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勤芳
(江蘇省蘇州市相城區太平實驗小學 江蘇蘇州 215100)
語文是小學生初級學習階段的一門重要科目。語文新課標中明確指出:要遵循語文學科特點和學生的學習特點,通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來開展語文實踐活動,使學生掌握語言這一重要工具,并獲得基本的語文素養,使學生在生本教育理念下享受到閱讀的樂趣,構筑學生一生發展的文化基礎。
合作學習興起于20世紀70年代的美國,由于合作學習能夠改善課堂內的社會心理氣氛,大面積提高學生的學習成績并促進學生形成良好的品質,因此很快引起了世界各國的關注,并被譽為“近十幾年來最重要和最有成效的教學改革。”20世紀90年代也開始對合作學習進行研究實踐,逐漸探索出這種新興的教學思路,并在教學改革中得到了廣泛推廣。合作學習顧名思義是合作完成學習意思,是指學生為了完成共同的學習目標而開展的互助性學習,通常學生在組內進行明確的分工并展開大量的互動交流。合作學習是一種結構化、系統性的學習策略,是在將學生劃分為小組的基礎上通過互助與合作的形式開展的學習活動。合作學習小組內的學生擁有共同的學習目標,小組合作能推動學生互助學習順利進行,使組內能力強的學生更自覺的幫助能力差的學生,最終實現整體學習效率的提升。
小學階段是學生的初級學習階段,也是學生思維發展的初級階段,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很多內容單純依靠學生獨立思考并不能理解吸收,而老師單向灌輸又容易使學生感覺學習枯燥,合作學習就成為一種行之有效的教學模式。合作學習的核心是以小組為單位開展互助合作,學生在組內可以進行交流討論、思維碰撞,彌補學生個人思維能力不足的問題,使學生在互動交流中通過優勢互補、取長補短等辦法拓寬探究思路,從而輕松解理解難點,使學生在無形中閱讀理解能力得到了提升。
新課改背景下的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不僅要傳授學生語文知識,更要培養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使學生不僅會閱讀,同時形成主動學習意識,積極主動地開展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模式能充分調動起每個學生的閱讀積極性,用組內的互動交流激活學生思維,使學生內心滋生出強烈的探究和表達欲望,從而積極主動地參與到閱讀活動中,既能提升學生的自主學習意識,也能使學生在無形中養成自主閱讀的良好學習習慣,提升學生自學能力。
在合作學習模式中,學生是以組為單位的一個整體,只有大家群策群力、互幫互助才能更高效地完成既定的學習任務,組內有一個人未能按時完成都不能算真正的共同完成任務。因此學生會在組內自覺樹立起團隊意識,為了共同的目標而努力,當有能力差的學生掉隊時,能力強的學生會第一時間伸出援手進行互幫互助,學生不僅能在合作學習中有效完成學習任務,同時形成合作意識、團隊意識和合作精神[1]。
合作學習通常由2-6名能力各異的學生組成一個小組,然后以組內互助合作的形式開展自主合作探究。但是在實際合作學習中,很多老師習慣于按照學生的座位或學習成績來分組,按照座位分組很容易將能力強的分到一組,能力差的分到一組,而單純依靠成績來分組則很容易使組間的能力水平不均衡,成績只能反映學生階段性的學習狀況,并不能真實反映學生的實際學習能力。由于分組不科學,學生的合作積極性大打折扣,尤其是在開展組內互助合作和組間競爭時學生的參與度差強人意,影響了合作學習效果。
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有些老師盲目的采用合作學習,嚴重壓縮了學生獨立思考的空間,一味地鼓勵學生組內互動交流,導致學生由于合作探究的內容不合理,課堂時間被大量占據,嚴重影響了課堂教學的效率和質量,合作學習也出現了形式化、表面化的問題。
在小學生閱讀合作學習過程中,很多老師把自己視為旁觀者,只組織學生合作學習,卻并沒有及時給予學生關注和指導,在合作學習過程中,學生有時陷入思維困境,很容易產生挫敗感甚至在組內引起爭執,這樣影響課堂秩序的同時也影響合作學習效果,導致學生逐漸對合作學習喪失參與興趣,不利于合作學習順利開展。
