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安金
(江西省贛州市興國中學 江西贛州 341000)
追問,是集設疑、激趣、導學為一體的綜合性教學藝術。高效的課堂追問,能夠充分發揮教學效能,在最佳突破口處點撥學生,激發學生主動思考、探究的欲望,進而實現高效化學課堂的構建。那么,到底何時才是最佳的追問時機呢?
問題,作為思維的源泉,是培養學生思維能力的有效途徑。而追問,是以深入問題為方向,以思維走向為路線,通過教師引導學生主動學習的過程。化學實驗,是高中化學教學中的常用手段,對提高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在化學實驗的過程中,學生會生成各種各樣的隨機性問題,因此,教師可以借助“化學實驗”,設計有效追問[1]。
例如,在配置100mL 1.00mol/L的氫氧化鈉溶液的實驗教學中。有一名學生根據教材內容詳細介紹了自己整理的配置過程:
第一步:計算需要稱量的氯化鈉的重量;
第二步:利用托盤進行稱量;
第三步:溶解,在燒杯中進行溶解;
第四步:轉移,待燒杯中溶液冷卻至室溫時進行轉移;
第五步:洗滌;
第六步:定容,將蒸餾水注入容量瓶中,當頁面離刻度線僅剩1~2cm時,改用膠頭滴管滴加蒸餾水,至蒸餾水凹液面與刻度線水平;
第七步:搖勻:蓋好瓶塞,上下顛倒,搖晃均勻;
第八步:裝瓶貼標簽:在瓶外貼上標簽,注明溶液名稱與溶度。
在學生介紹完自己的思路后,我進行了如下追問:
[追問1]為什么要在燒杯中進行溶解,直接在容量瓶中溶解豈不是更方便?
[追問2]為什么要待燒杯中溶液冷卻至室溫時進行轉移?
[追問3]洗滌的溶液是否要全部轉移至容量瓶中?
這三個追問不僅提高了學生對配置氫氧化鈉這一實驗的認知,同時規范了他們對實驗器材的認知與使用,提升了他們對實驗的綜合分析、運用能力。
高效的追問,更是引導學生由表及里、由淺入深,深刻理解習題的重要手段。值得注意的是:這一過程的追問要顧及到班級內各個層次的學生,通過不同難度問題的追問,調動各層次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習題:已知氫離子濃度為0.01mol/L的酸溶液等體積與氫氧根離子濃度為0.01mol/L的堿溶液混合,最后溶液呈酸性,原因是( )
A.濃強酸與稀強堿溶液發生的反應
B.濃弱酸與稀強堿溶液發生的反應
C.相同濃度的強酸和弱堿溶液發生的反應
D.兩者反應后生成了一種強酸弱堿性鹽
在這道習題的練習過程中,許多學生選擇了C和D的答案,在講解過程中,為了更具針對性,實現“對癥下藥”,深化學生的理解,我展開了如下追問:
[追問1]0.01mol/L的醋酸溶液中所含的氫離子濃度與0.01mol/L的氫氧化鈉溶液中所含的氫氧根離子濃度相比,哪個更大?如果將這兩種溶液等體積混合,最終的酸堿度又是如何呢?
[追問2]如果用氫氧化鈉溶液中和等體積、氫離子濃度都為0.01mol/L的鹽酸和醋酸,那最終使用的氫氧化鈉溶液的體積是否相同,為什么?
[追問3]氫離子濃度為0.01mol/L的醋酸溶液等體積與氫氧根離子濃度為0.01mol/L的強氧化鈉溶液混合,最終溶液的酸堿性如何?
通過這三個問題鏈的追問,不僅調動了班級內各個層次學生參與的積極性,更糾正了學生在“等濃度溶液”與“等離子濃度溶液”認知上的誤區,在開闊學生視野的同時活化了學生的思維,提高了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例如我在講解“將二氧化硫通入氯化鋇溶液時,是否會產生沉淀”的相關教學時,許多同學就會根據他們對硫酸鋇與亞硫酸鋇的淺顯認知生成錯誤答案,如有一個同學恰巧給出了一個錯誤答案,他認為將二氧化硫通入氯化鋇溶液時會生成沉淀,沉淀物為亞硫酸鋇[2]。根據這一錯誤答案,我展開了如下追問:
[追問1]二氧化硫與氯化鋇溶液如果能夠發生反應,根據質量守恒定律,在生成亞硫酸鋇的同時,是否有其它物質生成?
[追問2]相同條件下,亞硫酸與鹽酸相比,哪個酸的酸性更強?
[追問3]根據復分解反應規律,強酸能夠制取弱酸,弱酸也能夠制取強酸嗎?
[追問4]如果將二氧化硫通入氯化鋇溶液后,再通入氯氣,是否會產生不同的現象。
在我這一系列問題的追問下,學生很快就認識到自己的回答是錯誤的,二氧化硫與氯化鋇溶液反應,如果生成了亞硫酸鋇,根據質量守恒定律,生成的另外一個物質則為氯化氫,但是亞硫酸鋇溶于氯化氫,所以該反應不存在。
課堂追問,看似是課堂的意外生成,實則除了教師的課堂隨機應變外,更要教師將“功夫”花在課堂外,要在教學之前,充分備教材、備教法、備學生。唯有如此,課堂追問才能為學生發現疑難、解決疑難提供橋梁和階梯,真正發揮啟迪學生思考、促進學生主動探究的作用,才能實現幫助學生理解和將化學知識運用于生活的教學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