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戲曲是展現與繼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一個主要媒介。為了進一步發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樹立民族文化的信心,推動我國戲曲藝術的發展,戲曲進校園活動在全國各地蓬勃開展。堅持“面向全體”“以美育人、以文化人”,是戲曲進校園的“固本”之道,而要落實“面向全體”“以美育人、以文化人”的固本之道,就必須堅持與“育人為本”相適應的培養目標、內容方法和價值導向,這是戲曲進校園的“守正”之舉。
[關鍵詞]戲曲文化;校園文化;育人
一、引言
在多文化的大環境下,各國的文明相互交融。中國在獲得世界關注的同時,也遭到了美國等西方資本主義強國的文化的沖擊。十八大以后,習總書記曾數次強調文化自信的重要性。“要有更深刻的信心,要有一個堅實的基礎,才能成為一個強大的民族。”特別是在紀念中國共產黨成立95周年的會議上,更是明確地指出:“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文化自信,是對黨的十八大提出的“三個自信”的創造性拓展和完善。既有對優秀傳統文化價值的認同和肯定,又包含對國家和民族文化的繼承發揚和創新拓展,是一種將優秀文化發揚光大的積極態度。
2017年,中宣部等四部委聯合下發了《關于戲曲進校園的實施意見》(以下簡稱《實施意見》),提出到2020年戲曲進校園實現常態化、機制化、普及化,基本實現全覆蓋的總體目標。雖然受到了新冠肺炎疫情的影響,但戲曲進校園活動在全國各地依然蓬勃展開,不少地區已經形成一定的特色和亮點。同時,隨著活動的不斷開展,一些問題也顯現出來。就目前而言,戲曲進校園活動亟須加以思考和解決的重點是“固本”和“守正”,無論相關組織部門還是參與對象,都應該及時總結經驗,努力使戲曲進校園活動進一步深入發展。
二、校園中戲曲的現狀
在經濟一體化進程中,中國的改革開放水平正在逐步提高,而在這一過程中,出現了一些新現象。五花八門的外來思想與西方資本主義的文化價值和思想觀念混為一談,在宣揚所謂自由平等的“糖衣”之下,當代的部分高校學生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態度冷漠,他們的實踐動力和能力因此被削弱。
三、“以美育人”是戲曲進校園的“固本”之道
就戲曲產業而言,一個較好的發展氛圍需要有一批職業演員和一批觀眾,如果沒有這些人,就不會形成優良的傳統。
基于發展的大背景,將來的聽眾是今日的大眾。與此同時,青年教育的前途是祖國和民族的前途,只有讓更多的年輕人能夠繼續發揚這份寶貴的傳統,才能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產生信心,把中華文化基因傳下去。從其宗旨上講,以“立德樹人”為基本使命,堅持中華傳統文化定位;繼承中華傳統文化,強化戲曲知識的普及,提高學生對戲曲的認識與經驗,引導學生形成良好的美學理念;培養道德情操、國家情操,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營造良好的戲曲傳承和良好的發展氛圍。“以教育為中心,以全體為中心”是其根本原則。要堅持美育的特征,尊重學生的成長規律,以美育、以文化人的身份使每一位學生都參與戲曲活動,從而使他們學到更多的戲曲知識。“育人為本”的實質是注重人,所以要把“面向全體”的“以美育人、以文化人”作為進入學校的“固本”之路。
從觀眾的角度來看,戲曲觀眾應該是全國各大學、中小學的學生。因此,要區別教育的內容,大學與中小學的教學內容不能相同,并且要根據小學低年級、中高年級,以及初中和高中等的不同年齡段來劃分,并制定相應的課程和教學方式。例如,一些老師要求學生們學習表演《紅娘·佳期》《拾玉鐲》等戲曲,然而初中生是從學習、掌握程式開始的,對于劇目的內涵和人物情感一竅不通,就很難演好這些曲目。很明顯,在一般的中學里,過難的戲曲是不適合的。此外,在很多場合,學校也安排了小學一年級的新生學習演唱《大唐貴妃》的《梨花頌》,這種曲子目前比較受歡迎,但是其內涵還不夠成熟,根本不應該走進中小學課堂。
