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世輝
(廣西壯族自治區崇左市天等縣馱堪鄉文秀小學 廣西崇左 532800)
小學時期是學生正式進入系統性學習的階段,是學生學習的基礎階段,也是最容易形成思維定勢的階段。數學是一門注重思維邏輯的學科,教師在課堂教學的過程中,很容易促使學生產生思維定勢,思維定勢有利有弊,運用得當有利于學生把握數學整體的知識體系,可以在既定條件不變時,引導學生形成條件反射,調動腦海內的儲備知識,及時有效地解決相應問題。但若運用不得當,過多依托于系統化學習,也很容易使學生的思維方式和學習習慣受到限制,產生傾向性,若是長期使用慣性思維,創新意識受阻,學習問題無法得到正確解答,因此,教師要引導學生合理妥善的運用思維定勢。
思維定勢是指學生學習過程中的思維活動所具有的慣性理解,由于數學具有獨特的學科特征,教師應培養學生形成符合數學思維,符合數學方法論要求的思維模式,以此達到發展學生數學思維能力的目的,但運用不當,也會生成弊端,尤其對于農村的孩子們而言,他們的生活圈子大多較為狹窄,農村學校的教學條件跟城市相比而言有很大差距,受到教育條件的限制,農村學生更容易產生思維定勢的局限性,有時學生學習數學公式和背數學概念,只是為了應付考試,不能夠拓展思維。因此,在發展建立符合數學思維的思維定勢上,既要維持積極影響,也要克服消極影響[1]。
受到日常生活概念的影響,當學生用習慣性思路解決問題的方法與具體要解決問題的方法一致時,思維定勢可以有效促進問題的解決,但是當這種習慣性思路解決問題的方法與具體要解決問題的方法不一致時,或僅僅只是相似時,定勢思維會阻礙問題的解決,使思維進入死胡同,讓學生陷入思維循環的局面,不僅不利于學生在小學數學上的學習,而且會使學生產生自我懷疑。因此,學生的思維定勢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鑒于思維定勢對學生的影響,教師要引導學生最大限度地發揮思維定勢的積極作用,努力克服消極影響,培養學生發散性思維,打破常規思維,讓學生充分發揮想象力,創新思維方式,探索各種問題的解決方案,培養學生多角度、多方向思考。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能力和創新能力,不光要注重形式上的多樣,還要注重種類上的多樣,教師要改變傳統的教育觀念,在學習中反對過分強調死記硬背,反對不加思考地運用這些東西,反對用記憶代替思維,生搬硬套代替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教會學生擺脫原思維定勢的束縛。
培養學生學習素養,教會學生全面看待問題,真正做到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從事物的本質特征入手,掌握知識的關鍵。在做題時,很多題型具有鮮明的特征,使學生記憶深刻,學生在看到與記憶中相似特征的問題時,會下意識地用以前的思維模式解決問題,片面地看待同類題型,不顧習題的已知條件是否已經發生變化,依然沿用常用的解題思路,最終產生錯誤判斷。克服思維定勢帶來的消極影響,可以使學生全面看待問題,發現事情的本質。
學生普遍存在惰性心理,尤其是面對不愿意學的學科時,會下意識地尋求最簡便的方法,拒絕創新思維,發散思維,只單一地從一個方面看待問題,抱著“為完成作業而學習”的目的,不愿意主動探索,主動延伸。教師要克服農村小學數學教學中學生思維定勢,有效打開學生的思維,改變學生懶惰的心理,培養學生對解決問題的思維能力[2]。
學生鞏固知識克服思維定勢的重要方式之一,就是不斷的練習。在練習大量習題的過程中,學生可以了解到不同類型的題目,進而多思考克服自身的思維惰性,學生在初次練習時可能會產生一定的思維定勢,不愿多思考,憑借著以前的公式或者類似的解題形式解答現有習題,但只要教師在學生初步練習發生問題時就將錯誤糾正回來,可以有效幫助學生克服思維定勢的消極影響。學生進行不斷的練習,教師也需要及時指導,及時糾正,引導學生掌握正確的思維方式,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幫助學生養成正確的學習習慣,通過反復練習,克服思維惰性。
例如,在教學混合運算時,學生很容易忽視運算法則,按照順序進行計算,忽略乘除先計算的規律,做出來的答案不僅不對,還會形成錯誤的運算記憶,在以后的學習中可能會造成很大的失誤,所以教師在進行這一門課的教學時,可以分別將加減乘除單獨列出來,讓學生學會先算乘除,再算加減的方法,然后反復練習類似的計算題,若是遇到有問題的同學,教師應及時幫助學生指出問題,讓學生能夠更加熟練地掌握計算方法。學生在明白乘除運算的規律后,教師可以改變試題中的一部分,比如將原先做過的試題加上括號或調換一下順序,讓學生注意到解題思維的本質,通過變換試題已知條件,讓學生學會全面看待問題,杜絕“想當然”的做題方法。
