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國全
(北海職業學院 廣西北海 536000)
職業院校作為1+X試點改革的主體,在實際改革過程中還會受到資金以及人員這兩方面主要因素帶來的限制,而根據學校內部人員歸屬方面存在的差異性,也可以詳細劃分為校外以及校內這兩種類型,其中的校內人員為教師、干部、領導以及學生等;校外人員則為供應商、合作企業以及社會評價組織。在資金投入階段中,盡管部分問題可以得到控制,但仍舊有一些問題是無法避免的,其中根據資金投入力度可以劃分為兩個種類,分別為較小投入類、較大投入類,兩者間應當將四象限法作為基礎內容,并充分結合職業院校在1+X試點改革當中的工作內容以及投入要素,構建起更加完善的1+X改革策略模型,并將部分常見事項有效納入到相應的象限之中,形成更加完善的1+X改革工作策略[1]。
而在第四象限之中,其中涉及到的事項都是穩步推動1+X試點改革的關鍵工作,這部分工作無論是在資金投入還是參與人員方面都相對較少,在短時間內就可以取得良好的成效;在第二象限中,涉及到的事項都應當做好詳細的計劃,盡管其中需要較多的參與人員,但仍舊以學校內部的人員為主,很少會涉及到一些校外人員,并且在具體的資金投入方面也相對較少,可以很快的展開執行以及決策,這也是1+X改革中期階段的重要內容;而第三象限中的事項,所采取的策略往往都是協商,大部分職業院校之中,如果涉及到了需要加大投入的事項,就需要學校內部的領導人員與中層管理人員之間展開充分的研究論證,整體階段需要耗費的時間相對較長,并且需要展開反復的協商;在第四象限中,則可以采取創新創業以及協同育人等方式,這些內容需要參與方的決策層級較高,也涉及到了大量的投入資金,很難在學校內部執行,這就需要謹慎開展。因此,在職業院校推進1+X試點改革的過程中,必須要遵循以上幾點具體要求,保證職業院校可以在不同的時間段中明確改革的重點內容,更好的展開改革工作。
如果在職業院校內部并沒有開設與職業技能等級課程標準相關的課程內容,就會對1+X試點改革的推動產生影響。因此,這就需要保證課程的參與人員為專業教師,在完善師資力量的前提下,就可以忽略那些課程調整追加的投入資金。比如,在部分職業院校中,以試點1+X建筑信息模型職業技能等級證書為主,但其卻僅僅只開設了BIM概論課程,在其中也只是簡單介紹了BIM的基本理論以及思想,根本不滿足證書初級標準的需求。這就需要及時開設與BIM軟件實操相關的課程內容,比如BIM應用技術基礎以及BIM建模技術等,如果已經擁有較為完善的操作課程,僅僅只是教學內容方面沒有與證書標準保持一致,就應當選用適用性更加優異的教材,進一步滿足1+X試點改革的基本需求[2]。
在職業院校中,針對那些投身于1+X建筑信息模型職業技能等級證書改革試點的教師人員,學校必須要根據自身的實際情況來完善相應的激勵機制,在根本上激發出教師參與到其中的積極性以及主動性。而在實際激勵機制的完善過程中,應當重點考慮到以下幾個方面,分別是專業教師自身負責的額外工作量以及具體工作成效。其中的額外工作量,主要就是指教師利用自身的課余時間來對學生展開培訓,這就需要在原本的課時費標準上,以系數的方式來適當增加相應的費用;而工作成效方面,就可以將教師自身所帶同學的考核成績或是技能掌握程度作為標準所在,其中的通過率還應當與整個職業院校的平均通過率以及全省、全國的通過率展開對比,并在實際對比過程中還應當設置好相應的參數,一是學校內部的參數,二是學校外部的參數,對于那些通過率高于校內與校外平均水平的專業教師,就應當加大獎勵力度。通過這種激勵方案的實施,能夠為1+X試點改革的開展奠定堅實基礎。
調整具體的人才培養方案,其在本質上就是職業院校課證融通的一種延續,在1+X建筑信息模型職業技能等級證書改革試點之中,可能給僅僅只有一兩門課程融入了相應的證書課程標準,而一旦滿足不了基本需求時,職業院校就應當在人才培養的角度上進行適當調整,將學歷證書作為基礎所在,進一步優化設置內容。比如在建筑工程技術人才的培養中,就應當優化具體的課程設置內容,將原本的建筑工程制圖轉變為BIM技術基礎以及BIM實訓等課程內容,強化證書課程標準當中要求的練習強度,保證學生能夠準確掌握這門知識內容[3]。
在1+X試點改革的背景下,職業院校為了實現更加穩定的發展,就應當將四象限法則作為基礎所在,將參與人員與資金投入作為主要依據,創建出全新的改革策略模型,將一些常見的問題引入到象限當中,明確主要的解決措施,從而為職業院校1+X試點改革提供必要的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