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鈺涵 韓秋念
(四川大學錦江學院 四川成都 620860)
在社會發展水平不斷提高的情況下,學校體育教育的價值和作用出現了變化。體育教學對學生心理健康和社會性發展的影響愈加明顯。有效開發體育教育,促進體育課程教學改革,使體育教學與心理健康課程、社會性發展課程融合,已經成為教育改革實踐的重點。因此,對學校體育教育進行分析是有必要的。本文從心理健康與社會性發展課程教學改革的角度進行多元探索,希望為學校教育活動的開展提供良好的支持。
心理健康具體指人能在社會環境中健康向上的生活,并能始終保持積極的情緒狀態,能與社會生活節奏變化相適應。社會性發展則具體指個體在所處環境中能對自身社會地位形成正確的定位,并能合理處理自身與社會環境之間的平衡關系。學生心理健康水平和社會性發展水平關系到學生的健康成長,與學生的全面發展也存在緊密的聯系。新時期的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將體育教學劃分為四個領域,即運動參與領域、運動技能領域、身體健康領域、心理健康與社會適應能力領域。受此影響,如何發揮體育教學的作用,對學生心理健康和社會適應能力進行培養,已成為體育教育實踐重點關注的問題。在新時代背景下,高校在體育教育的過程中,按照新課程標準的要求重點關注學生心理健康和社會適應力的培養,能將體育教育與心理健康和社會性發展課程緊密聯系在一起,發揮體育教育資源的作用,促進學生身心健康協調發展??梢姡瑢W校體育與心理健康課程與社會性發展課程的聯系較為緊密,發揮體育教育的作用能對心理健康課程與社會性發展課程起到促進作用。
體育教學改革的科學、有效推進能從不同的側面對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及社會性發展課程產生積極的影響。因此,為了充分發揮體育課程教學的作用,教師要結合體育教學內容對心理健康課程教學內容及社會性發展課程教學內容給予有針對性的創新。
例如,在創新心理健康教育內容時,教師可以將耐久跑的教學作為切入點,引入趣味性的耐久跑游戲化教學活動,借助體育訓練,為學生創造放松心理壓力的空間,使學生能保持積極的心理狀態。在趣味耐久跑中,教師可以創設不同的教學情境,變換環境教學內容,即讓學生在不同的情境中參與耐久跑,隨之做出相應的表情,在悲傷的環境中要做出哭泣的表情,在快樂的環境中要做出大笑的表情等。學生進行體育訓練,能保持身心放松的狀態,有效宣泄心理壓力,提高心理素質水平[1]。同時,體育教學輔助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會得到進一步彰顯。
又如,在創新學生社會性發展課程內容時,教師同樣可以將耐久跑教學作為切入點,引入團隊合作類型的體育運動活動,結合變換組織的教學方式,對學生實施積極的引導,要求學生能變換組織,迅速融入新團體,與其他小組成員合作,始終保持緊張的精神狀態,在訓練中高度集中注意力。在此體育運動過程中,學生的團隊合作能力、臨場應變能力和自我控制力都會得到相應的培養,社會性發展能力也將進一步增強。
教學方法的創新是體育教學促進高校心理健康與社會性發展課程教學改革的重要方向。教師只有與時俱進地優化教學方法,才能提高教學有效性,使體育教育輔助高校人才培養活動的作用得到充分發揮[2]。
想要發揮學校體育教育的作用,促進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和社會性發展課程的改革,教師就要合理創設教學情境,激發學生的興趣,確保學生在有效的運動中保持積極的情緒狀態,強化心理調節能力,夯實學生社會性發展的基礎。
例如,在教學方法改革中,教師可以選取體育籃球教學活動作為切入點,設計“相信你我他”教學活動:在對學生實施籃球帶球訓練的過程中,讓學生2人一組;學生A戴上眼罩并進行帶球跑動,學生B拉著A跑;到達目標位置后,戴眼罩的學生A摘下眼罩,學生B戴上;從本小組中再選出一名學生C,帶著B帶球跑[3]。在此過程中,教師不僅能訓練學生的帶球感,而且能從心理健康教育角度滲透信任教育、互助教育方面的內容,使學生能與他人保持積極的溝通關系,提升訓練效果。同時,在此類訓練活動中,帶球跑學生和拉著同學跑的學生會迅速構成一個短暫的整體,能從社會性發展角度強化學生的協作性、依賴性及高度自覺性,也能訓練學生的組織性,有助于發揮體育教學的作用,為學生社會性發展提供良好的支持,使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及社會性發展課程向體育運動訓練領域延伸。
在對心理健康教育與社會性發展課程教學方法進行改革的過程中,教師要注意聯系體育教學內容,以體育教學為基礎,對教學活動進行設計和優化,發揮多媒體教學的作用,激活學生的情感,使學生在學習實踐中能保持積極的情感狀態,能主動對課程知識內容進行探索,從而提高學習有效性。
例如,教師在教學實踐中可以健美操教學為切入點,要求學生結合多媒體視頻教學,把握所選健美操曲目的情感,在多媒體的輔助下,分析所選曲目涉及的主要內容、情感傳達效果等,共同探討表演時的心理狀態和情緒狀態控制技巧,滲透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內容,使學生能基于集體主義準確把握表演情感,提高表演的藝術性[4]。另外,教師需從訓練組織性的角度,讓學生分析不同表演者的表演位置、在表演活動中發揮的作用等,在不斷的磨合和訓練中形成一個統一的主題,使所有參與表演的學生能形成相互包容、相互配合的關系,并互相糾正錯誤動作,提高訓練水平。這樣就能將多媒體教學與實踐引導融合在一起,激活學生的情感,在體育教育的輔助下,促進心理健康教育及社會性發展教育水平的不斷提升,提高教學質量。
教師要結合體育教學活動的科學組織,促進心理健康教育課程與社會性發展課程的有效改革,可以嘗試從構建體育社會實踐活動入手,在社會實踐教學的輔助下,鍛煉學生的體育運動技能,使學生在體育運動和訓練中保持積極的心理狀態,為學生的社會性發展提供良好的支持,助力心理健康課程與社會性發展課程的進一步改革創新。
在教學實踐中,教師可以將社會性拓展訓練實踐作為切入點,組織學生參與野外拓展生存訓練活動。在活動實踐中,學生要嘗試獨立解決生活問題,互相幫助,創造適合生活的環境,不斷改善生活條件,完成拓展訓練實踐任務。教師要從多個角度對學生提供教育指導。在實際組織開展社會性訓練活動的過程中,高校體育教師要注意結合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需求和社會性發展需求設計訓練項目和任務,精心挑選適應學生成長需要和素質訓練需要的拓展訓練環境,確保強化學生的心理素質,使學生能在克服困難的過程中養成堅忍不拔、頑強奮斗的意志品質。與此同時,學生不斷完成拓展訓練任務,有效訓練社會適應能力、生存能力和生活能力,能提高訓練效果,為其社會性發展提供良好的教育支持,在幫助社會性教育課程優化發展的基礎上,切實促進其全面發展。
綜上所述,高校發揮體育教育改革的力量,促進學生心理健康課程和社會性發展課程的多元改革,促進全新教學體系的構建,能進一步增強學校體育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社會性發展教育的效果,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在教育改革方面具有一定的推廣應用價值,值得進行更系統的探究。