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麗琴
(浙江省寧波市寧海縣橋頭胡中心幼兒園 浙江寧波 315611)
在一次個別化學習活動中,有幾名幼兒的談話引起了我的注意,他們在討論幼兒園周邊房子上的記號,有個小朋友說媽媽告訴他那是字母和數字,還有小朋友說那是門牌號碼,也有一個知識面比較豐富的孩子說那是房子要拆遷的記號。我突然想起每天上下班經過這條街道,好像是看到每家每戶的墻上都用紅色的漆做了區域記號。偶爾聽幾個同事和家長談起說這塊區域要重新規劃,到時候這里都要拆遷。我想孩子們可能也關注到了這一訊息,于是我也湊近了他們,由于我的加入,有更多的孩子圍攏過來,我好奇地反問孩子們,“那些記號到底是干什么用的呢?你們不清楚的話,晚上回家問問家里的大人,明天我們再一起說說自己找到的答案,好嗎?”
第二天一早孩子們來到幼兒園就七嘴八舌地告訴我答案,正如第三個孩子說的那樣,這里是要拆遷了。這個無形中生成的活動給孩子們帶來了新鮮感和好奇感。孩子們問我“為什么這里要拆遷呢?”“這里房子拆了那我們的幼兒園也會拆掉嗎?”“拆掉房子以后這里的人住哪里去呢?”一個個問號在他們的小腦袋里面出現,我根據自己收集到的資料一一為他們作了解答,其中有一個孩子說我看到老街那邊的房子也有這個記號,我媽媽說老街也要拆掉了。孩子們紛紛回憶起曾經去老街游玩的經歷。孩子們表示老街拆了好可惜,那些雖然是老房子,但是爸爸媽媽告訴他們這些房子都是他們小時候的記憶。
作為幼兒活動的支持者,我以平等的身份主動參與活動,了解幼兒的需求,傾聽幼兒的需求,捕捉最佳的教育時機,把“研究引向一個明確的方向”,提出幼兒感興趣的、有益于發現某種關系的問題。我覺得活動有必要再深入下去,于是趁著這股火熱勁,帶著孩子們一起進入附近的老街,看著老街的房子和老街特有的建筑物,孩子們顯得很好奇,很興奮,老街的房子都是由磚和木結合造起來的,基本上只有兩層,而且多數房子使用木板的比較多,只是可惜有些房子沒人住已經倒塌了。老街的房子不像現在的房子都是一排排整齊地排列著,而是兩邊的房子朝著中間這一條街依街而建,這條街就是這些房子的中心,也是必經之路。帶著孩子們邊走邊看,看到有特色的就駐足欣賞,祠堂的馬頭墻和老房子的雕刻欄桿,把孩子們的目光都吸引住了,紛紛發出驚嘆聲:好漂亮啊!你看那些窗,那些浮雕,多么有特色,正是這些細節彰顯老街的魅力。
老街參觀回來后,孩子們還沉浸在這個話題中。于是我在和孩子們的談話中激發他們的思維,有孩子說想要把這么好的老街留下來,可是怎么留呢?“畫下來吧!”一個孩子提議,大家紛紛贊成。孩子們拿出紙和筆一個個有模有樣地畫起來,他們想把心中最美的老街留下來。我很欣慰地看著這些年幼的孩子們純潔而美好的心靈,由于新城市建設,老房子和一些有特色的建筑物都慢慢地消失在了我們的視眼中,孩子們愿意用自己的能力留住心中的老街,這是我們應該鼓勵并支持的。
家長有很多一部分都是在老街長大和生活的,對老街有深厚的情感。聽說孩子們去參觀了老街還畫了老街,很多家長表示也想參與進來,家長們根據自己對老街的認識和記憶,在家和孩子一起畫了一幅幅生動形象的老街街景,給我們的活動增添了很多的驚喜和收獲。也讓孩子們了解到,老街對自己的長輩們是有很多難忘的回憶的,即使老街將要不復存在,也會深深地留在家長們的心中。
