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美教師”被撤教師資格警示師德之重
一度被評為“最美教師”,日前卻因對比家長收入、涉嫌歧視學生而被撤銷教師資格。曾經的最美教師何至于此,期間到底發生了什么?我們應該反思,這位認同不良價值評判的老師是如何進入教師隊伍?如何當上“最美教師”的?是評判機制過于注重教學成績、升學率,還是“最美教師”不能全面核查教師情況?教師的職業貢獻在于育人,偏離了育人的天職,師德的底線被無下限地踐踏,育人的天然保障就會轟然倒塌。“你媽媽一年掙多少錢?”式的詰問,扭曲了學生對老師的理性認知。這是一個足以讓人深刻反思的案例,再次提醒我們,加強教師師德的引導教育,全面客觀科學地評價教師,比任何時候都更為重要。
(張立)
把“免作業一次”作為紅包委實不妥
媒體報道,四川攀枝花某小學開學第一課,教室黑板上貼滿紅包,在紅包的“福利卡”上有4種“福利”:自選座位一天、免作業一次、老師親手做的酸奶一杯、和老師看一場電影。給每個孩子派發紅包,激發他們的興趣,希望他們在快樂的氛圍中開始新學期的學習,這是班主任的初衷。心意自然是好的,然而,把“免作業一次”作為紅包委實不妥。素質教育要求對中小學生“減負”,但“減負”不等于不布置作業,更不等于支持甚至鼓勵學生不做作業。筆者以為,把“免作業一次”作為紅包發給學生,滿足他們并不正確的愿望,其結果如同“揠苗助長”,不但無益,反而有害。
(戴若冰)
北清課程互選為打破大學“圍墻”做示范
今年年初,北大、清華互相開放本科課程的新聞一時間在網絡上刷屏。不少網友調侃道,如今終于不用再糾結上北大還是上清華的問題了。事實上,北清之間的合作傳統悠久、基礎良好,此次兩校互開課程合作再升級,將更加有利于發掘現有教學資源,實現校際教學互利共享。近年來,教育部制定多部政策文件,推動高校間的學分互認、資源共享、課程互通。大學之間的“圍墻”不再是人們想象的那么牢不可破。從為國家社會輸送人才角度出發,教育本就不應囿于一校一院,應該把大學間“隱形圍墻”推倒。作為國內高校的翹楚,北大、清華此舉無疑具備戰略意義和很好的示范效應。
(孔德淇)
給畢業班換老師不可任性和隨意
正值開學時間,安徽省阜陽師范大學附屬小學六年級(2)班的教室里卻空無一人。原來,2021年春季學期,該班語文老師被學校調換到其他年級,為了表示反對,班上的30多名學生在家長支持下集體翹課了。以集體翹課的方式反對學校換老師,家長們的做法足夠激烈。對學校而言,換老師是正常的工作安排,但家長們的情緒也可以理解。一方面,開學前一天才告知,顯得對家長們不夠尊重;另一方面,這是一個即將升入中學的畢業班,臨陣換將確實不妥。如今,矛盾已經造成,最好的辦法就是在上級教育部門的介入下,學校、家長雙方坐下來深入溝通,爭取達成共識。而其中最大的教訓就是:換老師是學校的權力,但行使這一權力一定要慎重。
(宋鵬偉)
整治“偽冠名”合作辦學需多方發力
近日,《半月談》披露的“偽冠名”合作辦學遍地開花現象,在網上持續引發熱議。打著“名校附屬學?!钡幕献?,開發商賣的是房子,名校收的是管理費,地方政府要的是稅收和政績,可謂是各取所需,皆大歡喜。合作辦學本身并無過錯,錯就錯在有名無實。依附學區經濟、房地產經濟,不禁污染了教育生態,扭曲了經濟環境,還惡化了家校關系,損害了教育初心,必須予以叫停。為此,地方政府要摒棄急功近利思想,“名?!币獫嵣碜院?,對“冠名”合作辦學要慎之又慎,最后,要進一步推進教育均衡發展。優質高質量的教育普及之日,或許就是“冠名”亂象退出歷史舞臺之時。
