學習效率很低。為了提高音樂課的課堂效果,教師對學生現象進行分析發現,學生兩極分化的主要原因是學生對音樂的興趣差異較大。
著名教育家夸美紐斯曾說過:“注意力是創造快樂、明亮的教育環境的重要途徑之一”。興趣是驅動學習的內在力量,學生的學習興趣是學習的強大動力。因此,在小學音樂教育中對學習音樂感興趣的學生,能夠持續地投入音樂學習,依靠強大而穩定的內驅力,表現出非常好的學習狀態。相反,對音樂學習缺乏興趣,學生則很難感受音樂學習的樂趣,學習狀態變得更糟。因為學生在教學活動中扮演著最重要的角色,是整個教學活動的主人,所以有必要在小學音樂課堂上培養學生的核心音樂素養。為此,教師要注意激發學生學習音樂的興趣。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促進學生的音樂學習,使學生更好地參與音樂教育,以解決音樂課堂上學生兩極分化的問題。
良好的學習環境是核心素養下小學音樂教育發展的關鍵。只有在相對和諧的氛圍中,學生才能發揮潛能,潛心于音樂,才能培養學生的核心能力。因此,在音樂課堂中,教師需要意識到角色的轉變,在課堂上尊重學生的主體性,尊重他們的意見和見解。讓學生真正成為課堂的主體。教師還應注意營造充滿活力的學習氛圍,以拓寬學生的知識面,緩解課堂緊張情緒。教師可以組織學生進行音樂活動,讓學生在活動中感受音樂的魅力,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例如,學習了《我們的田野》章節內容后,教師可以在課堂上組織一場歌唱比賽,并指導所有學生在課后準備課本中的歌曲曲目,并在課堂中表演。教師作為評委,審查每個學生的表現,最后選擇學生代表評價學生表現。活動教學法能讓所有學生都積極參與活動,有助于學生更深入地體驗音樂課堂的魅力[4],進而提高學生的音樂水平和核心素養。
開設小學音樂教室的首要目的是幫助學生開闊眼界,培養藝術興趣,提高學生對音樂的認識[4]。在小學音樂課程教學和實踐中,教師要充分關注學生的真實情況和特點,注重學生綜合素養的提升,不斷優化教學策略,有效拓展教學路徑,全面提高學生能力和音樂綜合素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