幼兒園一直在開展鄉韻課程,以老游戲為主,設置了很多有鄉韻特色的游戲區,我們班第一次進入的便是“建筑工地”。這里有很多的磚頭和木板、木塊,因為有游戲經驗,孩子們一到場地上就開始了拼搭,一座座高樓大廈和矮小、無規則的游樂園在孩子們的手中呈現。這樣沒有明確主題的建構是完全沒有意義的。于是在第二次組織這個游戲活動前先和孩子們進行了一次談話活動:我們去建構游戲時搭什么?孩子們給出了很多答案——西子國際、游樂園、動物園、寧海大廈、公園等。只有朵朵小朋友說:“老師,我想我們可以搭老街,把老街搭起來,留在幼兒園里。”我很驚訝也很高興,我竟然沒有想到這一點,以為畫完老街之后關于這個生成活動就告一段落了。沒想到孩子又給我了驚喜,是啊!我們可以用磚塊和木板來搭老街啊,這正符合老街的特色,同時可以延續我們之前的活動。
說干就干,孩子們根據自己看到過的老街和畫過的經驗,自主分組合作開始了搭老街的房子。還是和之前一樣,孩子們沒有立體的概念,也不知道如何造房子,他們眼中的房子還是平面的。幾乎所有的孩子都是這樣的想法,為了維持孩子們的興趣,我沒有強加干擾,也沒有及時糾正,只是充當一個旁觀者,把這些場景用手機一一記錄下來。
1.第一次活動點評
教師在活動中作為指導者和觀察者,在可能的情況下,把傾聽和觀察到的情況記錄下來,分析、尋找幼兒的興趣熱點、知識區域、經驗范疇、思維特點,并嘗試鼓勵和引導幼兒。
活動結束后回到教室里,孩子們還意猶未盡,我把活動中記錄下來的照片和視頻短片放在電視上放出來給孩子們看。看的過程中提問:“你們覺得自己還有哪里做得不夠好需要改進的?”經過激烈的討論后孩子們得出了一些結果:(1)房子應該是有門可以走進去的;(2)房子里面可以住人,我們自己搭的房子進不去;(3)老街上的房子下面是磚頭,上面是木板,我們直接用木板搭不牢,要倒塌的……根據這些討論出來的結論,我幫助他們梳理總結好,并且在下次活動開展之前把這次的不足及改正之處提出來,孩子們討論該怎么解決這些問題。
2.初步調整
首先他們考慮到了分組,根據老師的提議按座位來分成四大組。接下來孩子們在電腦上了解房子的結構以及建造房子時的一些材料等事項。最后到場地就開始分工合作搭房子,因為事先做了功課,所以對房子的立體構造有了一些了解,知道房子是立體的,需要四面墻來支撐。孩子們搬的搬、抱的抱,把材料區的材料都搬到了施工場地。有幾個孩子總是喜歡待在場地上搭房子,而有些孩子則喜歡不停地搬運磚塊,無形之中也有了一定的分工意識。第二次的建構活動明顯有了很大的進步,再也不是平面的房子了,而且孩子們根據自己的分組分別造了四幢老街上的房子,雖然不是很成熟,但是最起碼這次的房子已經是立體的了,還有了門和屋頂,當然還有很多一部分是老師和阿姨的參與才搭成功的。
有了房子,有了基礎的材料,第三次活動結束后孩子們自然地想到了我們要搭的老街,房子搭好了,街道也要搭起來,那樣才像老街。接下來的這一次活動中孩子們的興趣點都轉移到了搭建街道上,有的用木塊像橋一樣搭建起來,有的直接把我們的木板鋪在地上,連起來就是一條小路,就像老街上的路一樣,還有的孩子還把木板圍成了各種形狀的路,他們說在老街上看到的房子旁邊就有很多彎來彎去的路。一個個腦中的抽象思維慢慢轉換成了具體形象思維,把看到的、想到的,用實際的物品演示出來。
今天我給建構區添置了四輛木板推車,本來就興趣很高的孩子們,看到小推車之后更是興奮得不得了。我給每組派發了一輛木板推車,但是沒有給他們任何的要求。一開始拿到推車之后,所有的孩子都爭著搶著要用推車,于是我問他們:“這么多人都用推車,可是推車只有一輛怎么辦?”接下來好多小朋友嘰里呱啦地說著自己的想法,大部分的聲音都是用石頭、剪刀、布來決定誰用推車。好吧!問題解決了。但是玩到后面我發現還是有問題出現了,一個孩子搬磚來不及、回來的路上拉不動。這個時候我沒有任何的阻止和提議給予孩子們,但是卻發現已經有個別幾個眼尖的孩子發現了,他們扔下手中的“活”,上去幫忙。