(楊紅星)
集團化辦學要謹防破壞區域教育生態
集團化辦學是快速推進區域教育優質均衡發展的重要措施,通過集團優質學校帶動、引領、輻射區域學校,將優質學校的管理體系快速復制移植,提升集團內薄弱學校管理水平。集團化辦學,目的在于抬高底部,而非聚焦優質名校。在集團化辦學的過程中,有些地方過度關注集團辦學的“名校”品牌,盲目擴大辦學規模,一味將集團校做大做強,無疑會破壞區域教育生態秩序,限制非名校公平發展,會進一步拉大校際差距,助推擇校現象發生。
(梁好)
義務教育課后服務要堅持公益普惠原則
日前,深圳市教育局印發《深圳市義務教育階段學校課后服務實施意見》,《意見》明確義務教育階段學校課后服務將堅持公益普惠原則,從2021年春季開學起分批、穩步推進。在義務教育階段開啟課后服務并非新話題,教育部對此也提出三項新要求:一是要求全覆蓋,每個學校都要動起來;二是要與當地正常下班時間相銜接,切實解決家長接學生困難問題;三是要豐富課后服務內容,指導學生盡量在校內完成作業,幫助學習有困難的補習輔導。筆者相信,在堅持課后服務公益普惠的基礎上,只要各地政府加大財力保障,教育部門規范服務內容,學校優化服務方式,家長“因家制宜”理性選擇,學生因人而異積極參與,課后服務這項民生工程就會變成民心工程。
(胡正平)
警惕中小學亂收費新變種
據中央紀委國家監委網站通報,云南丘北縣民族中學5年間共違規收取學生165萬元門禁卡服務費。經過多年的整治,各地中小學校亂收費問題得到了明顯改善,但卻“與時俱進”,呈現了新變種。以門禁卡服務費為例,搜索發現,如此收費的并非丘北縣民族中學一家,還有一些學校收取這項費用,理由如出一轍。面對中小學亂收費的新變種,各地教育部門應結合當地實際情況,改變以往羅列禁止收費項目的辦法,出臺收費白名單,明確收費項目,不在列的均視為亂收費,這種做法比列舉亂收費項目更利于管理,不會留下漏洞。
(丁慎毅)
“家常菜”進大學課堂,學會好好生活也重要
新學期到來,華東師范大學開出了新課《家常菜》作為勞動教育課程(通識必修課之一)?!都页2恕芬徽n廣受學生歡迎,開課一天就被選滿。與此同時,這門課也受到部分網友質疑——大學并非職業技術學校,開一門做菜的課真的有必要嗎?其實,“家常菜”進大學課堂,并非是為了培養專業烹飪人才,高校試點開展《家常菜》一課,增強了學習內容的趣味性,既是對勞動教育課程的形式內容創新,也滿足了學生對學習基本生活技能、陶冶生活情操的需求,激發了學生的學習熱情,一舉多得。對這種合理且有益于學生身心健康的大膽課程創新,與其不斷質疑、試圖打壓,不如多作鼓勵,讓年輕人們自由地培養愛好,享受快樂人生。
(黃冬琪)
開學季,筑牢校園食品安全“防護墻”
中小學開學的季節,校園周邊的路邊攤點、小賣部也開始活躍起來了,這其中,對于中小學生來說價格低廉、口感好的小零食往往存在安全隱患,倘若中小學生長期食用,極有可能危害他們的身體健康。筑牢校園食品安全防線,保障中小學生舌尖上的安全,需要社會方方面面的力量共同參與、形成合力。對于學校來說,要加強對學生的食品安全教育;家長也要重視孩子的飲食安全,幫孩子樹立正確的消費觀,引導孩子形成良好的飲食習慣。筆者相信,通過各級各部門的共同努力,再加上家長的密切配合,定會筑牢校園食品安全“防護墻”,切實為孩子的健康成長保駕護航。
(王學明)
編輯:蔡揚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