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紫凡 李 莎
(1.河北省邢臺市第四中學 河北邢臺 054000;2.河北省邢臺市第十九中學 河北邢臺 054000)
在高中地理新課程標準中強調,引導學生對全球問題進行關注、引導學生對我國改革開放、現代化建設中的重大地理問題進行關注,對科學精神、人文精神進行弘揚,對學生實踐能力、創新精神進行培養。在中學教育體系中,地理屬于基礎教育學科,涉及到了自然科學、社會科學,研究對象為人地關系與地理環境,具有較強的實踐性特點。這就需要教師在教學時不僅需要注重地理知識的傳授,還需要開展實踐活動,指引學生走出課堂,走進大自然和社會實踐中。但是,由于受到應試教育影響,中學地理教學效果并不理想,導致學生疏遠自然和實踐,嚴重影響到了學生全面發展。因此,在實際教學中,教師需要結合實際情況,堅持因地制宜原則,開展多樣化的實踐活動,提升學生地理素養和地理教學有效性。
在中學地理實踐活動中,提供給了學生較大的選擇空間,可以促使各個層次、類型的學生都能夠在活動中揚長避短,充分發揮出學生的才能,很多理論成績不好的學生,其交往能力、制作能力較好。實踐活動提供給了學生發揮個性特長的機會[1]。例如,社會調查、野外考查等實踐活動,可以幫助學生對課堂知識進行深入理解與消化,促使學生充分展現自己的才華。
中學地理實踐活動,對于學生正確理解知識具有較為積極的意義。在實踐活動中,可以把教材中抽象、孤立的知識,以形象生動的形式呈現出來。例如,通過繪制學校、周邊地區平面圖,學生可以深入的理解地圖比例尺與圖例。通過實踐活動,可以使學生利用所學地理知識對問題進行解決,使學生意識到地理知識的價值。
在中學地理實踐活動中,教師指引學生走出教室,走向社會,走向大自然,在社會與大自然中學生可以接觸到很多課堂中學不到的知識點與道理,對社會發展、自然變化進行親身感受,有效調動學生熱愛祖國、熱愛自然的情感。
在中學地理實踐活動中,教師需要結合學生的年齡層次、知識儲備、認知水平、生活環境等層面,且依據新課程標準中的三維目標,科學合理合計活動目標,使學生可以在活動中學會、會學、樂學[2]。首先,設計科學的知識與技能目標。在中學地理實踐活動中,教師需要關注知識目標的同時,突出知識的廣博性、創新性、綜合性。在設計知識目標時,需要把地理知識和其他學科知識、經驗進行融合,和學生生活經驗進行融合,把知識的學習和實踐活動、動手實踐中進行深度融合。其次,設計科學的過程與方法目標。在中學地理實踐活動中,主要是為了提升學生動手實踐能力,這和過程與方法目標維度相符。教師需要側重于培養學生獲取新知識能力、搜集與處理信息能力、分析與解決問題能力、交流和合作能力。詳細來講,在實踐活動中,引導學生自主提問、自主思考、實踐操作、探索研究、互助協作等。最后,設計科學的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在地理實踐活動中,教師需要注重培養學生的正確情感、態度、價值觀,促使學生可以通過實踐活動形成愛護環境、關心社會、可持續發展理念和熱愛祖國大好河山的情懷。
首先,活動籌備。在開展活動前,教師需要做好籌備工作,需要設計好活動實施方案,制定詳細的活動時間線與評價量規,進而保證活動可以有序開展下去。與此同時,教師需要整合教學資源,其中包括教材、教具、實踐活動場所等。并且,需要指引學生在活動前做好預習準備,進而更好的完成活動[3]。其次,組織引導。在該環節中,教師應做好分組工作,指引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開展自主探究活動,在探究活動中教師還需要做好技術指導,關注學生的活動進展,并做好歸納總結。
例如,在開展太行山地形地貌調查實踐活動時,教師可以設定主題:了解了太行山的形成過程及地貌特征。首先要求學生進行自主探究,調動學生的興趣,在學生自主探究結束后,需要總結學生存在的共性問題,指引學生在問題引導下開展實踐活動。緊接著,教師應結合學生個性特點、實踐能力、學情的要素,把學生進行分組,每組學生人數控制在5人左右。然后,教師可以指引學生動手實踐,在該過程中要貫穿知識與技能的學習。在實踐中,教師需要對學生活動進展進行隨時關注,及時幫助學生解疑,指出學生的不足,且點評學生表現。最后,教師可以利用隨堂測試、隨機提問、填寫活動報告等手段,指引學生歸納與總結實踐活動中學習到的知識。
總而言之,在新課改背景下,在中學地理教學中,開展實踐活動是非常重要的,不僅能夠幫助學生鞏固課堂所學知識,提升學生地理實踐能力,還可以促進學生地理核心素養的發展。現階段,由于受到多種因素影響,中學地理教學還存在一些問題,嚴重阻礙了學生實踐能力的提升和核心素養的發展。因此,在實際教學中,教師需要結合教學內容和學生實際情況,通過科學合理的手段,開展多樣化的地理實踐活動,促使學生可以在實踐活動中深入理解和掌握地理知識,形成良好的地理素養,有效提升教學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