浦夢婷
(太倉市第一中學 江蘇蘇州 215400)
心理健康教育屬于矯治范疇,運用心理學等相關理論,針對部分有心理或行為存在問題的學生開展,中學生較為常見的心理問題有抑郁、失眠、厭學等。心理健康教育雖然會開展集體講座,但最主要的方式是單獨交談,遵循自愿原則。學校德育在特定歷史時期根據國家社會主義發展戰略要求,教育者用科學理論和哲學思想帶有一定目的性開展培養提高受教育者良好品德的教育活動,如弘揚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等都屬于思想道德價值觀念的教育培養。德育中雖然存在單獨談話,但最主要的方式是通過班會課、集體講座、言傳身教開展集體教育,大多數德育教育是由教師主動出擊,幫助學生認識問題、解決問題[1]。
心理健康教育與德育一定程度上來說存在聯系,學生的心理健康有助于學校德育工作的開展,心理狀態直接影響著學生的生活和學習,心理健康教育拓展了德育的內容與方式。第一,心理健康教育會對學生進行心理測試,有助于教師科學地了解學生的心理狀態、學習態度、性格愛好等。第二,心理健康教育會帶領學生進行心理訓練活動,通過一系列的活動提高學生情緒管理能力,樹立健全的人格。心理健康知識教育與科學德育的最終教學目的應該是一體相通的,都應該是通過正確的人生價值觀念引導,幫助廣大學生真正意識到自身存在的問題,逐步提出問題,解決問題,最終達到幫助廣大學生真正樹立積極進取的正確人生觀、價值觀,為實現人生目標打基礎。心理學、教育心理學為德育提供了理論依據,運用心理學的方法和手段,更有利于解決學生所存在的問題[2]。
中學生的心理問題大多數來自原生家庭環境的影響。民主和睦型的家庭往往能夠給孩子的成長帶來更多的溫暖和歸屬感,專制型的家庭往往更容易造成很多孩子性格孤僻、專橫,部分離異家庭還會導致孩子性格敏感、多疑,溺愛型的家庭會使得孩子性格自私、任性……
案例:A同學,女,脾氣暴躁,與同學相處過程中不愿意吃一點虧,有不順心的事就在教室大吵大鬧。若當天早上與父母發生矛盾,放學后便不愿意回家,甚至有過離家出走的經歷。在與其父母交流過程中得知,父母從小溺愛,但其上初中后,父母生了二胎,父母對A同學的關心相較之前有所減少。父母覺得現在有了二胎,弟弟年紀還小,對弟弟應該更加關注,A同學已經上初中,有管理自己的能力,因此對她的關注逐漸減弱,并沒有關注到A同學產生的落差感。
中學生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還在形成中,對網絡信息的正確與否無法做出清晰的判別。如果學生長期接觸網絡上出現的利己主義、拜金主義等不良觀念,容易導致道德意識淡化。學生面對網絡上形形色色的游戲,無法抵擋住誘惑,部分自控力較差的學生會沉迷網絡游戲,甚至走上歧途[3]。
案例:B同學初一時成績優異,到了初二上課打瞌睡,成績下降嚴重,有一天站在教室窗戶邊,雙腳跨出窗戶。與家長交流溝通發現,孩子平時手機、平板在身邊,晚上打游戲到凌晨,在游戲中充錢,與陌生人聊天,被父母發現后,將電子產品沒收,B同學無法控制自己玩游戲,做極端的事情要挾家長。
目前,中學生面臨繁重的升學壓力,父母對孩子的期望過高,學生精神壓力越來越大。尖子生偶爾考試失利,就要受到各方面的“冷眼”,這更會導致孩子情緒緊張、焦慮不安、灰心喪氣;成績中游的學生不斷努力但成績依然沒有進步,挫敗感油然而生;后進生在一次次打壓中,喪失對學習的信心,出現厭學等不良現象[4]。
案例:C同學升入初中后,上課認真聽講、做筆記,課后及時復習、認真完成作業,成績始終沒有到達自己的預期,父母雖然沒有批評責怪,但該生能感受到父母的失望和擔心。到了初三感覺情緒焦慮,睡眠質量變差,成績也在不斷下降,原本很簡單的題目都會做錯,感覺對父母有愧疚,心理壓力越來越大。
據調查,我國有心理和行為問題的初中生約為15%,高中生約為19%。心理健康對學生的學習、生活有很大影響,因此這方面的教育必不可少。
