猶雪楊 劉德文
(重慶市江南職業學校 重慶 402283)
重慶是西部大開發的重要戰略支點,處在“一帶一路”和長江經濟帶的聯結點上,具有集大城市、大農村、大山區和大庫區于一體的特殊市情。職業教育是城鄉融合的粘合劑,推進城鄉融合發展,這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的客觀需要[1]。這個過程中,面臨的困難重重,職業教育具有前所未有的迫切性,我們只有根據自己的實際,在借鑒的基礎上創新,走出自己的城鄉融合之路,讓重慶城鄉融合的中職教育,成為人們青睞的對象,成為香餑餑!
“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于人”這是千百年來我國人民的傳統認識,認為做基層工作的人低人一等,這種傳統思想造成對勞動者和勞動實踐者的極度輕視,嚴重影響了我國職業教育的發展。
重慶市融大城市、大農村、大山區和大庫區于一體,經濟發展不均衡。如:某中職煤技校,前幾年非常受當地人們青睞,一般的農民子弟讀不到,只有廠里工人子弟,才與有榮焉,后來當地煤炭資源枯竭,經濟轉型,此技工校就應聲關閉,現在空置了校舍和設備,如果國家加大投入,學校及時與當地的旅游資源、加工農業、訂單農業接軌,開設相應的專業,恐怕現在已經是人們追求的香餑餑學校了。
專業設置與服務城鄉融合的市場需求脫節。大部分職業學校在專業設置方面,片面迎合學生的“跳出農門”擇業觀念,忽視社會對技能人才的需求方向和經濟發展的客觀需要,開設一些社會上已經處于供大于求的所謂“熱門”專業,導致學生畢業即失業。
①涉農中職教育學歷體系不完善,受農業方面技能考試的局限性,學生升學的渠道比較狹窄;
②我國勞動管理制度和涉農職業資格證書制度,還很不完善,涉農職業資格證書發放混亂,技能鑒定不規范;
③缺乏“農科教”在政策上的組合,各個參與辦學的部門缺乏銜接機制,不能真正做到校企聯合辦學以保證農村職業教育人才培養的質量。
在課程設置方面,理論課與實訓課的比重完全處于失衡狀態,大部分職業學校在教學中忽視了技能的培養,使得職業教育脫節于現實。
農村中職學校教師數量不足,外聘老師所占比例較大,在編在冊的老師流動性也很大。如筆者所在的學校,四年前考進的七位在編老師,經過三四年后就流失了四個,流失原因復雜:大部分專業教師渴望但缺乏專業技能培訓,設施設備陳舊,農村職校教職工生活條件較為艱苦,學校的不合理管理體制等[2]。
①輿論導向,政府利用網絡媒體,加強涉農中職學校宣傳
政府利用電視、頭條、新聞等網絡媒體,在公眾面前大量宣傳中職教育的優勢,推崇對技能行業大師的崇敬。提高中職畢業生的薪資待遇,讓社會大眾認識到中職生畢業后同樣有出路,有前途。
②政策誘導,讓更多的優質教育資源流向農村中職學校
通過政府宏觀調控、市場調節等外在因素的推動,促進城市和農村教育資源互相流動,就如現在某些區縣的“支教輪崗”政策。
③信息化管理,及時更新市場人才需求信息
管理部門可以通過大數據云平臺中心,為中職學校提供市場信息,通過中職教育,培育新型職業農民。
④統籌管理,集團化辦學,辦社會需要的中職學校
以優質學校為龍頭,組建教育集團,發揮優質教學資源的輻射牽動作用,帶動其他職校共同發展,倡導和推動城市優質職業教育資源向農村職業學校流動。
一是改進傳統專業,使其“涉農”;二是升級現有涉農專業,新增現代農業知識技能,培養中高級新型職業農民;三是加強涉農管理專業的設置與建設;四是注重復合型涉農專業建設;五是聯系本地附近農業特色,適當調整專業,城校互動,相得益彰。
2019年12月國家發改委等18個部門和單位聯合發布《關于開展國家城鄉融合發展試驗區工作的通知》,重慶西部片區名列其中,重慶西部片區試驗范圍包括:重慶市榮昌區、潼南區、大足區、合川區、銅梁區、永川區、璧山區、江津區、巴南區。可從以上試驗區縣中選取中職教育服務城鄉融合發展試驗先行學校,探索建立一套與既有體制并行的面向未來農業職教發展特點和當地城鄉融合個性化需求的制度化創新服務新體系[3]。
加拿大的“轉專業學分可互認”值得借鑒,這與目前我們國內一些大學生到技校“回爐再造”有些相似,年輕人走入社會,找工作到處碰壁,經歷痛苦后才知道自己需要什么,回校念個文憑,學門技術,再找工作機會就會更多了。
在澳大利亞,充滿活力的TAFE也很有吸引力,絕大部分的職業教育課程是由政府的技術與繼續教育學院來提供的[4]。我市也可否向澳大亞國家學習呢?讓我市的中職教育不是“后進生”的歸宿,而是國家經濟鏈條上重要的一環。
重慶要統籌中職教育的經濟功能和社會功能,在動態發展中兼顧效率和公平,共同推進城鄉融合發展和鄉村全面振興,使重慶中職教育服務城鄉融合的歷史洪流中成為人們追求的香餑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