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 健
(重慶市石柱縣教育委員會 重慶石柱 409100)
小學數學學習的難度并不大,學生在學習中主要還是對數學知識進行基礎的認識,然后將這些學習到的知識運用到實際中,從而檢驗自身的學習成果。生活中處處都有數學知識的體現,教師在教學中可以將生活中的內容結合數學知識進行教學,從而將知識更加深入的為學生進行傳遞。在以往的教學中,教師的教學方式都是直接通過問題來檢驗學生的學習情況,在這樣單一的教學中,學生的熱情并不高。因此教師可以以生活為途徑,在生活化的問題中加入“問題串”的體系,從而更好的幫助學生對生活中的知識進行理解。在這樣的教學中,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都能夠得到有效的提升。教師要發揮自身的主體作用,在教學中注重對學生的興趣進行引導,使學生可以在學習中找到認知的規律[1]。
例如,在學習《找規律》的時候,教師可以在多媒體的幫助下為學生投影一個花盆,學生可以發現這些花盆有不同的顏色。教師需要引導學生對這些不同顏色的花盆拜訪情況進行分析,對花盆的擺放規律進行找尋,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然后教師再向學生進行提問:“花盤按這樣的規律擺下去的話,第14個花盆是什么顏色?第32個花盆是什么顏色?第50個花盆是什么顏色?”學生在多媒體中可以發現花盆的顏色每五個為一個周期,分別是紅紅藍綠藍,然后可以將14除以5等于2個周期還余了四個,一周期中的第四個就是綠色,所以可以判定第14個花盆的顏色就是綠色。學生在發現了規律以后,可以清晰的辨別出更多擺放的花盆顏色,形成了良好的思維。
小學生的學習時間比較短,所以自身在進行數學學習的時候常常會出現學習了理論知識,但是還是不知道如何進行運用的情況。很多學生在課后習題中做對了這個題,但是換了另一個類似的題型又可能會做錯,這就是因為學生沒有舉一反三的思維,在學習中的思維不夠靈活。在以往的教學中,教師沒有認識到學生在學習中出現的思維單一問題,導致學生現階段的問題還沒有解決,知識還不夠牢固,就進入到下一個階段學習,極大的影響了學生之后的學習。因此,教師需要在教學中對學生的思維進行培養,提高學生思維的靈活性,使學生可以在面對類似知識學習的能夠轉變自身的觀念,對問題進行有效的解決。通過舉一反三的方式開展“問題串”可以有效的引導學生的思維,使學生可以將自己學習的知識運用到不同的方面,更加有效的對知識進行理解[2]。
例如,在學習《四則運算》的時候,教師可以在學生學習結束以后通過習題的方式檢驗學生的學習成果,5×13+7需要怎么計算,學生可以在自己計算結束以后以小組為單位進行探討,看看從彼此的答案,以及各自的計算過程。有的學生在小組中講述:“這個式子中有乘法和加法,由于乘法的優先級高,所以我們先算乘法,然后再算加法,得到結果等于72”。然后教師可以讓學生舉手來回答這道題的答案以及自己的計算思維,在學生對這道題有了充分的理解后,再向學生展示其他的題目:9÷3+7×8、8×8-5....在舉一反三的教學中使學生可以檢驗自己的學習成果,并且在教學中認識到四則運算的優先計算機制,促進學生思維的靈活性。
學生之間具有差異性,由于學生的學習環境和自身的基礎不同,所以在學習中數學的時候花費的時間也不一樣。教師在教學中需要通過循序漸進的教學為學生展示同一個學習目標。在以往的教學中,教師通常都是通過一兩個問題就覺得學生已經對學習目標有了掌握,但是實際上還有很多學生不知道應該怎么做。學生在學習知識的時候,常常只看到眼前的東西,而沒有以本節課學習的最終目標為學習的方向,導致在學習中國的思維比較死板,經常犯一些低級的錯誤,學習的效率很低,沒有充分進行思考。因此,教師需要在教學中用一系列的問題為學生展示一個學習目標,從而使學生可以在學習中對本節課的學習目標有更加清晰的認識,并進行掌握[3]。
例如,在教學真分數和假分數的時候,教師為了讓學生反之假分數是怎么展開的,可以向學生詢問如果我們需要將一個餅平均分給四個小朋友,那么每個小朋友分到多少個餅。學生可以計算出1÷4等于四分之一。然后教師再讓學生繼續分第二個餅,計算現在每個學生一共有多少個餅。第二個餅同樣是四分之一,加上第一個餅就有四分之二。在教師循環幾次以后,學生可以認識到分母始終是4,看起來有多個問題,實際上只要認識到一共分了幾個餅就可以知道有多少個四分之一。
小學數學教師在教學中要重視學生的全方面發展,在提高學生知識儲備的同時還需要培養學生良好的數學思維,在教學中引導學生通過知識點的學習對問題進行探究,在循序漸進的思考中提高自身的理解能力和對問題的解決能力。教師在“問題串”的教學開展中需要認識到學生對數學的認知能力比較弱,所以需要以自身為主導,同構案例的方式幫助學生對知識進行理解,從而促進學生數學思維的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