費強 俞健力
【關鍵詞】三維CT重建影像技術;脛骨平臺骨折;診斷
脛骨平臺骨折屬臨床發病率極高的關節內骨折,與其他類型骨折相比,脛骨平臺骨折損傷復雜,骨折類型包括髁間隆突骨折、腓骨小頭骨折、關節面損傷等,如治療不及時可導致膝關節功能異常,并可誘發膝關節炎,導致關節活動障礙,嚴重影響日常生活[1]。臨床診斷脛骨平臺骨折多采用X線,其主要缺陷為圖像分辨率較低,無法清晰顯示脛骨平臺骨折的準確位置,且無法準確分型及評估骨折平臺塌陷與劈裂程度。三維CT重建影像技術診斷脛骨平臺骨折可為醫師提供不同角度及平臺的圖像,便于評估膝關節與脛骨平臺骨折的解剖位置關系,可準確完成骨折分型,為臨床確定治療方案提供參考。本研究對我院收治患者的相關資料進行研究分析,探討三維CT重建影像技術診斷的相關問題。
1 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2019年12月至2020年12月為本研究時間跨度范圍,擇取樣本為72例脛骨平臺骨折患者,全部患者經手術檢查均確診為脛骨平臺骨折,且對本研究相關內容知情同意。總結分析72例患者基礎性臨床資料,男33例、女39例,年齡18~71歲,平均(44.68±2.71)歲,左側脛骨平臺骨折45例、右側脛骨平臺骨折27例。
1.2方法 全部患者均行DR平片、多層螺旋CT檢查,并采用三維CT重建影像技術分析輔助CT檢查。DR檢查采用我院DR診斷設備輔助完成,醫師指導患者在攝影床板表面保持坐位,患側下肢伸直,床面與膝關節正中矢狀面保持垂直方向,腳尖向上方,經由患者髕骨下層垂直攝入中線至膠片中心區域。以膝關節為中心,照射野為脛腓骨上側至股骨下側,規范化完成正位片拍攝。完成上述操作后將患者體位調整為側臥,床面與膝關節矢狀面保持平行,經由患者腘窩后側與髕骨下層連線中心區域攝入中線至膠片中央,規范化完成側位片拍攝。
多層螺旋CT檢查利用我院多層螺旋CT掃描儀輔助完成,層厚及層距均設定為5mm,管電壓設定為120kV,管電流設定為240mA。醫師將患者體位調整為仰臥,下肢保持伸直狀態,掃描平面與肢體長軸垂直。將膝關節間隙區域設定為掃描中心點,掃描范圍為髕骨上側至股骨下側。完成常規掃描后行MPR重建與VR三維重建,MPR重建選擇冠狀位、矢狀位實施斜面重建。采用容積掃描技術完成薄層重建,層間距及層厚均設定為0.625mm。利用VR三維重建技術對圖像實施切割及旋轉,以獲取最佳觀察視角。
1.3評價標準 以手術檢查結果為金標準,評估DR及三維CT重建影像技術診斷不同分型脛骨平臺骨折準確率。脛骨平臺骨折分型依據Schatzker分型標準,Ⅰ型為外側平臺劈裂,Ⅱ型為外側平臺劈裂及塌陷,Ⅲ型為外側平臺塌陷,Ⅳ型為內側平臺骨折,Ⅴ型為雙髁骨折,Ⅵ型為脛骨干骺側及雙髁骨折。
1.4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3.0軟件計算各類數據,計量資料為x±s,檢驗方法為t,計數資料為“例(%)”,檢驗方法為χ2,如P<0.05,則組間有差異。
2 結果
經手術檢查證實,72例患者脛骨平臺骨折分型為Ⅰ型13例、Ⅱ型13例、Ⅲ型10例、Ⅳ型9例、Ⅴ型17例、Ⅵ型10例。對比不同類型脛骨平臺骨折診斷準確率,CT顯著高于DR(P<0.05),詳見表1。
3 討論
