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娜
(吉林省通化縣第七中學 吉林通化 134100)
中學語文學習是一個完整的系統,在新課改教學理念的深入發展下,初高中古詩詞銜接的弊端不斷顯現。因此,如何實現學生的系統學習,做好古詩詞的銜接工作是當下每一位語文教師需要深入思考的問題,也是當今語文教學的一個重點研究方向。
在考試大環境的影響下,語文教師全完依據考試的方向開展古詩詞教學,進而導致教學效率低下。具體如下:第一,重解析,輕意境。古詩詞遠離學生熟知的生活,如若忽視解析學生根本搞不懂古詩詞在講什么,但單純的重視解析忽視意境又無法達到促進學生情感價值觀發展的目的,背離了新課標的教學要求。第二,重統一認識,忽視個性解讀。在古詩詞教學中,理解詩詞內容是古詩詞教學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但部分教師卻忽視了將詩詞內容置于一定文化背景下開展解讀,以至于學生無法形成自己的理解。第三,重背誦,輕誦讀。在當今的古詩詞教學中,以背誦為主,忽視了誦讀。實則古詩詞是講究停頓、押韻、平仄的傳統文化,如若平鋪直敘勢必無法讓學生真正把握古詩詞的情感。第四,課外拓展不足。在初高中的古詩詞鑒賞中,古詩詞教學全部以教材內容為主,忽視了課外拓展,并抑制了學生知識應用能力的提升。
基于初高中語文教學在語文素養方面銜接不足的問題,尤其是初中語文學習存在淡化的趨勢,進而無法讓學生更好的適應高中階段的學習。初高中語文的學習是循序漸進的,但在知識銜接中卻存在諸多的問題,具體表現如下:第一,選文視角。初高中古詩詞選擇在篇幅、難度上存在很大的難度;第二,目標視角。高中古詩詞教學重視語法、修辭、語文邏輯思維,而初中古詩詞教學卻不涉及這方面的知識,進而導致兩者的脫節。和初中階段的語文新課標相比,高中新課標對古詩詞教學提出了更高層次的要求,主要是語法知識,但現代漢語語法的學習并沒有落實到初中語文學習中,進而加劇了學生高中階段的學習難度[1]。
基于初高中古詩詞教學目標的不同,必然導致內容、教學方法等的差異,而這種差異的改變有賴于教師自身教學理念的轉變,樹立新課標下的教育理念。新課標的發展推動了自主、合作、探究教學模式的發展,注重學生的課堂主體地位,強調教師的指導,特別是合作學習、探究學習應用被廣泛應用到古詩詞教學中來,在小組合作下、在學生探究下提升他們的理解能力,深化他們對古詩詞的理解[2]。
在古希臘文中,詩人的意思為“創造者”,真正的詩人不僅要構建一種意境,更會通過自己的語言風格表達自己的情感,這是一種文化和精神的創造,同時不能脫離大眾群體。中國古詩詞意境深遠,每一首詩詞都是一副具有情感的美景,每一首詩詞都蘊含著詩人當時的心情。因此,在語文古詩詞教學之中,教師要深挖詩詞的意境,并通過意境的構建發展學生的審美能力。比如古詩詞《觀滄海》中的首句“東臨碣石,以觀滄海”,點名了地點,此行的目的,為下文的借景抒情打下了基調。此情此景,表達了詩人胸懷天下的進取精神。
語文專家張壽康教授曾說:比較是開展閱讀的一個有效方法。俄國教育家烏中斯基也曾說:比較是一切理解、思維發展的基礎。比如文章在教學《念奴嬌·赤壁懷古》這首古詩的時候,基于詩詞名稱,便可以引出很多的“懷古”詩,比如辛棄疾的《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王安石的《桂枝香·金陵懷古》等,不同詩人、不同的懷古詩句表達的情感也是不一樣的。通過比較閱讀可以幫助學生更深層次的把握詩詞的情感。
魯迅曾說:“不過我總以為倘要論文,最好是顧及全篇以及作者所處的社會狀態”。從魯迅這句話可以看書,探究古詩主旨,要采取知人論世的方法。詩人不同,生活的時代不同,其詩詞主旨就會有所差異;反之不同的詩人有著相似的經歷,即便所處時代不同,其詩詞主旨也會有表達相似之處。比如大家熟知的辛棄疾和陸游這兩位詩人,他們都處于北宋滅亡之際,一生的理想都是報效祖國,因此這兩位詩人的詩詞都有為國效力卻壯志難酬之感。有時詩人所處時代、生平經歷雖然不同,但詩詞主旨也有相似之處,比如唐朝的李益和宋朝的范仲淹,兩人的生平經歷有很多相似之處,因此他們的詩詞比如李益的《從軍北征》、范仲淹的《漁家傲.秋思》都體現了邊疆戰士為國效力、思鄉之情。
文章基于語文考試大綱要求,通過對初高中語文古詩詞教學目標、方法、教師理念等的分析,提出了初高中古詩詞銜接的有效方法,以希望能夠給相關教育工作者以思考。綜上所述,在新課標教學理念的發展下,語文教師要具備發展的眼光,做好初中階段的古詩詞教學,為高中語文古詩詞教學打下基礎,這是當下語文教師需要重點思考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