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晟 王金慧
當今的初中生存在著自我中心傾向明顯、關愛他人意識淡泊、敬畏自然意識缺乏、愛國主義觀念不強等社會責任缺乏問題。課堂是培養學科核心素養的主陣地,對于初中生來說,社會責任至少包括關愛生命、健康生活、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等態度和觀念,嘗試解決現實生活問題、參與環境保護實踐、崇尚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向他人宣傳關愛生命的觀念和知識等。下面以“食品保存”一課的學生活動為例,闡明社會責任培養的策略。
1創設真實生活情境,關注社會生活教材和教學過程中存在著大量的情境缺失或虛假情境現象,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學生對知識來龍去脈的認知、對學科應用價值的理解,弱化了學科的育人功能。而社會責任是學生在學習活動中逐漸發展起來的,在解決真實情境中的實際問題時所表現出來的價值觀念、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教師從現實生活中挖掘鮮活的情境材料,經過適當處理,作為教學情境和學生活動的載體,有助于學生把理論和實踐相聯系,引導學生在感知、感受、感動的過程中產生情感上的共鳴。
在“食品的保存”一課的教學,為了讓學生充分體會食品保存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教師呈現了自己在“雙十一”購物節采購的物品,其中有許多食品遠遠超過了日常所需量,提出問題:應如何保存多余食品呢?學生的興趣被極大地調動起來。教師創設真實情境,讓學生充分體會食品保存的必要性是來源于解決生活中、社會中的實際問題,而保存不當或超量購買,將造成食品浪費。情境創設法在培養學生社會責任感的教學中是最直接、直觀的策略。社會責任核心素養的教學目標是在知識的學習和能力發展的過程中實現的,真實的情境才能使學生產生真實的情感。在利用媒體資源時,教師應指導學生明辨信息的真實性,培養學生甄別、評價信息的意識和能力,增強抵制偽科學的社會責任。
2運用社會議題,探究辨別真偽
議題式教學是以學生真實生活情境中具有開放性、思辨性、綜合性、系列性的話題為抓手,以結構化的學科知識和方法為支撐,以提高學科素養為核心的一種教學方法。信息化時代的到來,網絡平臺和自媒體充斥著各類虛假信息。在生物學教學中,教師將與授課內容相關的、流傳較廣的偽科學議題作為情境,聯系生物學的思想與方法,設計探究活動,通過實驗提升學生辨別真偽的能力,培養社會責任。
與食品保存的議題,有許多流傳甚廣卻是非難辨,如“震驚!防腐劑大戶!吃一包泡面肝臟需解毒32天!”“快倒掉隔夜菜!里面的亞硝酸鹽含量超標!致癌!”“冰箱不是食物的‘保險箱!”等。教師在教學中模仿大家喜愛的中央電視臺節目設計“是真的嗎”活動,判斷這三個議題的真偽。學生對以上論斷的正確性展開了辯論,各執己見,無法達成一致。此時,教師引導學生進行分組搜集資料或實驗探究:
第一組通過網絡或書籍收集有關防腐劑和方便面的資料,同時收集有關肝臟解毒能力的文獻資料,從而對此論斷進行判別。第二組開展實驗,教師購買亞硝酸鹽檢測試紙給學生,并指導學生進行隔夜菜(葷菜、素菜分組)內亞硝酸鹽含量的觀察,以時間為變量,周期性檢測隔夜食品亞硝酸鹽含量。同時,指導學生對所得數據進行分析比對,對照我國食品規定亞硝酸鹽含量標準進行判別。第三組也進行小組實驗,以溫度、時間或食品種類作為研究變量,對不同食物保存在不同溫度下不同時間食品的腐敗程度進行對比,從而得出結論。
經過實驗探究及文獻查閱,教師在任務布置的一周后,開展結果交流會。交流會上,學生的辯論和陳述由于有了數據和背景資料的支撐而更具說服力。泡面解毒需要32d是偽命題;隔夜菜亞硝酸鹽超標也是偽命題;冰箱不是食物的保險箱為真命題。
注重科學、技術和社會相互關系是生物課程的主線之一,也是生物學學科核心素養達成的有效路徑。教師利用真實的社會議題,如轉基因食品、無償獻血、日本福島核電站廢水排放等熱門議題,幫助學生認識生物學與社會發展的聯系,宣傳生物學知識和健康的生活方式,識別偽科學和迷信,嘗試參與社會決策。
3參與社會實踐,認同科技發展
社會實踐活動是社會責任培養的載體,在拓寬學生的視野、增長社會見識的同時,提高學生履行責任行為的自覺性。教師應在生物教學中結合教學主題,尋找契機,指導、帶領學生走入社會生活,并通過學生親眼所見,體驗和感受科學技術最新的發展對社會生活的影響。
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為了讓學生更直觀地了解食品保存的方法,教師可以組織學生開展“超市游”的走進超市實踐活動。教師將全班分為3組:第一組調查哪些食品不需要采取特殊的保存方法,食品即可長期保存;第二組調查哪些食品采用的食品保存法是自古以來就采用的傳統方法;第三組調查哪些食品采用的是現代食品保存法,需要借助現今的科學與技術。學生分組后形成學習小組,共同走進超市,分工配合并記錄匯報。學生走進超市,羅列出了冷藏、真空包裝、腌制、加濕、糖漬、酒泡、罐藏等方式,幾乎將食品保存的絕大部分方法都盡收眼底。
