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興茂
【摘要】體驗式教學是一種以學生的學習體驗為重心構建的教學模式,其在教育理論和教學方法上與中職教育的培養目標是相符合的。在中職音樂人才培養過程中采用體驗式教學,能夠使學生真正將學所知識融會貫通。本文就此論述體驗式教學的概念及其在中職音樂表演專業教學中的具體應用。
【關鍵詞】中職;音樂表演專業;體驗式教學;概念;特點
【中圖分類號】G710【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4—0463(2021)05—0126—02
中職音樂表演專業具有較強的實踐性,強調動手操作能力,而體驗式教學與中職音樂表演人才培養的基本要求相符合,因而研究體驗式教學在中職音樂表演專業中的應用具有一定的理論意義和現實意義。
一、體驗式教學的概念
體驗式教學的相關概念最早由美國著名教育心理學家杜威所提出,強調通過體驗來獲得知識,從而獲得經驗。他認為知識的獲取必須通過運用、嘗試、改造等實踐活動來獲取,這就是著名的“做中學”[1]。通過“做”讓學習者主動活動,通過活動豐富經驗,通過反思使得經驗具有意義,最終促進學習者的發展。
而體驗式教學在音樂教學中也得到了提倡,音樂教育學家艾利奧特有一項重要的學術觀點,即認為音樂作為一門審美教育課程,必須從實踐中來獲取審美經驗,從實踐中獲得對于音樂的感知。我國2011版《中小學音樂課程標準》中也有所要求,指出“以音樂審美為核心,重視音樂實踐。”并強調:“所有的音樂教學領域都應重視學生的藝術實踐,積極引導學生參與各項音樂活動,將其作為學生走進音樂,獲得音樂審美體驗的基本途徑。”可見,體驗式教學在音樂教學中是一項極其重要的教學方式。
二、中職音樂表演專業的特點
中職音樂表演專業的教學十分強調職業技能的培養,即音樂表演專業需要重點培養的是學生的舞臺表現力和各個音樂表演方向的專業水準;強調在實踐中融會貫通理論知識,這與體驗式教學的基本理念不謀而合。
而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許多教師還沒有清楚地認識到這一點,而是過于強調理論知識的學習,導致學生難以真正掌握知識的關鍵,所培養的學生存在理論淺顯、對專業技能不熟練的情況;還有些教師則走向另一個極端,即認為中職的學生專業基礎較為薄弱,因而會完全拋開理論知識的教學,直接傳授職業演唱、演奏的技巧。精湛的藝術是建立在技術支撐之上的,而技術又是來源于理論,因此,作為中職音樂表演專業的教師,應該在理論和實踐之間尋找到一個平衡點。
中職中專的音樂表演專業學生通常專業基礎較為薄弱,因此教師在教學中既要顧及學生的接受能力,還要有計劃地提升學生的專業素養。從這一點而言,體驗式教學便能夠非常好地照顧到學生的學習情況,既能夠讓學生在體驗中接受相關的理論知識,也能夠讓學生在體驗中提高演唱、演奏能力,從而形成良好的專業素養。
三、體驗式教學在中職音樂表演專業中的具體應用
1.讓學生在情感體驗中加深對聲樂作品的理解。聲樂演唱離不開具體的聲樂作品,而每首聲樂作品中都蘊含著特有的情感內涵,因而想要對作品有深入的理解,就必須首先要能夠體驗到其中的情感[2]。情感的表達都有一個情感主體和表達對象,無論是藝術歌曲還是歌劇詠嘆調作品都是如此。歌劇中演唱詠嘆調作品的主人公便是情感表達的情感主體,如果是藝術歌曲則更多強調的是演唱者的情感主體身份,以一種相應的身份來表現這首作品的情感;而情感表達的表達對象在詠嘆調作品中的客體可以是具體的人物,也可以是景物、事物,也可以是較為抽象的敘事、渲染整體劇情氣氛、表達人物內心的情緒等[3]。這些在聲樂作品創作時都已經設定好了,需要演唱者去理解它,然后代入作品當中并表現出來。如民歌《嘎俄麗泰》講的是一位青年深愛著一位姑娘,這就需要演唱者站在這個男青年的角度向自己的心上人表達出內心的熱烈情感。
