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美林
(江西省景德鎮市昌江區實驗學校 江西景德鎮 333000)
小學畢業考試屬于水平測試,是對學生語文知識和素養養成情況的總檢測。老師要帶領學生將六年所學過的知識進行系統復習,時間有限,復習任務重。多年來,筆者嘗試用以下復習策略指導學生復習,取得了一些實效。
《語文新課程標準》中明確指出“確定語文課程目標,與理解語文課程關于語文素養的總要求直接相關”,語文的總復習不是單純線性字詞句段篇的技能考察或聽說讀寫的能力測試,而是要構建立體的綜合性的框架,以語文能力為核心,在整合復習中提高效率。
隨著新課標的實施,小升初的試卷出題方向較之前也有了很大的變化,既要考查基礎知識的積累和運用,又要考查學生綜合素質的發展。因此,總復習階段,教師要把握知識重點,統一制定學習、考核計劃,合理的計劃能讓緊張的學習變得井然有序,充實而有效率,好的計劃更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依據新課程標準,以教材為本,按照課本編排的順序逐組課文進行復習,抓住課文重要知識點及課后習題,結合同步練習冊、單元測試卷中的相應知識點加深學生的理解與記憶。字詞、背誦、默寫,人人必須過關,夯實基礎,培養學生基本的閱讀理解能力、語言表達能力、靈活運用能力。這一階段教師重點做好生字、高頻錯別字和背誦與默寫的篩查。
教育家霍姆林斯基認為“語言詞匯表”是“基本語文教學大綱”,張志公先生曾說:“認識的字詞少,而且掌握得不充分,是造成中學生文理不通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重視學生對字詞的學習識記和運用,是語文教學最基本價值的體現,字詞知識的學習要以識記和運用為主[1]。生字、背誦、默寫要求學生逐個篩查過關,首先要掌握文中現有的生字詞,其次是加以拓展,學過的生字組成新詞也要能寫。對于聽寫、練習中出現的錯別字,老師要分析、總結,指導識記方法。學生改錯時,引導他們用自己最行之有效的方法,如用錯題本不斷強化,或讓家長、同桌聽寫檢測等,要求背誦的部分可以在學習小組內或家中完成檢查,必須保證人人過關。背誦之后的默寫不可忽視,一定要落實在筆頭上。關于課后題,重點題目要保證人人過關:基礎字詞做到準確無誤,熟知資料袋中的內容,要確保小練筆全部練到且受指導和講評過。各單元的語文園地或回顧拓展的內容,要做到:會理解、會背誦、會默寫;注重題目的拓展、遷移運用。
依托教材復習,借力于課外輔導書,將知識點進行分類,做好專題板塊復習,構建知識體系,使之條理化、系統化,以拼音漢字、詞語、句子、標點符號、修改病句、口語交際綜合性學習、閱讀理解、習作指導為專題,以八個練習為重點,進行專項訓練復習。
每個人對知識的掌握程度存在個體差異,這就要求我們要精選試題,試題難度要有層次,有梯度,讓學生感受到學有所得,一天比一天有進步。教師在講解過程中,要注意培養學生良好的訂正習慣,要求學生做到訂正要用不同的顏色的筆完成,訂正完成后,讓學生每人準備一本“錯題本”,記錄自己出錯的題目,定時歸類總結并要求學生經常翻閱錯題本,避免機械性、重復性的復習,真正提高復習效率。
老師要分析近幾年的考題,抓準考點,收集篩選小升初考試信息,根據學生學情進行一系列診斷性、適應性的測試,整體把控學生的全面復習。
近幾年,隨著考試閱卷方式的改變,很多地區小升初也采用了機改模式,檢測前老師一定要加強對學生考試答卷的指導,特別是書寫指導,讓學生明白字跡潦草,書寫不規范的同學是很難在語文考試中得高分的,要著重培養學生養成良好的書寫習慣、審題習慣、規范答題的習慣。訓練學生把小考當大考,把大考當練習的良好心理適應能力。
葉圣陶先生在《我怎樣當老師》中曾經提到“要使兒童經常有求知識的動機,須根據他們的本能欲望和興趣,想方設法來引導他們的本能,順應他們的欲望,擴充他們的興趣[2]。”因此,課堂上,教師要改變過去那種“一言堂”的教學現象,把更多的時間和空間還給學生,教師的任務在于“整體布局”,掌握復習方向、進度、重難點,適時進行的引導、督促、點撥等。現代教育新課程改革就是鼓勵把學習的主動權還給學生,讓學生做學習的主人。復習課就應該讓學生學,學生練,學生查,學生評。比如:可以把全班學生根據對知識的掌握程度分成幾個學習小組,每組選出兩名學習組長組織并督促組員學習,這樣,學生有了充分自主的學習空間,有了自由發展的天地,變得愿學、樂學、會學,并從中真正體會到復習的樂趣,體會到探究知識、探究真理的樂趣。