堅持“育人為本”,要求對每一個受教育者都予以尊重。在教學活動中,要明晰教育目的,從教育對象的種類、教學目標、教學的層次等方面進行界定,科學地定位各級各類學校的教學目標。從教學目的來看,戲曲進校園的目的是讓廣大學生領略傳統戲曲的美感,擴大戲曲的受眾面,引導學生對傳統戲曲產生興趣。“戲曲走進學校”是為了讓廣大師生,特別是學生,感受到中國傳統戲劇藝術的魅力。因此,當戲曲進入學校后,必須注意避免追求專業化訓練,不應用匯報演出檢驗教學成果。在注重普通教學的前提下,既要注重學生的綜合素質,又要注重專業性,才能滿足不同特點、不同層次、不同類型的學生的需要。針對興趣較高、能力較強的學生,進行有針對性的戲曲知識與培訓,并為其提供相應的實習項目,以培養興趣為本,并以此提升學生的興趣。在戲曲的一般教學中,也有一些興趣強烈,同時具備專業背景和自愿投身戲曲行業的學生。但是,不管是提升方式還是選擇專業,都應該視為“戲曲進校園”的一種方式,而非作為其自身所追逐的目的,以免違背通識教育面向全體的初衷。
四、“守正”之舉與落實之策
首先,在教學過程中,要針對不同的教學內容進行教學,并制定有目標的課程形式和課程規范。在知識的傳遞方面,應注重對小學低年級的學生進行傳統文化遺產與美學價值觀的指導,而非單純地注重戲曲專業詞匯的灌輸。例如,在戲曲知識的傳授過程中,臉譜是不可回避的一項重要內容。許多學校都會聘請專業的戲曲表演者來授課。而這些表演者常常會仔細地按照職業操守的準則來教學生,涉及三片瓦片、十字門、碎臉、整容和勾、揉、抹等化妝的專業名詞,還專門講解了各個門派的曲譜之間的微妙差異。這讓第一次接觸戲曲的學生一頭霧水。盡管從職業的觀點來看,課程要求已經很低了,但還是讓學生有些難以理解。事實上,對于中小學來說,在教授臉部這個特定的知識要點時,只需要講解怎樣辨別色彩、辨認形狀、捕捉特點即可。學習的主要目的是通過對中國傳統文化背景下的色彩的了解,知曉京劇的人物表情的夸張、寫意的表達,并根據人物的評價傾向培養學生的審美趣味。
其次,對教科書的選用要進行審核,力求統一。在遵循正確的美學取向的基礎上,要做到知識點精確、邏輯性強、易于理解。當前尚無一套規范的、通過嚴格審核的、面向戲曲的通用教科書,普通高校普遍選用了部分由民間發行的通俗書籍,作為教學和輔助性的內容。但一些通俗的戲曲作品的品質卻非常令人擔心,不但出現了許多常識上的失誤,而且文字拼寫也很混亂,甚至出現了很多錯誤。比如,在一些書中,把長絲線錯做了袖子;把《貴妃醉酒》與《霸王別姬》混為一談;把張君秋當成孫怡云,用京劇司鼓演奏,用來演奏騎士鼓,簡直是慘不忍睹。如果這些書作為教科書進入學校,其后果可想而知。因此,當前戲曲教科書建設面臨著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
最后,戲曲進校園演出的劇目審定程序需進一步完善,在此不多做論述。
五、結語
“固本”是實現“守正”的先決條件與根基,“守正”是“固本”的必要條件和根本保證。習總書記在致中國戲劇學院教師和學生的來信中指出:“要全面貫徹黨的各項教育政策,切實履行立德之責,指導廣大師生堅定文化自信,弘揚優秀傳統,堅持守正創新,在教學相長中探尋藝術真諦,在服務人民中砥礪從藝初心,為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大國作出新的更大貢獻。”“戲曲進校園”是立足于中華優秀文化的傳承項目,只有全面理解其“以美育人、以文化人”這一基本使命,方能確保它不偏離原意,并對學生產生深刻的影響。
【參考文獻】
[1]熊力游,莫振達,新時代大學生文化自信教育面臨的問題與對策分析U].長沙大學學報,2021,35(04):104-108.
[2]劉俊鴻,民族精神與民族戲曲J].藝術百家,2012,28(02):16-22.
[3]曹蒙瑤.地方戲曲融入校園文化建設路徑研究[D].南昌大學,2018.
[4]張曉龍.淺論傳承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基本原則與方法:以中國戲曲文化為例J].戲劇文學,2019(12):73-77.
[5] 李成蹊,中國動畫電影吸收融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路徑:以《哪吒之魔童降世》為中心的討論人天下,2021(12):46—50.
[6]任慧。“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精神標識性人物”創作現狀與展望:以影視藝術作品中的孔子形象為例U].藝苑,2020(05):29-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