中職學生的專業基礎較為薄弱,因而想要演繹好歌劇中的人物并不容易,尤其是對于人物動作神態的表現更具有難度。因此,在音樂表演教學過程中,教師首先應強調對于人物情感的體驗,即可以運用向學生講述歌曲背后故事的方式引導學生想象,并站在劇中人物的角度去體驗音樂的情感。比如選自歌劇《沂蒙山》的詠嘆調《就在山水間》,劇中演唱這首作品的是女主人公海棠。演唱者要把人物形象演唱得豐滿起來,就要切身體會到女主角的內心感受。在劇中的結尾,海棠為了救“小沂蒙”,甚至犧牲了自己的孩子,這是“小愛”與“大愛”的博弈。海棠雖然十分愛自己的孩子,但是在“小愛”與“大愛”中最終還是選擇了“大愛”,因此學生在演唱“我把孩子當親生養,要比親生還要親,要比親生還要親,是我的心尖尖”這一句時要注意情緒飽滿,把熱烈的、親切的語氣演唱出來,表現出海棠內心“抗日事業高于一切,抗日必將取得勝利”的堅定信念。
2.在聆聽體驗中提高學生對發聲技巧的運用程度。聆聽是一種較為常見的體驗音樂的方式,也是感知音樂美的過程。聆聽分為三個層次,第一層次是無意識的聆聽,也就是上述的直覺美,聽上去是美的,也許觀眾并沒有思考和體會就已經感受到了音樂的存在;第二層次的聆聽是感性的聆聽階段,觀眾聽到了這一音樂作品,引發了他的情感共鳴,有了感性層面的體會,也能感受到一種美的存在;第三層次也是最高層次的聆聽,為理性分析聆聽階段,觀眾對于聲樂作品能夠分析出這個段落為什么唱得好,演唱者在背后的演唱方法是什么,能夠用理性的思維去欣賞作品,。
在聲樂表演的教學過程中,相互聆聽交流是提高表演能力的有效途徑。因而教師可以鼓勵學生在人多的情況下多表演,或是讓學生相互表演,對他人存在的問題及時指正,并檢查自己身上是否具有同樣的問題,從而相互進步。比如,有的學生在看別人演唱的過程中發現演唱者與伴奏的配合不是特別默契,在該平穩的地方不夠平穩,而在漸強的地方也沒有漸強,因此得以反思自己身上是否也存在這些問題。在這種聆聽體驗的過程中,學生能夠分析他人演唱中存在的問題,在交流中獲得相應的進步與反饋,從而不斷提升自己的演唱水準。
3.在教學體驗中幫助學生加強對知識點的理解記憶。對于音樂這類實踐性較強的學科而言,更需要讓學生親身參與到“教”的過程中來,以學生的“教”促進學生的“學”,鼓勵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因而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對所教授的知識點進行講解,讓他們來扮演“教師”的角色。這種教學角色的互換會讓他們獲得被關注和被認可的體驗,也能引發他們對于教學知識點的思考。
中專學生對于專業學習的動力往往不夠明確,他們經常會被打上“差生”的標簽,但事實上有許多中專學生是非常優秀和聰明的,他們對于專業有著天然和執著的熱愛。他們需要的不是枯燥的理論講解,而是一個充滿實踐操作的學習過程,他們同樣也需要被關注和認可。因此,教師可以利用合作學習給他們提供一個互相交流的機會,讓其也扮演“教師”的角色。比如,教師可以在聲樂表演課中講解基礎的知識點,然后讓學生進行相應的發聲練習,之后再讓學生之間相互扮演教師來講解發聲的方法與技巧。當然這種形式需要在教師的指導下進行,因為聲樂的發聲技巧往往較為抽象和模糊,為了避免錯誤習慣的形成,教師應作為監督者和引導者鼓勵學生進行教學。
這樣學生不再是被動地接受教師授予的知識,而是成為學習的探索者、研究者,他們之間共同商量、一起學習,與此同時教師適時地參與,或傾聽,或引導,以同伴的角色加入教學活動中,幫助學生認識新事物,指導學生解決新問題,使教學活動在輕松愉快的氣氛中順利進行。
綜上所述,體驗式教學十分契合中職中專音樂表演人才的培養方案,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推廣具有可行性和必要性。
參考文獻
[1]孫妍妍.中職音樂聲樂技能教學改革[J].黑河教育,2020(06):87-88.
[2]李光一.立德樹人背景下中職院校聲樂教學改革模式[J].佳木斯職業學院學報,2020(04):211-213.
[3]李光一.中職院校聲樂教學的發展現狀與問題[J].開封文化藝術職業學院學報,2020(02):145-146.
編輯:王金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