我一直在一旁觀察著幾輛小推車的使用情況。第四組馬上就出現了一副合作的情景。小推車在葛昊澤和丁晨譯的協助下運了滿滿一車磚到達了施工場地,接下來他們在沒有任何商量的情況下,丁晨譯主動跳上車把磚頭搬起來遞給葛昊澤,由葛昊澤把磚頭放置在場地旁邊,而剛好在場地旁等磚頭的屠詩媛就主動從車上搬磚放到旁邊的空地上。分工合作的工作場景馬上被我記錄到了相機里面。一轉頭就發現第一組也有了不一樣的情況。本來是徐逸杭一個人推車的,這個時候磚頭已經在運回的路上了,后面一個男孩子低著頭使勁地推車,我仔細一看,竟然是“調皮鬼”屠涵,真是令我驚訝啊,本來屠涵是坐不住,讓我們老師阿姨頭疼不已的,到了建構場地上,他好像就換了一個人似的,變得那樣的主動、努力、合群。
生成教育中幼兒的活動是自主的。由于幼兒的性別、興趣愛好不同導致幼兒的活動側重點不同,這就需要我們教師在尊重幼兒意愿的基礎上進一步協調,把有價值的內容納入活動之中,為幼兒創設寬松和諧的活動環境,采取小組或集體活動的方式,引導幼兒把活動深入下去,作為幼兒活動的組織者和促進者,我想該是時候讓孩子們“更上一層樓”了[2]。
之前的搭建活動都是孩子在活動中隨機合作而衍生出來的,這些應該都是沒有目的的一個建構活動,對于中班孩子來說,我們的老街已經搭建得很成熟、很不錯了,已經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情了。他們的點滴進步和動手能力的加強也是我們在一次次活動中親眼見證的。但是孩子們還需要努力變得更好。于是新的計劃出來了,在活動開展一個多月后我給孩子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讓他們在活動之前每個小組成員推選一位隊長,然后大家一起先把老街房子設計圖畫出來,然后根據組員情況進行分工,當然也是以圖畫的形式呈現,到了建筑工地就把圖紙放在旁邊,依照圖紙建造老街的房子,如果碰到設計圖有問題時可以帶上備用紙現場更改設計圖。這樣一來對孩子們的活動有了更多的限制和要求,同時也加深了難度,帶著圖紙進入施工場地施工,孩子們一個個地更加認真了。
在開展“老街建筑隊”的搭建活動以來,我發現了很多另類孩子的閃光點,這些原本在班級里一個個都是令老師頭疼、調皮的孩子,在建構活動中不光變得勤快、合群,甚至還有意想不到的表現。動手能力似乎也變強了,再也不用我們一直盯著他們做什么,而是我們看著他們忙碌的樣子。
建構游戲雖然只有木板和磚頭,但是帶給孩子們的歡樂和創造是無限的。在這個活動中我發現了很多意外,也幫助孩子們在建構游戲中形成了合作、分工、細心、協商等品質,增強了他們的動手能力和對空間的感知能力,搭建的物品再也不是平面的,而是一個個都變得立體了。我們真正地把老街搬到了幼兒園里面,實現了我們最初的夢想。
生成活動是一門全新的課程,生成活動的開放性、探索性和實踐性等特點,對習慣于照本宣科的幼兒教師來說,是一次嚴峻的考驗,教師必須加強學習,要重視自身科研素質的提高。教師只有在理論學習、同行互動的支持下,不斷提高研究生活實踐和教育實踐的自覺意識,才可能有效促進自身的人格成長和專業成長。在活動過程中,教師通過共同探索具有可持續發展價值的問題,感受發現過程中的艱辛和喜悅,不斷激發研究的熱情,不斷提升研究的能力,不斷改進我們的學習、生活態度和方式,學習合作、學習互助,不斷在獲得更多研究智慧的同時獲得更多生存智慧[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