畢業班在復習期間時間緊、任務重,面臨即將到來的升學考試,學生容易產生疲倦感,尤其是后進生往往會更容易產生厭學的情緒。此時,我們要給予他們更多的關愛與鼓勵,以激發他們學習的熱情。除此之外,還要與家長緊密配合好,盡最大努力為學生營造一個和諧的學習、生活環境,以提高總復習的質量。
對待后進生,首先,教師應多與他們交流,在他們犯些小錯誤時寬容他們,盡量與他們拉近距離,鼓勵他們盡力完成一些簡單的字詞句過關練習,只要有點滴進步,就適時表揚,增強他們的自信心。其次,輔導時間上多傾斜。作為后進生,僅在上課時間學習遠遠是不夠的,教師可以適時給他們“開小灶”。可以在班上形成一對一或多對一的幫扶制度,請成績優秀的學生做小老師。然后,反復指導。后進生對知識的掌握往往是教師講時,他們覺得懂了,自己做時卻不會,或是今天會做,明天又忘了。針對這些情況,必須抓題型練習,一些經常考的題型讓他們反復練習,達到熟能生巧的程度。最后,做好學生考前心理疏導,緩解緊張情緒,引導學生正確認識自我,找到自信,以飽滿的精神狀態進入考場,考出最佳成績。
合作學習是指學生為了完成共同的任務,有明確責任分工的互助性學習。每次布置的讀、背、默的任務,讓學生和同桌或鄰座互相背誦、互相監督完成。在監督檢測別人的同時,學生自己也經過了仔細聆聽,認真批改等一系列過程,既能培養學生的小組合作意識,又在無形中鞏固了學生的知識,可謂是一舉兩得。總復習階段正處于上半年,天氣越來越炎熱,下午學生整體精神狀態不如上午,教師在布置學習任務時要充分考慮到這點,可以上午做題講題,布置思維性較強的學習任務,下午多用合作學習法,組織討論、背誦等互動學習,最大化地做到有效復習。
情境教學法是指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有目的地引入或創設具有一定情緒色彩的,以形象為主體的生動具體的場景,從而幫助學生理解教材,使學生的心理機能得到發展的一種教學方法。復習課上學生學習狀態不佳時,教師可以暫緩學習任務,提醒學生注意勞逸結合,教師可以創設開放輕松的情境,將復習的知識點融入到情境中,重新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輕松愉快的學習。例如,請學生上臺充當教師的角色講解,課上偶爾玩一玩和復習內容相關的小游戲,運用班級一體機播放相關的小故事等。
除了教學策略和形式要改變,教師也要善用獎勵措施。從“德西效應”中教師應該受到啟發——當學生未形成自發內在學習動機時,教師要嘗試從外部刺激學生,推動學生自主學習。六年級的孩子雖然是高年級學生,但對獎勵和榮譽還是情有獨鐘的,他們內心更希望得到老師的肯定,同學們的贊許。為了引導學生完成每天的學習任務,可以以周為單位設置完成任務的獎勵,學生完成了每天相應的學習任務就能得到抽獎的機會,每周一次抽獎,學生拿到了獎品,教師也達到了激勵學生的目的。
競賽法是通過競賽,取得較好教學效果的方法。復習課上創設競賽情境,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學生也愿意積極參加。如復習句子訓練專題時,教師講解完知識點后,為了檢驗學生的吸收情況,將學生分成男女兩組進行提問,學生采取輪流答、搶答等形式,教師在黑板上記錄每組得分。在復習詞語專題時,可以采用聽寫比賽的形式進行,把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分組,每輪比賽時,每組選一名代表上黑板寫,其余學生在自己座位上寫,完成后,對每次參賽小組代表的成績打分評比,這種聽寫模式和平時差不多,但多了打分評比的模式,學生感到更好奇,有趣,參與度變高,教學效果非常理想。通過小組賽、男女賽等多種競賽法,學生在競賽中鞏固知識,增強了集體意識,學生學會了包容,并且越賽越團結,越賽越積極,復習課不知不覺變得更有趣了。
綜上所述,小學語文的總復習課,教師的狀態不應該是輕松,而應該是擔負的任務更重,學生則是學習節奏更快,時間更緊張,因此,總復習階段往往最能考驗教師對教學知識、課堂等方面的把控能力。教無定法,學無止境,在教學改革的道路上,教師要重視復習課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重要性,要保持一顆與時俱進,用心探索的心,不斷創新,勇于超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