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春紅
(南京鐵道職業技術學院 江蘇南京 210015)
學業自我效能是學習動機中的一個重要因素,“對個體的學習行為、學習動機與成就具有較大影響,在個體的自我發展過程中具有重要作用”[1]。學業自我效能感高的學生往往具有較高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而學業倦怠的學生常常體現出較低的學業自我效能感。近年來,來華留學生人數迅速增長,極大地促進了我國高等教育的國際化。據教育部統計,2019年,共有來自202個國家和地區的39.76萬名各類外國留學人員來華學習,與2008年的23.35萬人相比,增長近70.3%。隨著國際教育學生數量的急劇增長,如何提高來華留學生自身的“質”,培養高質量的國際人才已經成為一個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另外,目前,針對來華留學生學習動機方面的研究幾乎是空白,很多教師忽視了對來華留學生學業自我效能的干預。對來華留學生的學業自我效能及其干預的研究,對于個體的全面發展和我國國際教育質量的提高都有重要意義。
學業自我效能是個體對取得學業成功、規避學業失敗的判斷、信心與能力,是對學習的心理認知的構建。Schunk指出,學業自我效能感是“學生自身具有某種學習能力或本領,對自己是否能夠利用這些能力去實現學習目標所產生的信心水平的評價”[2]。在學習情境中,學習者對完成學習任務、實現學習目標等具有一定的主觀認知、信念和能力。這些主觀因素會影響學習者在學習上的投入量、持久性、承受力,對學習者的學習行為、心理體驗、思維認知、情感調節等也都有影響。
來華留學生的學業自我效能是這些個體在不同于自身原有學習情境下對能否順利完成學業的評判。作為對學業順利完成進行預測的重要變量,留學生的學業自我效能決定了他們對完成在華學習所需的動機、認知、資源與行動的運用程度,體現了他們對取得學業成就的信心與能力的主觀認知。在學習中,來華留學生要克服語言與文化差異,從思維模式、情感體驗、文化交際、個性人格等方面對內在自我心理與外在行為表現進行調節、平衡。顯然,來華留學生學業自我效能的高低體現了他們在學習上的內在動力的強弱。具有較高學業自我效能的來華留學生在學習中更能對學習方法、學習行為和學習成果做出預測和判斷,具有更加充足的引起、推動和完成學習的主觀起點和動因。
移動學習是“互聯網+教育”模式下的一種新型學習模式,是信息技術應用于教育的重要發展方向。一般來說,“移動學習是指學習者在網絡和終端設備(智能手機、Pad、電子閱讀器等)的支持下,根據自身需求能夠在任何地點、任何時間獲得信息、資源或服務”[3]。隨著網絡通信技術和移動設備在教育領域得到越來越廣泛的應用,學習者能夠借助先進的學習媒介,以前所未有的速度獲得海量的學習資源和全新的學習體驗,學習方式也發生了數字化的變革。這種有別于傳統學習的學習技術與學習方式具有移動性、情境性、交互性特征,能有效滿足學習者的不同學習需求,使他們能更多地利用信息手段主動、自主學習。
對于來華留學生來說,移動學習既是機遇,也是挑戰。在國家大力推動下,很多高校已建成以智能手機為代表的數字化教育設施,實現了優質教育資源的共享。這樣,來華留學生可以通過智能手機等學習媒介隨時隨地、便攜地學習。借助學習者與終端間的簡捷、情境化交流平臺,來華留學生能夠在智能化的學習環境中進行個性化的學習。學習成為自然發生的個體行為。移動學習能幫助留學生克服學習中的心理障礙與環境限制,激發學習興趣與動機,使每位留學生任何時間與地點都能有效學習。但是,移動學習也呈現出數字媒體所具有的社交化與娛樂化特點。來華留學生在通過智能手機學習的過程中,也隨時面臨各種手機游戲、視頻、聊天等移動社交過程中非學習內容的吸引。對手機娛樂的沉迷、視屏時間過長,無疑會造成他們對學習的厭倦等消極影響,客觀上動搖了部分自我效能較低的留學生對完成學習任務的信心。因此,來華留學生學習的數字化轉向需要更好地調動他們的學業自我效能,培養其對知識獲得、學習狀態、思維習慣等的積極判斷和信念。
提高來華留學生的學業自我效能可以幫助他們更好地進行自主學習,取得學業成功。移動學習背景下,留學生可以隨時隨地使用智能手機等新媒體進行碎片式學習,極大地提高了學習的自主性和能動性。但是,調查顯示,新媒體對學習的多元性壓力應激因素復雜多變,存在不少不良影響。留學生如果視屏時間過長,會產生焦慮、抑郁等不良心理反應,造成一些心理問題,出現注意力不集中、厭學等情緒。對他們的學業自我效能進行干預,提高其對學習結果與效能的預期,能使他們在學習動機、學業成績、目標定向、成敗歸因等方面的心理認知更加成熟,從而在學習、人格等方面都獲得全面發展。
學校應基于來華留學生的學業自我效能,建立個體心理干預機制。這種心理干預機制是過程性的,會對他們的學業自我效能進行系統、全面的干預。在整個學習過程中,這一心理干預機制將評測并提高他們對學習能力的信念,包括確立實現學習的“目標感”、過程投入堅持的“努力感”、知識認知構建的“能力”和跨文化交際環境的適應融入的“環境感”等。另外,學校需要構建心理干預機制的技術體系。對個體學業自我效能的干預機制是對學習過程中個體與環境的多元干預。因此,學校要重視移動學習過程中基于智能手機的技術元素的影響。在智慧校園的建設工作中,學校應結合不同類型學生的移動學習特點,構建基于先進技術的智能化教學平臺,使師生、生生之間能夠進行積極、有效的互動,實現對學業自我效能隨時的、過程性的良性促進。
總之,增強來華留學生的學業自我效能,可以提高他們在華學習成功的信念。提高學習環境的技術水平,構建有利于個體學習發展的學習環境,能使留學生獲得過程性的系統心理引導。這些措施可以幫助他們更好地認識自我,調節學習行為表現,取得更高的學習成就和充分的自我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