脛骨平臺骨折為臨床常見膝關節創傷性骨折,人體膝關節內部機構較為復雜,主要包括前側髕骨、股骨遠端內外上髁、股骨近端內外側髁,關節內部結構包括關節面、關節囊及關節腔等,并存在復雜的韌帶結構。脛骨是人體下肢中具有支撐作用的骨骼,上側膨大部位即為脛骨平臺[2]。脛骨平臺骨折患者傷情復雜,外側脛骨平臺骨折表現為邊緣區域骨折移位及中部位置塌陷,內側脛骨平臺骨折表現為整塊骨塌陷、移位及劈裂等,為提高脛骨平臺骨折治療效果,需準確診斷骨折類型,并確定針對性治療方案。
DR檢查是臨床診斷脛骨平臺骨折的常規方案,其主要優勢為操作簡便,檢查費用低廉,耗時較短,可及時獲取骨折的影像資料。DR檢查采用X線二維成像模式,圖像多為骨性組織,無法清晰顯示周邊軟組織,其主要缺陷為圖像清晰度偏低,組織分辨率有待提高,且存在圖像重疊的問題,無法清晰顯示關節面輕微的塌陷及骨折,降低應用于脛骨平臺骨折的分型診斷中誤診率較高。多層螺旋CT是臨床診斷骨關節疾病的全新方案,與DR檢查相比,圖像成像質量及組織分辨率均顯著提高,可減少偽影及重疊對圖像的影響,清晰顯示骨折塊的位置與數量,并能夠確定脛骨平臺塌陷范圍與高度,也可診斷周邊韌帶及軟組織損傷。常規CT檢查為二維成像模式,無法對骨折形態及走行進行立體化顯示,將其應用于髁間隆突移位等骨折的診斷中準確率較低。三維CT重建影像技術為多層螺旋CT檢查圖像后處理技術,可實現三維容積成像及多片面圖像重建,可清晰觀察骨折線走行及關節面探塌陷程度,并可顯示微小骨折情況。三維CT重建影像技術采用立體成像模式,依據骨折區域表面輪廓完成容積重建,并能夠最大程度上保留CT掃描內部與外部數據,可對圖像實施不同軸向方向的旋轉處理,便于醫師通過不同角度觀察關節面損傷情況,并可提供骨折內部的圖像信息,清晰顯示骨折的細節圖像,通過對圖像的切割及旋轉處理可清除目標區域外部骨組織遮擋干擾,便于準確完成脛骨平臺骨折分型[3-4]。
總結并分析本研究中的各項數據資料,研究組72例患者采用三維CT重建影像技術診斷準確率為95.8%,顯著高于DR檢查,可認為三維CT重建影像技術應用于不同分型脛骨平臺骨折診斷中臨床價值突出。與DR檢查相比,三維CT重建影像技術可為醫師提供立體直觀的SSD圖像,進而為臨床確定治療方案提供參考依據。脛骨平臺骨折治療的常規方案包括手術治療及保守治療,骨折移位的塌陷程度是確定治療方案的主要參考依據。相關研究認為,如患者關節面塌陷未超1.5mm,則內部壓力無顯著變化,如關節面塌陷超3mm,則內部壓力顯著提高,采用DR檢查無法清晰顯示關節面塌陷程度,采用三維CT重建影像技術則能夠顯示塌陷情況,醫師通過對塌陷程度的評估可確定具體治療干預方案。同時,三維CT重建影像技術能夠立體直觀的呈現骨折情況,醫師可選擇感興趣區域進行深入觀察研究,并可模擬骨折復位及手術入路、固定等操作,進而提高手術成功率,縮短手術時間,降低手術所致各類不良反應發生率,也可為術后開展關節功能訓練提供參考[5]。
綜上分析可知,脛骨平臺骨折采用三維CT重建影像技術診斷臨床價值突出,可在各級醫療機構中全面推廣。同時,本研究中就診患者總體數量較少,持續開展研究時間偏短,缺乏地區同類型研究數據的比對性分析研究,在流程設計等方面有待完善,三維CT重建影像技術診斷脛骨平臺骨折的相關問題仍需持續性分析評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