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世林
(廣西壯族自治區北流市永豐初級中學 廣西玉林 537400)
德育教育是新時代下教育工作者的重要任務,老師一定要時刻關注學生的心靈成長和道德品質的養成。各科老師都有責任和義務將德育教育融入到教學中,不單單要向學生傳授文化知識,還要傳遞愛的能量,注意德育教育的滲透,使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
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是提升學生道德素養和法治意識的主要途徑,對培養初中生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有重要意義。在立德樹人的背景下,要想充分發揮道德與法治的作用,各科老師在教學的過程中要注重結合實際融入和道德與法治的相關內容[1]。這樣不僅能提升學生的道德素養,也能培養學生的法治觀念。
十八大報告提出:“把立德樹人作為教育的根本任務,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立德樹人被確立為教育的根本任務,教育事業不僅要傳授知識,還要結合社會主義要求,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榮辱觀。因此,在立德樹人的背景下,要想培養并提升學生的道德與法治德育教育,首先老師要以身作則。在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中僅靠在課上學習的課程,學生很難應用到實際中[2]。因為任課老師忽略了課堂以外的德育教育,初中生正處于心智發育的重要階段,對很多事情都有強大的好奇心和接受能力,但辨別是非的能力還不夠成熟,對于一些不利于成長的誘惑可能無法抵抗,這就使得中學生很容易走上不正確的道路[3]。所以,老師不要只把德育教育放在課堂上,更應融入生活,此外,還要與家長多溝通聯系,最大程度上實現家校合作,構建良好的教學關系。
例如,教學《維護祖國統一》這節課時,老師應讓學生充分認識國家統一、國家主權、領土完整、國家安全的重要性,并能從中華文化、中華民族的根本利益和各民族共同心愿等方面,增強維護祖國統一的情感。正確指引學生形成反對分裂、維護國家統一的思想意識,自覺承擔維護國家安全與利益的義務。通過列舉事實,說明“一國兩制”符合國家和民族利益,是實現祖國的完全統一和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實現祖國統一,是全體中華兒女的共同愿望和神圣的職責,是中華民族的根本利益所在。我們要堅決反對一切分裂國家的活動,共同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奮斗,促進學生形成正確的世界觀和價值觀。
任何學科都離不開實際生活,所有學科從實際出發便容易理解。老師在教學過程中應注重課本內容與實際結合,這樣不僅可以滿足新課標的要求,還能真正意義上讓學生理解道德與法治知識,引導學生認知到道德與法治的重要性[4]。在初中道德與法治學科的教授中,一些授課老師雖然落到了實處,在很多方面彌補了傳統教育的不足,但依舊存在不足。授課中,可能提到了現實生活中的例子,但也都一帶而過,并不能給學生帶來更多和更深的感觸。授課老師可以尋找學生可能經歷的事情作為案例,并做深層次的講解,使學生深刻體會到道德與法治的重要,是一門必須掌握好的學科[5]。首先,要讓學生們認識并從內心深處認知到道德與法治的重要,才能更加積極主動的學習。因此,老師要從實際出發,生活處處離不開道德與法治。
例如,在講解《參與民主生活》這一課時,要讓學生知道行使并增強民主權利的意義和做法。其目的是通過參與民主生活,增強分析判斷能力,能夠以理性、公正、客觀的態度全面、深刻、辯證地看問題,逐漸提高參與民主生活水平的感悟。可以切實做到自覺參與民主生活,增強社會責任感和主人翁意識,增加熱愛社會主義民主的情感,逐步形成尊重和寬容的民主態度。課堂內容講解完以后,可以先讓學生自己舉例,檢查一下是否真正理解了民主權利和民主意識。授課老師給予肯定和改正。如學校的小商小販經常出現擁堵的現象,給上下學的學生和家長帶來很多不便,也影響了學校的正常教學秩序。對此,小紅同學認為,這是政府部門的工作,我們無需插手,也無權干涉。小紅同學的想法正確嗎?讓學生就此展開討論,各抒己見。這件事情關乎每一位學生,所以會產生更深的體會。首先,小紅的想法錯誤,作為國家的小主人,學生應當積極參與民主生活,學會依法行使民主權利。如有一段視頻,高速公路上堵車幾公里,一輛救護車也被堵在了車流中。一位小女孩在車流中奔跑,她敲開每一位車主的窗戶,告訴車主們后面有救護車請避讓,大家紛紛給救護車讓出一條路,為救護車上的人節省了時間。通過這段視頻讓大家知道,每個人都可以為社會做出貢獻,對自己來說可能只是舉手之勞,但卻可以在別人危急關頭救人一把。所以,從小培養學生的道德素養很重要,不僅要有法律意識,道德觀念也必不可少。
對于初中道德與法治的授課老師來說,需要多關注一下時政新聞,把課上所學的理論與實際相結合,有利于學生切身體會理解書本概念。初中道德與法治作為一門綜合性較強的學科,通過引入道德模范開展課堂教學內容,大大提高了學生學習該學科的興趣。結合課本內容,授課老師可以引入與內容符合的真實故事,以此吸引學生的注意。這樣不僅可以使學生認真聽講,還可以提高課堂效率。一改往日傳統的老師是課堂的主體教學方式,學生一直處于被動地位,這樣不僅剝奪學生自主學習的權利,還限制了創新思想,使學生喪失學習興趣。因此,在授課過程中,融入一些鮮活振奮人心的事跡,有助于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
例如,在講解《少年當自強》這節內容時,本課目標是指導青少年的責任是時代賦予的,不同歷史時期肩負不同的責任。本課在引導學生胸懷天下、心系祖國的基礎上,使學生認識到個人命運與國家命運、民族未來緊密相連,密不可分,要為建設祖國美好未來而奮斗。要了解人類文明進程,要傳承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習近平總書記一席話:“青年興則國興,青年強則國強。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領、有擔當,國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中國夢是歷史的、現實的,也是未來的;是我們這一代的,更是青年一代的。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終將在一代代青年的接力奮斗者變為現實。”如當下最火年齡最小的民族驕傲——全紅嬋,14歲跳水運動員,在東京奧運會女子單人十米跳臺封神。5跳有3跳滿分,上演水花消失術,打破世界紀錄,在賽場上一騎絕塵。因為一場奧運會,因為一塊金牌,這個寒門貴子一跳成名天下皆知,被稱為天才少女。她絕不僅僅是天才,她有太多的標簽,勤奮刻苦讓人心疼。失誤一個動作就加跳十次,小小年紀,眼神里滿是堅毅。全紅嬋說要努力掙錢,寄回家給媽媽看病。一席話,讓人心疼到無以復加。哪有什么天賦異稟,都是百煉成鋼。后生可愛不可畏,未來可見更可期。全紅嬋的年齡剛好和中學生的年齡相仿,當人家拿了世界冠軍的時候,坐在教室里的學生,你是否一樣努力?
立德樹人不僅是道德與法治任課老師應具備的素質,也是所有學科的老師都應在立德樹人的前提下進行的教學活動,更是所有教育工作者必須遵守的基本準則。理清立德樹人和道德與法治教學之間的聯系,不斷探索創新教學方法,才能建立完善的道德與法治教學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