學生思維定勢的形成受到心理和環境的影響,教師幫助學生轉變自身的思維模式,就要先針對學生常規存在的心理特點,在教學中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充分利用變式改變學生單一的思維方式,克服思維定勢的束縛,結合現實中的案例以及生活中常見的事物,讓學生明白試題中所存在的問題與現實生活中是存在差異的。教師可以采用小組合作的方式將學生從題海里解救出來,通過實踐性活動,讓學生弄清每節課所要達到的目的和應掌握的知識技能,提高學習的有效性,讓學生共同完成學習,培養協作能力,在課堂活動中,以學生為主體,利用實踐活動,讓學生更好地參與到課堂當中,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參與感。讓學生在課堂上有更多的參與機會,有更多的互動交流,促進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和創新能力的提高[3]。
例如在教學圖形的面積這一課時,教師可以讓學生3到5人自愿組成一個小組,讓學生將現實中看到的物體帶到課堂上,比如可以帶長方形的書,圓柱形的水杯,扇形的扇子等,然后讓學生根據多邊形面積的公式計算出這些現實中隨處可見的物品的面積,接著在紙上畫出所帶物品的圖形圖案,再利用公式計算出來,讓學生感受到平面與立體的差別,通過書本和現實的對比,讓學生了解到常規的思想解決方式與實際問題的解答存在著很大差異,若只使用固定化的思維,無法解決實際中遇到的問題,從而促使學生在學習中可以擴大完善認知結構,在小組成員的討論下,獲得正確的解答方式。在遇到一些特殊的圖形問題,例如教師在教學三角形這一特殊的圖形時,也可以畫出不同樣式的三角形,例如等邊等腰直角等特殊形狀的三角形,教師通過互聯網的演示,改變三角形的角的度數和頂與底的位置,讓學生通過看到這些變化的圖像樣式改變三角形只有固定的運算方式的錯誤思維,教師展現出變式的圖形引導學生自己判斷運用哪個公式進行計算。教師展示的圖形可以是同樣的周長,讓學生進行小組合作的方式,每個人計算不同圖形,然后對比一下面積和運用的公式的不同,了解周長與面積的關系,從而拓展學生的思維[4]。
消極的思維定勢會抑制學生發展創造性思維,限制學生的解題思路,讓學生的思維局限在框架中,這樣不但不利于學生學習,更不利于學生發散性思維的培養,因此,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要幫助學生突破傳統的束縛,鼓勵學生追本溯源,不光要知道為何要使用這套公式,更要明白是如何想到的,如何使用這套公式,同樣一道題也有著多樣的解決方法,鼓勵學生從不同的角度思考問題,教師積極引導學生從不同角度看待問題,研究問題,解決問題,通過聯系生活實際創設情景,啟發學生的思維,在與生活環境緊密的聯系中,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在思考中啟發學生的思維。
例如,教學用方程解決問題時,教師可以讓學生根據算式創設出不同的與實際生活相關的情景。讓學生把教室當做打折商場,教師說出一個算式“2×5-3”讓學生發散思維,根據這個算式編出實際問題,采用個人積分的方式,提出問題的加兩分,前三名回答問題的加一分。教師可以先舉出一個例子,例如商場里的一根筆是五元錢,如果買兩只及以上就減三元,問有15元可以買多少支筆,類似這樣的實際問題,教師改變算式,學生變換已知量和未知量的方法,將一道題變換為多道題,培養學生的多項思維,將教室變為商場,也可以讓學生沉浸在課堂中。采用積分的方式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師采用多鼓勵的方式,讓學生可以獨立思考,多角度看待問題。教師將解決實際的應用問題作為重點訓練,啟發學生的思維,也可以讓學生在現實生活中靈活運用數學問題。
綜上所述,在農村小學數學教學過程中,教師應時刻注意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最大限度發揮思維定勢的積極作用,努力克服消除其消極影響。思維定勢的作用是雙重的,農村的孩子在數學學習的過程中碰到的各類問題,往往顯現出各自特殊性和多樣性,若是僅僅依靠自己的慣性思維方式思考問題,很容易出現錯誤,若能正確運用思維定勢,則可以引導學生形成非條件反射,及時高效地解決相應的問題,有效避免遇到突發事情,大腦宕機,無從下手的窘境。但若是慣性思維過于僵化,也會將學生放到僵死的道路上,無法得到正確的解答,形成的定勢思維會阻礙數學應用范圍的拓展。因此,在小學教學階段,教師也應適時變換問題情景,幫助學生實現思維方式的創新,以學生為主體,做到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正確使用思維,使每一個學生的思維得到很好的提升,真正做到學好數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