中學德育工作與心理健康教育所面對的主體是一致的,都是中學生。同時,主體目標也是一致的,都是最終為了讓學生成為全面發展的人,能夠有能力積極應對各種情況。良好的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可以讓學生在面臨突發情況時,有良好的心理素質,可以使學生更好地適應外界的變化,從而有利于學校活動的正常開展[5]。
中學德育工作,需要了解每位學生的性格、狀態、家庭背景,通過對學生心理的了解,更有針對性地給予學生思想上的指導。心理健康教育有利于了解每一位學生的心理情況,是德育工作的基礎,為學校教育目標提供的保障,在德育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能夠幫助學生發現自身問題,明確人生目標。
中學生的心理難以捉摸,我們很難猜測他們情緒發生變化的原因,最好的方法就是讓他們自己訴說原因。教師可以從以下幾個主要方面進行入手:1.通過拉近學校師生的信任距離,從日常生活學習到生活,讓學生切身體會到教師與學生之間的信任關系,讓學生對教師產生一種信任感,當學生出現問題時他們會愿意讓教師成為他們的傾聽者。2.教師要善于引導學生,在學生講述訴求后,教師并不是直接告訴學生應該如何去做,而是通過引導,讓學生自己感悟如何做才是正確的,讓學生自己將方法說出口,教師對學生所說的方法給予指導即可。
教師是教學過程的引導者,教師對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能力,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將心理健康教育滲透到德育工作中,要求教師的心理健康教育水平也要有所提升。通過學校縣域心理培訓、網絡公開課程等多種渠道心理教師可以同時進行培訓,學校領導應積極鼓勵教師優先考取省級心理科學教師專業上崗證,在日常的心理教學工作過程中除了密切關注在校學生整體學習成績情況之外,也要同時應密切關注在校學生的身體心理健康狀況[6]。
中學生心理具有較強可塑性,這段時期中學生的學習心理還在初級發展階段,此時,在學校德育教學過程中融入心理環境疏導是最有效的,良好的德育氛圍可以使中學生逐漸建立良好的心理疏導習慣。學校還可以通過加強校園文化環境建設,如評選校園文化主角、文藝表演比賽等活動來創設良好的校園文化氛圍,在潛移默化中為學生塑造健康心理[7]。
中學生的成長心理健康教育單單只依靠一個教師團結是遠遠不夠的,教師需要學會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社會力量,為其中學生成長創造和諧的心理健康教育環境。加強家校合作聯系,全面地了解學生在不同場合的真實情況,鼓勵家長與老師站在統一戰線,鼓勵家長參與到心理教育活動之中,能有效促進學生責任感和使命感的提高。
中學生常見問題有:1.過分敏感:中學生自尊心增強,當他們感覺到自尊心受到威脅時,會神經敏感、多疑。2.逆反心理:青春期學生獨立意識和自我意識增強,迫切希望擺脫他人監護,主要表現為對任何事物呈批判態度。3.心胸狹隘:對他人的逆耳之聲,尤其是同學的善意批評,難以忍受。受不了半點委屈,完全以自我為中心,缺乏博大胸懷。4.厭學行為:面對逐漸繁重的學業,意志薄弱,甚至出現逃課、逃學現象[8]。
學生的行為一定程度反映了學生的心理情況,教師通過日常與學生相處,觀察發現學生的異常之處,如:上課打瞌睡、心不在焉、突然性情緒低落等,結合與學生以及家長交流溝通,發現學生現階段所出現的問題,并積極解決。
德育在學校教育中處于極為重要的地位,心理健康教育不可能脫離德育而單獨存在,學生的政治水平、思想道德也需要學校德育不斷加強,他們的行為習慣反映了他們的心理情況。通過對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將社會要求學生發展的方向內化于心,同時形成愛國主義思想。因此,中學生心理健康素質教育在學校德育建設中的滲透尤為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