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帥
(吉林省長春新區吉大慧谷學校 吉林長春 130012)
小學生在數學學習的過程中,學習是否積極,直接會在其最終的學習結果中體現出來。因此,小學數學老師要想取得理想的教學效果,就必須要明確傳統數學教學中的不足,要加強對先進教學理念和方法的學習,并根據實際教學內容以及學生的身心特點,對創新的教學方法進行靈活運用,這樣才可以開展更多吸引學生注意力的優質教學活動,讓學生在全身心參與學習的過程中,真正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效果。相信在打造此種創新教學局面時,不僅小學數學教學的質量和效率會不斷提高,而且學生學習的興趣和創新思維能力也會得到不斷發展,這對于學生的全面發展意義重大[1]。
小學生是數學學習的主體,只有對學生學習的實際情況進行了解之后,老師才可以以針對性的教學,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2]。就目前小學生的數學學習來看,還存在如下問題:
第一,學生存在畏懼學習心理。數學學科受自身邏輯性、抽象性強特點的影響,使很多學生還沒有進入數學學習時,就認為該學科的學習難度太大,對其形成了不正確的認識。在進入數學學習之中,在稍微遇到一點困難之時,學生就更加認為數學學科的學習難度太大,所以就形成了畏懼學習心理。如果學生此種不良學習心理無法得到消除,那么必然會給學生的學習帶來負面影響,在越來越不積極參與學習的過程中,學生的數學學習效果會越來越不理想。
第二,學生思維能力較弱。在目前的小學數學教學過程中,部分老師仍沒有從重教輕學的教學中走出來,所以在具體教學中仍存在忽視學生參與情況的問題,這不僅無法保障學生的課堂參與度,還會使學生的思維發展受到局限。如果此種問題無法得到解決,學生對于理論知識的理解難度會越來越大,更不用提對知識的靈活運用了,這就失去了數學課本開展的本質。
小學生在以往的數學學習之中,之所以總是無法發揮學習的積極性,非常關鍵的一個因素就是老師運用的教學模式過于單一、落后。所以,在發揮學生學習積極性的過程中,老師首先需要做的就是創新教學模式。但老師在對創新教學模式選用的過程中,不能僅考慮創新以及學生的喜好,而是要在準確了解教學任務、教學目標等的基礎上,再根據學生的學情和特點等,選擇最合理的創新教學模式,如此才可以真正保證教學模式契合教學以及學生的需求,才能夠真正在課堂中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讓學生獲得更好發展[3]。
比如在教學《因數與倍數》一課時,老師可以選擇游戲教學模式。首先,科學分組。其次,由組內一名學生先說出2數字,組內其他學生輪流說出2的倍數。最后,組內哪一位學生說出的2的倍數最多且不重復,就能夠取得勝利。學生們在參與玩游戲之后,學生就能夠對游戲規律進行掌握,之后老師可以再將學生帶入關于3和5等倍數的游戲中,并要求下各小組完成游戲后,圍繞倍數特征進行討論和總結。在這樣有趣的數學教學中,不僅發揮了全體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又能夠順利完成該節課的教學任務,提高了整體的數學教學效果。
小學生年齡雖小,但是他們動手能力較強,所以在具體的數學教學中,老師要根據學生此特點,為學生設計一些動手操作活動,讓學生在積極動手學習的過程中,對抽象的數學知識進行理解和掌握。
比如在教學“角的初步認識”一課時,老師在完成基本教學任務后,老師就可以給學生提供一些小木棒學具,讓學生利用小棒擺角,先由學生用兩根小木棒進入擺角中,再增加難度,讓學生利用三根小木棒擺角,在學生操作之時,老師要及時對每一位學生的擺角情況進行了解,及時對于他們遇到的疑惑進行啟發。通過這樣有趣活動的設計,能夠讓學生進行理論結合實踐的學習,這樣學生就能夠對新知識進行有效理解和掌握,同時還發展了學生的創新思維和創新能力。
目前的小學數學教學中,部分老師的教學評價還停留在成績評價層面,這很容易打擊部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自信。因此,小學數學老師要想充分發揮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就需要做好對教學評價的完善工作。比如在課堂提問的時候,老師設計的問題既要滿足檢測學生學習情況的目的,又要滿足對學生創新思維啟發和培養的目的,以這樣的方式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再如,課后要加強與學生之間的交流與互動,這樣既能夠構建更為和諧的師生關系,又能夠促使學生學習積極性的提升。總之,對教學評價手段的完善過程中,并不是說融入多種評價手段就行了,而是要引入符合教與學實情的評價模式,這樣才能夠將評價促使學生學習積極性發揮的作用發揮出來。
綜上所述,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發揮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對于小學數學教與學雙方的發展十分有利。因此,老師要在準確了解學生學習情況以及自身教學情況的基礎上,從創新教學模式、提供動手操作以及完善評價等多方面,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為學生數學學習質量和效率的提高奠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