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曉曉
(重慶市魚洞中學校 重慶巴南 401320)
隨著新課程的標準發布,新課改精神對每位數學老師都是一種挑戰,但也為教師以后的發展指明了道路。作為老師的我們,在學習新課程標準的基礎上,還要深刻反思自己的教學實踐并上升到理性思考,要盡快轉變傳統的教學方法,領悟真正的新課改精神。通過近段時間的實踐及與學生的磨合,在新課改的實施過程中,給我最大的兩個感受是:老師的授課方式改變了,學生的學習方式改變了。
在新課改的背景下,老師掌握現代化的多媒體教學手段顯得尤為重要和迫切,合理的應用一些現代信息技術工具,能夠易于解決知識的重難點,達到激發學生興趣,強化學生記憶,挖掘學生潛力,培養學生能力的作用,可以有效的改進傳統教學模式,優化教學結構,提高課堂教學效率,順利達成教學目標。目前應運比較普遍的教學工具有:白板、投屏、微課、幾何畫板等。
現代教學手段有以下顯著特點:
(1)能有效地增大每一堂課的客容量,從而把原來40分鐘的內容在35分鐘中就可以加以解決;
(2)減輕教師板書的工作量,使教師能有精力講深講透所舉例子,提高講課效率;
(3)直觀性強,容易激發起學生的興趣,有利于提高學生的學習主動性;
(4)有利于對整堂課所學內容進行回顧和小結。
通過現代化的教學手段,可以生動形象的展示所教內容,如講授正弦曲線、余弦曲線的圖形、棱錐體積公式的推導過程都可以用電腦來演示。
教學設計是課堂教學的藍圖,在設計教學方案時,應根據教學內容、教學目的、重點難點和學生的知識水平相結合進行教學方案設計,應當突出重點幫助學生突破難點,提高學生的理解能力。
當學生走進數學課堂時,他們的頭腦并不是一張白紙,他們對數學有著自己的認識和感受。老師不能把他們看成空的容器,按照自己的意思往這些空的容器里灌輸數學,這樣常常會進入誤區,因為師生之間在數學知識、數學活動經驗、興趣愛好、社會生活閱歷等方面存在很大的差異,這些差異使得他們對同一個教學活動的感覺是不一樣的。有時我們在上課、評卷、答疑解難時,自以為講清楚明白了,學生受到了一定的啟發,但反思后發現,自己的講解并沒有很好的針對學生原有的知識水平,從根本上解決學生存在的問題,只是一味的想要他們按照某個固定的程序去解決某一類問題,學生當時也許明白了,但并沒有理解問題的本質性的東西。還有,教師在激發學生學習熱情時,也應妥善地加以管理,使課堂教學秩序有利于教師“教”和學生的“學”,要引導學生學會傾聽,并加強學生合理表達自己觀點的訓練。
課堂回答問題活躍不等于教學設計合理,不等于思維活躍,是否存在為活動而活動的傾向,是否適用所有學生,怎么引起學生參與教學。教師必須圍繞教學目的進行教學設計,根據學生已有的知識水平精心設計,啟發學生積極有效的思維,從而保持課堂張力。設法由學生自己提出問題,然后再將學生的思考引向深入。學生只有經過思考,教學內容才能真正進入他們的頭腦,否則容易造成學生對老師的依賴,不利于培養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和新方法的形成。因此,老師在教學設計時,要與教學實際相結合,找出教學設計中的閃光點與不足。
教學過程既是學生掌握知識的過程,發展學生智力的過程,又是師生交往、積極互動、共同發展的過程。教學中的師生關系不再是 “人、物”關系,而是“我、你”關系;教師不再是特權式人物,教學是師與生彼此敞開心扉、相互理解、相互接納的對話過程。在成功的教學過程中,師生應形成一個“學習共同體”,一起在參與學習過程,進行心靈的溝通與精神的交融。波利亞曾說:“教師講了什么并非不重要,但更重要千萬倍的是學生想了些什么,學生的思路應該在學生自己的頭腦中產生,教師的作用在于“系統地給學生發現事物的機會”。教學中教師要根據學生反饋的信息,反思“出現這樣的問題,如何調整教學計劃,采取怎樣有效的策略與 措施,需要在哪方面進行補充”,從而順著學生的思路組織教學,確保教學過程沿著最佳的軌道運行,這種反思能使教學高質高效地進行。
數學知識不是獨立于學生之外的“外來物”,而是在學生熟悉的事物和情境之中,與學生已有的知識和生活經驗相關聯的內容。因此,在數學教學中,教師一定要注意貼近學生的生活實際,適當引入他們喜歡的活動,如講故事、做游戲、表演等,使他們產生樂學、好學的動力,從而增強學生探究的欲望。
課改中指出,教師應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促進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主動、有個性地學習,促進學生能力的發展,培養學生良好的合作品質和學習習慣。我們應明確,合作學習這只是有效學習方式中的一種,教學中根據教學目標、教學內容等合理的選擇教學行為和學習方式,要避免“將所有的原料配料放入合作學習之盤”。 教師需關注學情,提前建立評價體系,挖掘合作點,順學而導,使學生掌握技能會合作,同時應提供充裕的合作學習時間,激活內因真正促發展。
當然,在日常教學中,如何更加有效的實施課堂教學是每位老師正在探索與研究的問題。不過,通過新課改的學習和教學實踐,我身上的體會到課堂教學的結構和方法要做調整,教師“身份”要轉變,要把“學”服從“教”的觀念變為“教”服從“學”的觀念,吸取傳統教學法優點,融入到“現代”教學法中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