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春梅
(重慶市兼善中學 重慶 400700)
在新課程改革背景下,教育教學中出現了多種先進教學理念,其中包括生活化教學理念,生活化教學理念在初中語文教學中的運用,可以為老師的教學帶來全新的思路,讓學生在生活中體會語文知識的應用,加深了學生對學習內容的理解,也讓學生更好感受和認識了生活,對于學生語文核心素養以及學習效率的提高十分有利。那么具體該如何在初中語文教學中實施生活化教學策略呢?下面筆者將根據自身的教學經驗,談一談自己的看法。
生活化教學既是一種教學理念,也是一種創新的教學模式,將其與初中語文教學進行結合,已成為未來初中語文教學的必然趨勢。生活化教學在初中語文教學的意義體現在不同方面:第一,從教學理論層面分析,生活化策略的應用過程中,可以對語文教學觀念進行創新,有利于學生對語文課程教學規律的準確把握;第二,從教學實踐層面分析,生活化教學策略的應用過程中,為學生提供了充分自主學習的機會,能夠逐漸幫助學生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這對于學生個人的發展以及語文課堂教學實效性的提升而言,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1]。
課堂導入是初中語文教學中不可或缺的一個環節。然而,在以往的初中語文課堂教學之中,大部分老師在進行課堂導入時,常用簡單的幾句話導入新課,并未在課初就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生對新課的學習欲望,這對于課堂教學的順利開展十分不利。因此,為了將生活教學在初中語文教學中的作用全面發揮出來,需要設計生活化的課堂導入,讓學生以生活作為學習的入手點,這樣更容易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情感。
比如在教學《濟南的冬天》一課時,在導入環節,老師就可以這樣對學生進行引導:“同學們,你們印象中的冬天是什么樣子的?你們有沒有見過濟南的冬天?”在這樣的引導之下,學生不僅對自己熟悉冬天的特點進行了概括,還會對濟南冬天與自己熟悉冬天的區別產生了解的想法,這樣也就順利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順利導入了新課。生活化導入的運用過程中,老師并不需要有太多的語言,就可以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讓學生成為課堂學習的主人,這樣也就為接下來課堂教學的順利開展以及高質量開展奠定扎實基礎。
語文教材中有大量生活化的素材,如果能夠對生活化素材進行有效挖掘,那么將能夠自然的將語文課堂打造為學生熟悉的生活化課堂,更加有利于學生學習積極性的提高。因此,初中語文老師要明確只用教材資料教學的不足,要做好相對的生活化素材挖掘與利用工作,真正將生活化教學的助力作用發揮出來。
比如在教學《背影》課文時,老師可以要求學生在實際生活中,先去觀察一些父親、身邊人的背影,并重點回憶自己與父親在一起的各種生活場景,讓學生將自己的生活經驗和情感融入課文中。通過以這樣的方式對生活化素材進行挖掘,不僅會讓學生主動對課文中描述的“背影”的內容產生興趣,還能夠加深學生對課文的理解和情感感受,這對于學生的有效學習十分有幫助。
在初中語文教學的開展過程中,只有學生與作者保持同一種情感狀態,才可以加深學生對課文的理解,才可以深入感受文本的魅力。因此,在實施生活化教學的過程中,老師要注意對生活化教學情境的創設,以便于學生與作者進行心靈之間的溝通與互動,這樣就可以引發學生與作者之間的情感共鳴,達成學生深入感受文本魅力的教學目的。
比如在教學《散步》課文時,該課文描述了一家人在走大路和小路的時候發生了分歧,在學生對該課文閱讀之后,老師就可以組織學生進行討論:“你們將自己想象成為課本中的‘我’,會做出怎樣的選擇?為什么會這樣選擇?”之后再讓學生回憶一下自己生活中有哪些相關的類型的經驗,當時又是如何解決的。在老師一步步的引導之下,學生們都處于積極對自我觀點的表達狀態,這樣就為學生營造了生活化的教學氛圍,也就讓學生將文本與生活進行了鏈接,并與文本進行了有效的溝通,這樣就能夠對文本的魅力進行深刻感受。
生活化策略在初中語文教學中的運用十分重要,老師在具體實施的過程中,除了要將生活化策略用于課堂導入、課堂教學之外,還需要將生活化策略用于課后實踐體驗活動中,這樣才可以更好發揮生活化教學的作用[2]。
比如在教學《我的母親》課文之后,為了升華學生對母親的情感,老師可以這樣引導,在日常生活中,目前總是忙著給我們做飯、洗衣服,收拾家中的衛生等,這些體現了什么?你們有沒有在日常生活中關心過母親,有沒有為他們做過一些具體的事情?通過老師的引導,就可以將學生帶入生活化的實踐體驗之中,不僅能夠在實踐體驗中加深對課文的理解,還能夠促使學生語文素養的提高。
綜上所述,生活化教學策略在初中語文教學中的運用意義重大,老師需要將生活化策略貫穿語文教學的各環節,這樣才可以讓學生由生活出發進行語文學習,最終又將語文知識用于生活中解決實際問題,最大限度提高學生的語文學習興趣和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