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科學劃分小組是開展積極有效合作學習的重要前提,首先,需要教師從思想上認識到合作學習的重要性,對合作學習優勢擁有清晰的認知,然后按照學生學習能力、思維能力、知識儲備等方面對學生進行科學合理的小組劃分。老師可以先將學生劃分為三個不同層次,然后按照“組間同質、組內異質”的原則將學生劃分為4-6人小組,每個小組內都要包含三個層次的學生,這樣更有助于開展組內的互助合作和取長補短,使整體學習效果得到提升。其次,教師要引導學生在組內明確分工,這樣能夠使每個學生在合作學習中有事做,確保學生真正參與到合作學習中。
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老師引入合作學習模式的同時也要根據教學內容和學生的實際學情設立明確的合作學習目標,使學生在合作學習過程中不是漫無目的的閑聊,而是牢牢把握合作學習的方向,沿著共同的學習目標努力,同時也能有效避免合作學習形式化的問題。合作學習目標明確不僅活躍了課堂氛圍,激發起學生的探究興趣,同時也為學生思考探究指明了方向,推動學生通過合作探究積極完成自主學習,從而大大提升合作學習的效率和質量。以《草船借箭》這課為例,老師從曹操的角度設計合作探究目標:曹操為什么會失敗,曹操本人有哪些弱點?用曹操來反襯諸葛亮的博學多才和足智多謀,使合作學習更具有探究性,推動學生展開深層次的閱讀和探究[2]。
在小學生合作學習過程中,為了使學生更積極地參與到合作探究中,老師利用巧妙的問題激發起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學生內心滋生出強烈的探究欲望,進而跟隨老師的引導全身心地投入到合作學習中,自覺展開獨立思考和互動交流。以《一個豆莢里的五粒豆》這課閱讀教學為例,老師利用由淺入深、層層深入的問題引導學生以合作學習的形式開展自主學習和探究:觀察課文題目,猜猜課文講了一個什么故事,故事里的主人公會是誰,豌豆在家庭里的地位是怎么安排的,五粒豌豆分開時想法有什么不同,表現出豌豆怎樣的性格,你還能提出哪些問題,并從課文中找到相應的答案?老師巧妙利用問題激發起學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并用逐漸深入的問題將學生引向深度閱讀。在好奇心和興趣的驅使下學生主動投入到合作學習中,并在獨立思考的同時與組內成員展開互動交流,使學生輕松高效完成本篇課文的自主學習,取得了事半功倍的學習效果[3]。
小學生由于知識儲備和思維能力有限,很容易出現文章理解不透徹的現象,雖然合作學習模式能夠在一定程度上彌補學生個人思維能力的不足,但是同樣也很容易在互動交流中陷入思維定勢,長時間找不到問題的答案很容易使小學生學習興趣降低并產生挫敗感。因此,在小學生合作學習過程中教師可以適當融入其中,并及時給予學生積極有效的指導,用引導和啟發使學生重新燃起探究興趣,發現新的思考方向,從而在老師及時有效的指導下,語文閱讀合作學習取得了良好的教學效果。比如《一粒豌豆粒的五粒豆》中母親將一株豌豆苗說成“一個小花園”,學生就陷入了思維困境,老師可以引導學生用發展的眼光看待這株豌豆苗,使學生順利找到了問題的答案。
小學生天性活潑好動,有著很強的好奇心和好勝心,為了使學生在合作學習中達到最優化的學習效果,老師可以結合教學內容開展組間競爭,以組為單位進行考核并選出獲勝的隊伍給予適當的獎勵,激發起小學生的好勝心理,使學生在組內充分發揮個人優勢,大家積極進行思維碰撞,從而不僅強化了學生的合作學習效果,同時也增強了合作學習小組的凝聚力,令學生深刻體會到團結互助、友愛合作的魅力,使學生獲得精神滿足感和成就感。以《王戎不取道旁李》這課為例,老師組織學生圍繞課文內容進行分角色扮演,使學生在合作扮演的過程中融入更多個人理解,在表演中深化了課文理解,明白了遇事要多觀察、勤思考、不盲從的道理。
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引入合作學習模式,不僅改變了學生的學習方式,增強了閱讀教學的趣味性和靈活性,也有效激發起了學生的探究興趣,使學生在合作學習中不僅輕松高效地完成閱讀學習,也獲得了豐富的閱讀體驗,取得了事半功倍的學習效果,得到知識與能力的協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