科學技術的發展豐富和改變了人們的生活,教師可以讓學生將食品的種類與保存方法進行歸類,并與食品保質期進行對比分析,進一步探討不同食品保存方法可能對人體健康的影響。因而,教師要選擇合適的社會實踐活動,如參觀食品生產企業、生態農業、污水處理廠等,參與植樹造林、生態監測、垃圾回收等公益活動,才能在活動中實現生物學課程目標,彌補了課堂教學的不足。
4呈現歷史脈絡,弘揚傳統文化
科學技術是一個發展的過程。尋找教材知識的歷史脈絡,一方面使學生理解生物學科知識的形成過程,在此過程中體會文化科技的演進,樹立科學的人文觀、歷史觀;另一方面,可以將更多我國優良的傳統文化、中華傳統技術融合進教學,增強學生的民族自信和自豪感,從而進一步加強愛國主義教育的效果。
在食品保存的傳統方法中,不僅是我國勞動人民的智慧結晶,同時也創造出了很多食物不同的“味道”。教師可以組織“尋找食品中的味道”這一活動,使學生經歷情感體驗,培養學生對傳統文化的認同感,厚植家國情懷。教師設計“尋找食品中的味道”這一活動環節分為三組:第一組尋找食品中“家的味道”;第二組尋找食品中“年的味道”;第三組尋找食品中“故鄉的味道”。教師在組織活動前,對學生提出以下要求:探尋一種與傳統食品保存有關的食物,此食物帶有最獨特的味道,其中蘊含著家、年或故鄉的味道;了解這種食物的制作方法,并探究出其中有利于食品長期保存的基本原理;嘗試制作這種味道獨特、帶有情懷的食物,并與同伴分享。
食品的獨特風味是由不同區域、不同民族對食品采取不同處理方式形成的。現代社會的流動性比較大,班級學生的家庭可能來自五湖四海。學生可通過采訪家中老年人所了解的傳統食品制作方式,學習食品制作的方法,如腌制、風干、糖漬等,體會和傳承傳統文化。教師將這些中國傳統食品搬進課堂,讓學生共同實踐和體驗,品味故鄉的味道、年的味道,增強了學生對中華歷史的認同感,豐富了學生對人文精神的情感體驗。
5關注人類未來,培養社會責任感
人類社會是不斷發展變化的,自然和生物生命也是不斷演變的。生物學領域也有許多未解之謎,未來社會會變成什么樣,與人類今天的行為有密切的關聯。學生是未來社會的主人,要想讓學生通過生命現象看透問題的本質,使學生掌握利用生物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更好地服務社會,教師就要關注未來,鍛煉學生的科學思維,讓學生認清生物學規律和主線,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意識。
在向學生介紹了食品保存的傳統方法以及現代方法后,教師可以提出以下問題:未來人類食品保存的技術發展方向是如何的?學生展開討論和資料研究,通過預測未來社會發展方向,對未來食品保存的技術做出推測。例如,未來可能會發明安全的轉基因食品,微生物無法在食品上生長或繁殖,但同時對人類無害,食品就可以長時間保存,避免防腐劑的使用和脫水等技術導致食品口感風味的變化。又如,未來可能發明更為實用的瞬間冷凍和解凍技術,確保海鮮等動物食品在運輸過程中保持冷凍狀態,解凍后能夠立刻復活。學生在討論中腦洞大開,憧憬美好未來。
當今很多學生的學習目標不明確,容易導致學生迷失自我,怎樣才能培養學生真正成為對社會有用的人呢?教師必須擁有更為廣闊的眼光和宏偉的格局,帶領學生關注人類未來,結合當前人類密切關注并對未來有重大影響的話題,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意識。
生物學科與人們的生活緊密聯系,教師通過對教學資源中與社會責任相關內容的不斷挖掘和課堂中的精心設計,不僅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也能夠使學生運用學到的生物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更好地融入社會、參與社會,真正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
參考文獻:
[1]周曉莉.在初中生物教學中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J].基礎教育課程,2017,(7):88-90.
[2]蔣娟.基于學生學習共同體——例談初中生物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J].新課程(中學),2018,(1):235.
[3]汪晶晶.論初中生社會責任感的培養[D].重慶:西南大學,2017.
[4]朱志平.范導式教學:價值、內涵與實踐路徑[J].上海教育科研,2019,(4):77-80.
[5]楊九俊.范導式教學:一種準教學模式[J].江蘇教育研究,2019,(29):12-14.
[6]郭秀敏,許海鷗.學科核心素養主導下的議題式教學[J].北京教育,2019,(5):80-81.
[7]沈慧艷,曹芳,程雪梅.初中生物教學中跨學科知識的整合應用[J].中學教學參考,2021,(8):84-85.
[8]蒙秋燕.基于社會責任感建立的生物教學創新例談[J].學周刊,2021,(8):135-136.
[9]許振雙.高中生物教學之“社會責任”觀念培養策略[J].名師在線,2021,(9):93-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